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诗词赏析–君王篇
学生时便爱极了诗词,古人只须短短数言,便引出深深内涵,令人流恋其中,而今白话文却得拉拉杂杂地还不见得能表达清楚。有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从前读过、背过,但现在我们还记得出自何处?作者是谁?慢慢观来,您是否也觉得似曾相识?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 秦.项羽〈垓下歌〉
【骓】ㄓㄨㄟ,苍白杂黑色的马。
【虞】,这里是指虞姬。
力可拔山,气可盖世,尽显威猛逼人之气势,然楚汉相争,项羽被刘邦围困于垓下,穷途末路,与爱妾虞姬相对,一代豪雄落难至此,作此悲歌。虞姬亦作一诗和答:
“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 秦.虞姬〈和项羽垓下歌〉
“四面楚歌”一词由此而来。看过《霸王别姬》的朋友们应该不陌生吧!项羽被围在垓山之下,只剩八千子弟兵,因无粮食,只好冒险突围,等冲到乌江边时只剩二十八人,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正无计可施之时,来了一艘小船,只能载一个人过江,项羽一想:这些跟我打天下的子弟,若只我一人回去,该如何面对江东父老?就连这船夫八成也是韩信安排好的。项羽长叹一声:“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于是便自刎于乌江,一代英雄最终也只能在历史上留下一页唏嘘。
同是当代风云人物,最终境遇却大相迥异。下首诗乃刘邦平黥布后,回家乡沛县酒酣之际,击筑而歌,很能表现出刘邦意气风发,威震四海的豪壮气概: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汉.刘邦〈大风歌〉
写到这儿,举个题外话,唐.章碣〈梵书坑〉有诗曰: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秦始皇为防止叛乱,采取高压统治的手段,焚书坑儒,以为如此便可掌控民心,不会有人造反。未料,焚书坑里的灰烬尚未冷尽,山东那边便有人开始作乱了—原来,刘邦、项羽都是不读书的人。然今观〈垓下歌〉〈大风歌〉,傲气霸气分毫不减,谁能想像原来不读书的人能写出如此好句?
汉高祖刘邦出身微贱,不学而有术,故轻视儒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曰:“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迺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马上治之乎?…’高帝不怿而有惭色。”由此可见刘邦轻儒之甚。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何必哓哓问姓名?” ~ 明.朱元璋〈题寺壁诗〉
【哓】ㄒㄧㄠ,哓哓,不服气而争辩的样子。
另一位平民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起兵伐元时,曾夜宿一寺,庙寺和尚问他姓名,他以诗代答,在壁上题了这么一首诗,意思是:“你这山林中的和尚既然连我这大英雄都不认得,何必还在那啰嗦的追问我的姓名呢?”其自负野心由此可见。
“留人不留人?不留人也去;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 五代.陈后主〈戏赠陈应〉
陈后主这首轻松简短的诗作,常引用来安慰别人也安慰自己,看了是否令人为之莞尔?可同样是五代后主,南唐后主李煜的心情则是沉重得让人无以承受,故国之痛跃于纸上: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五代南唐.李煜〈虞美人〉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琼枝玉树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苍惶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 ~〈破阵子〉
【凤阁龙楼】,指帝王所居之楼阁也。
【沈腰潘鬓】,谓腰瘦而鬓斑也。
【几曾识干戈】,自己何曾认识干戈之可怕!
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阅世不深,为人君所短处,却为词人所长处…词至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王国维.人间词话)前期作品多风花雪月之作无关民生,如描写大小周后等;后期作品乃亡国后所作,多抒往事不堪回首,但仍无关民生疾苦。
苏轼云:“后主既为樊若水所卖,举国与人,故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故乃挥泪宫娥,听教坊离曲。”〈东坡志林〉。李后主出降,一国之君痛哭于宗庙之外,向天下百姓谢罪,足见其真率坦白之情。
诗供吟咏,词供歌唱,尤其至南宋时上至国君,下至贩夫走卒,人人都写。再介绍一首宋真宗的诗作: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 宋真宗〈励学篇〉
只要把书读好,便有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反映出当时追求功名利碌的社会风气,谁知我们常用的名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出自国君之手?
一代贤君唐太宗亦有名句传世: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 唐太宗〈赐萧瑀〉
在疾风的吹袭下,便能知哪个是坚韧的草儿;在动荡不安的时局里,最能看出谁是真正忠诚的臣子。原诗为唐太宗赐萧瑀之作,赞美忠贞之士的高尚情操。后人每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比喻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一个人的人品最是无所遁形、最易分辨高下的。
最后以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之〈催花诗〉为总结: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有一年,武则天于立春前二日要到上苑去赏花,时天气仍寒,花尚未开放,武后乃作此诗。据说,隔日她领着文武百官于上苑游玩时,原先一株株含苞未放的蓓蕾,于一夕之间全部开放了。“君无戏言”,应是此诗之最佳注解吧!
另有一说,武则天淫乱无道,宠幸两个官儿,名叫张易之、张昌宗。于冬月之间,要游后苑,便写出此催花诗,百花不敢违旨,一夜发蕊开花。次日驾幸后苑,只见万紫千红,百花齐放,单有牡丹花不肯奉承女主幸臣,要一根叶儿也没有。武则天大怒,遂将牡丹花贬于洛阳,从此洛阳牡丹,称花中之王,冠于天下。
参考资料:唐宋词选注 〈华正书局〉 张梦机/张子良编著
中国文学史(下册) 〈台湾学生书局〉 叶庆炳着
历代诗词名句析赏探源(初篇续篇补篇) 〈河畔出版社〉 吕自扬主编
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