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过年:欢庆迎新年(上)

font print 人气: 85
【字号】    
   标签: tags: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新年,是指黄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中国人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黄历新年到,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更新草木复苏,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黄历新年的历史悠久,据传起源于殷商时期。按照黄历,正月初一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大年初一。如汉代的《尚书大传》中载:“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说: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开端,一月的开端,一日的开端。又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上载:“正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意思是说:这一天是新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新月份的开端。

正月初一:古称履端、元旦。拜西来幽灵为祖的中共夺取政权后,为了让人们忘却民族传统和文化,把夏历的元旦改成了所谓的“春节”。也就是说,其实中国古代是没有“春节”这一说法的,这是中共强加给中原文化的变异成分。
说到公历和夏历的区别,公历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所需要的时间365.24219天(即一个太阳年)为一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公历符合太阳运行的情况,但是它存在一个大缺点──与月亮的变化无关。公历中每个月的十五日不一定是月圆之日。

中国传统历法,即现代人所谓的“阴历”,据说发明于夏代,所以称“夏历”。夏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因为它的制订是兼顾太阳和太阴──月亮的运行情况。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追求阴阳调和,夏历的制订就必然地同时考虑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情况。它以月亮圆缺一次的周期为一个月,并把其中的朔日规定为初一,这样每到望日(即十五或十六)这一天,就一定是月圆之日。

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平年十二个月,为354或355天。这样就比太阳年大约少了11天,所以每十 一年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实际上就有十三个月,为383天或384天。通过平年与闰年的搭配,这样就最终与太阳年保持一致。

夏历内部还专门设计了“二十四节气”,与太阳年完全保持一致,这一点只需要看一看其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就可以理解,这几个节气分别是太阳直射线位于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和南回归线的时刻。

由于同时考虑太阳与月亮各自的运行情况,所以夏历的新年在单纯依据太阳的公历上的日期就不能固定。由此可知,正月初一的日期在公历上的不固定,并不是由于中国传统历法不科学,而是由于中国人祖先的哲学观念与西方人不同。中国哲学强调和谐,阴阳调和才能生生不息,所以我们的历法对太阳与月亮并重。

有专家评论说,现在某些人不顾夏历所体现的深厚内涵,企图取消夏历,以西历元旦代替夏历元旦。殊不知这么一来,不但传统的元旦(也就是大年初一)被取消,元宵节、中秋节等等与月亮有关的团圆节也都会被取消,因为我们总不能在公历的元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这些月相不定的日子去“团圆”啊!

中国传统文化中,过年时有一些风俗习惯:

大扫除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黄历新年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黄历新年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濬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办年货

接着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年初一走亲访友拜年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贴画鸡

古时新年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着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新年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

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远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 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摘编自明慧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学生分散各国游说诸候,宣扬孔子学说,到了战国时代,孟子更发扬光大,因此奠定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也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 中秋节的月亮圆满,象征着人团圆,因此又称为“团圆节”。中秋节前两天叫做“迎节”,俗称“迎月”;节后两天叫做“余节”,俗称“追月”;中间十五才叫“正节”,就是俗称的“赏月”。
  • 东汉年间,费长房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 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配挂茱萸等习俗,相传是由东汉时桓景和费长房...
  • 今年九月九,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
  •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故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踢毽子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是古代“博戏”的一种。中国人踢毽子的历史很长,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认为踢毽子最初来源于蹴鞠,而蹴鞠相传为黄帝所作。这么看来,这小小的毽子,其来历也非同寻常。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