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地处中国北部的中心,东临黄河,西屏贺兰山,全年干旱少雨,日照充足。银川的气候具有夏热短而无酷暑,冬寒长而无奇冷的特点。因此,曾有人赞美银川︰“春至银川满城花,夏至银川满眼绿,秋至银川满目金,冬至银川暖如春。”
银川建于唐高宗仪凤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党项族,为古代三苗遗裔,原居析支之地,汉时为西羌别种,或称为“党项羌”。唐赐姓李,宋赐姓赵,传至元昊,举兵进攻中原,并在银川建国称帝,史称“西夏”,银川为国都,当时称为“兴庆府”。
银川又称为“凤凰城”。据民间传说,当年西夏王国的首都兴庆府,被蒙古大军放了一把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一天,突然从冲天的火焰中飞出一只美丽的凤凰,她用自己的鲜血将熊熊烈火扑灭,鲜血滴洒之处,长出了一棵棵的枸杞。从此以后,银川被称为“凤凰城”,枸杞子被称为“红宝石”。
银川秀丽的湖光山色,风景优美,文化多元,融汇了含蓄的中原文化、璀璨的丝路文化、豪放的边塞文化、神秘的西夏文化、古老的黄河文明与朴实的回族风情,特有的人文历史及自然景观,形成了“塞上湖城”、“西夏古都”、“回族之乡”的多彩特色,散发出历史文化古城的无穷魅力。
自古即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因此银川具得天独厚的黄河水利条件,使银川的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
银川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高山、湖泊、大漠、草原等多样的自然景观,田园如织,沟渠纵横的水乡泽国,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塞北风情,构成了荟萃的人文景观与丰富的旅游资源,邻近的名胜古迹有西夏王陵、贺兰山贺兰口岩画、海宝塔、水洞沟遗址、承天寺塔、玉皇阁、南门楼等最为著名。
西夏王陵
位于银川城西三十五公里处贺兰山东麓,是西夏历代帝王陵寝的所在地。其方圆四十平方公里,依地势高低,共有九座帝王陵与二百多座陪葬墓错落其间,是现存地面遗址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园之一。
每座陵园规模宏伟,结构严整,都为单独而完整的建筑群体,形式、构造大致相同。陵园四角筑有角台,用以标识陵园的界域,园内有阙台、碑亭、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石像等,四周有神墙围绕,每一陵园占地面积约十万平方公尺以上,形成气势宏伟壮观的地面宫殿。
古代传统陵寝建筑中,主体建筑是陵台,在墓室之上且都为土冢,具封土作用。但西夏陵园的陵台建于墓室北边十公尺处,不起封土作用,为八角塔式陵台,是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式结构,是党项族的创新建筑。
如今的西夏陵已然是一片断壁残垣,只剩下一座座夯土巨冢的陵台,这些被外国游客誉为“中国金字塔”,也成为西夏王陵的象征。
贺兰口岩画
贺兰口距银川城五十多公里,位于贺兰山中段,山势陡峭,山口景致优美,叠岭层峦,沟内泉水潺潺,约有千余幅岩画,分布在沟谷两岸的山崖石壁上,绵延六百多公尺。
岩画构图朴实,造型粗犷浑厚,神态自然,以人首像为主,超过总数的一半以上,其它为牛、马、羊、鹿、驴、鸟、狼等动物图形。人首像构图简单、怪异;动物图形则较生动有趣、活灵活现。岩画的题材、内容广泛,表现手法极富想像力,给人质朴无华的纯真感受。
据专家考证,贺兰口岩画应为不同时期所刻画,大多是春秋战国时代北方游牧民族所作。刻制方法分凿刻、磨制两种,凿刻痕迹较浅、清晰;磨制是先凿后磨,故线条粗深,凹痕光洁。
贺兰口岩画反映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经济状况及宗教信仰,给后人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也是不可多得的古文化遗迹。
滚钟口
位于贺兰山东麓,俗称“小口子”,曾为西夏开国皇帝元昊的行宫。其山口三面环山,面东而敞,形似大钟,另在景区中央有座小山,又如钟内悬挂着钟锤,人称“钟铃山”,故“滚钟口”由此得名。
滚口钟层层山峦,岩石陡峭,林木葱郁,风景秀丽。初春景色最美,山花争奇斗艳,泉水淙淙流淌,绿荫郁郁绕山腰,山颠皑皑白雪,这就是远近驰名的“贺兰晴雪”。景区内有古禹王台、兴隆寺、晚翠阁等清朝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