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1xBet app官网-1xBet app开户-1xBet app注册

神传年文化:人日节

若水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65
【字号】    
   标签: tags: , ,

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中国民间称初七这天为“人日”、“人口日”、“人七日”、“人胜节”、“人庆节”、“人生节”、“人气” “七元”或“七元日”、“七元节”。此节是中国古代比较重大的节日,但是今天在中国已经消亡,在日本还在流行。

在神话传说中,女娲被看成是创世神和始祖神,是一位神通广大的女神,能化生万物,搏土造人和炼石补天。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造出鸡,初二造出狗,初三造羊,初四造猪,初五造牛,初六又造出马,到了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模样,造出了一个个小人来。她造了一批又一批,感到速度太慢,于是扯下一根藤条,蘸满泥浆,挥舞起来,星星点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

那么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是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就这样,大地上很快布满了人类的踪迹。为了人类的繁衍不息,女娲创建了婚姻制度,使人类依靠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繁衍下去。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媒人,被后世遵奉为媒神之祖,也就是婚姻之神。

那些结了婚而没有儿女的,也纷纷向女娲求子,于是这位媒神又兼作了送子娘娘。后来女娲补天,拯救人类免于灭顶之灾,成为人类的保护神。所以女娲娘娘亦被奉为地母,又称无上虚空地母、大道玄玄虚空地母、无上虚空地母无量慈尊。

女娲娘娘为人类的始祖,于第七天造出人来,因此,汉民族把正月初七这一天看作是“人类的生日”。

汉代东方朔《占书》记载,黄历新年的首八天为人和不同畜牧作物的生日,依次序为“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晋朝董勋《答问礼俗说》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故此,每年正月初一为鸡的生日,初二为狗的生日,依次,初七为人的生日,初八为谷的生日,接着,初九为天的生日,初十为地的生日。

古人认为正月初七以晴为好,寓意人寿年丰,天下大同。汉时东方朔的《占书》中就有“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其日晴明温和,为蕃息安泰之候;阴寒惨烈,为疾病衰耗之征”的说法。

而且《占书》还说:正月初一晴,鸡则繁育,阴雨则鸡不繁。二日的天气好坏兆狗,三日兆猪……以此类推,至正月初七,如果天晴,则表示人丁兴旺。若恰巧在这一天有孕妇分娩则更为喜庆。清代乾隆皇帝认为自己于雍和宫出生,故每年人日都会到雍和宫瞻礼,据《清高宗御制诗集》记载:“来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

在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传说西王母曾戴过这种头饰,《山海经.西山经》云:西王母“蓬发戴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贴于屏风或窗户,也有戴在头发上,不仅以此纪念人的诞生,还有“欲为人上之人”的寓意。在这一天,诗人们则要登高踏青,吟诗作对。隋代卢思道诗《人日思归》写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唐代后,皇帝会赐彩缕、人胜及登高大宴群臣。

民间当天会吃七菜羹或七菜粥、及第粥、面线、盒子菜等,并会于庭院摊煎饼“熏天”也以此来祈福,盼望一年的好兆头。而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有“捞鱼生”(类似吃生鱼片)的习俗,寓意越捞越高、步步高升。此外,一些地方在这天吃面条,意在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也有吃“拉魂面”的,意思是过年时走东串西,心都野了,吃了面把心收回来,人日一过准备劳作了。

七宝羹是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如此种种。

人日当天亦有放花炮、烟花等习俗,故人日亦是火的生日。由于新春不同的日子为不同动物的生日,故亦有习俗,禁止宰杀当天生日的动物;也有好多地区人们在这一天通过不同的形式放生。人日当天亦不对囚犯用刑,官府不斩刑犯。

“人日”——人类的生日,感念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创造了人类,保护了人类,使得人类生生不息;这一天也在提醒人们好好做人,度过了岁末年初,新一年的劳动生活开始了。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传统文化中,过年时有一些风俗习惯,这些风俗是怎样流传夏来的?黄历新年的历史悠久,据传起源于殷商时期…
  •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 爆竹,民间又称之为“爆仗”、“花鞭”或“响鞭”等.....................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踢毽子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是古代“博戏”的一种。中国人踢毽子的历史很长,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认为踢毽子最初来源于蹴鞠,而蹴鞠相传为黄帝所作。这么看来,这小小的毽子,其来历也非同寻常。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每年的3月17日,纽约市都会在第五大道举办盛大的圣派翠克节游行,这是全球最著名的圣派翠克节庆祝活动之一。圣派翠克节(St. Patrick's Day)的习俗包括穿戴绿色服饰、饮用绿色啤酒或苏打水、装饰三叶酢浆草,爱尔兰矮精灵是常常出现的角色。而在中国,虽然没有专属于绿色的节日,但许多饮食文化、民间习俗与传说,也蕴含着与圣派翠克节相呼应的元素,联想起来还别有一番风味。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