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 唐代煮茶 风情

〈萧翼赚兰亭图〉 重现 唐代煮茶 风情

玉观
font print 人气: 45
【字号】    
   标签: tags:

据专家考证,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饮茶”便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活习俗,更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种生活艺术。茶文化其多样而丰富的内涵,为书画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盛的题材。历代文人与茶墨结缘,以诗咏茶、绘茶,众多古诗画作中显示,饮茶自神农开始,到唐朝就非常盛行。


北宋摹本〈萧翼赚兰亭图〉(大纪元资料室)

唐朝的茶艺发展蓬勃,茶事活动这一主题,不断的被人以诗、碑帖、画作等不同形式呈现,不仅反映出唐人的饮茶风尚,也使人感受到茶文化对绘画艺术的深刻影响。 茶事活动在历代绘画作品中都有非常生动的描绘。据考古发现,唐朝名画家阎立本是唐朝品茶图绘画创作的第一人,他一生的茶画创作共十三幅,其中以〈萧翼赚兰亭图〉最为传神,在茶、画界占有极高地位。


阎立本画作〈步辇图〉(大纪元资料室)

阎立本,唐朝万年人,擅长书画,尤其擅画人物肖像,官至右相,故当时有“右相驰誉丹青”之称。他根据唐朝何延之所撰〈兰亭始末记〉(简称〈兰亭记〉)而绘制了〈萧翼赚兰亭图〉,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画作。赚,即诈骗之意,画中描绘唐朝监察御史萧翼,智取辩才和尚手中晋朝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帖,献给唐太宗的故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间四月天,清新雅逸,恰合茶天然的特性。饮茶除了得到感官的享受之外,还能让我们静心、宁神,有助于去除杂念,以茶悟道,提升生活与生命的境界。不论你平日喝不喝茶,别错过四月天与茶约会的好时机!俗语说“一两黄金一两茶”“一两明前一两金”,其实,爱好四月天的好茶不一定要花大金,本文要从文化的视野出发,讲讲四月天的茶知识,顺及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茶。
  • 宝塔伴茶诗,唐诗一经典,!中唐隐士陆羽开启了中华茶道,他透过实地调查研究写下《茶经》,系统地介绍了茶道,包括怎么造茶、煮茶、饮茶,怎么运用茶具、茶器,也介绍了茶史、古人茶事、哪里有好茶等等。陆羽《茶经》把药用之茶转入饮用之茶的文化,在中唐,茶道的艺术就蓬勃发展了。本文要介绍的这首元稹的宝塔诗《茶‧一言至七言诗》贴切地反映了唐代茶道的精致内涵与精神境界以及茶道中的友谊。
  • “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在水边隐居的高人,经常亲近自然,日常活动都能保持心态纯净。徐明义画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义 提供)
    谁是古今“茶神”“茶圣”呢?爱好茶道之人都会想起陆羽(字鸿渐、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陆羽的足迹踏遍中国种茶名山和名泉,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成了《茶经》传世,开导后人茶文化的风尚流传至今,并使得中华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经典。陆羽对茶的研究为何能脱颖而出留下千古的功业呢?陆羽是怎样和茶结缘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经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响的一生。一起来探索陆羽的生命之《歌》!
  • 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品,上古时代神农氏便使用茶来解毒。到了唐代,茶圣陆羽写成《茶经》,将茶道文化推向成熟。或许是茶本身苦口却香醇的味道天然就具备着哲思与禅机,茶与文人士大夫的关系尤为密切,故而在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雅号。
  • 昔日经过香港街头,远远看到店铺门口摆着的铜壸与铜鼎,就知道这是一间凉茶铺。时代变迁,铜壸变成了不锈钢容器,老一辈对的器皿讲究也渐渐被后人遗忘。昔日没有电子设备加热,铜鼎就是当年重要的龟苓膏保温器皿。如今标榜“清热解毒”的龟苓膏,最初引入香港时并非如此。所谓的“凉茶”其实并不“凉”?今期文化专题“凉茶趣谈”继续由香港史学会总监邓家宙博士分享他的研究心得。
  • 六大传统茶叶有哪些,以及如何正确泡制它们?通过了解茶叶和泡茶的艺术,你可以发现这六种茶叶背后都有各自的魅力,并品味这些已流传数世纪的滋味。
  • 茶道之美、茶道之境都可以在泡茶、奉茶、品茗之间求得的,除了人、茶、器外,无需茶席的布置、无需服饰的搭配、无需佐以什么音乐。茶的冲泡与供奉已表现了看得到的美感与境界,茶的品饮已表现了看不到的香、味与茶性的美感与境界。
  • 茶人除了要具备茶学的基本功底,对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宗教、哲学诸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修养,尤其是抽象艺术,这样才能融合泡茶、奉茶、喝茶、品茗环境成一件新的艺术作品,并从中创作出让自己与参与者都能享用的茶汤境界与茶道氛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