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赌博平台大全 - App Store

诗词赏析–君王篇

书云
font print 人气: 52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诗词赏析–君王篇

学生时便爱极了诗词,古人只须短短数言,便引出深深内涵,令人流恋其中,而今白话文却得拉拉杂杂地还不见得能表达清楚。有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从前读过、背过,但现在我们还记得出自何处?作者是谁?慢慢观来,您是否也觉得似曾相识?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 秦.项羽〈垓下歌〉

【骓】ㄓㄨㄟ,苍白杂黑色的马。
【虞】,这里是指虞姬。

力可拔山,气可盖世,尽显威猛逼人之气势,然楚汉相争,项羽被刘邦围困于垓下,穷途末路,与爱妾虞姬相对,一代豪雄落难至此,作此悲歌。虞姬亦作一诗和答:

“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 秦.虞姬〈和项羽垓下歌〉

“四面楚歌”一词由此而来。看过《霸王别姬》的朋友们应该不陌生吧!项羽被围在垓山之下,只剩八千子弟兵,因无粮食,只好冒险突围,等冲到乌江边时只剩二十八人,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正无计可施之时,来了一艘小船,只能载一个人过江,项羽一想:这些跟我打天下的子弟,若只我一人回去,该如何面对江东父老?就连这船夫八成也是韩信安排好的。项羽长叹一声:“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于是便自刎于乌江,一代英雄最终也只能在历史上留下一页唏嘘。

同是当代风云人物,最终境遇却大相迥异。下首诗乃刘邦平黥布后,回家乡沛县酒酣之际,击筑而歌,很能表现出刘邦意气风发,威震四海的豪壮气概: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汉.刘邦〈大风歌〉

写到这儿,举个题外话,唐.章碣〈梵书坑〉有诗曰: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秦始皇为防止叛乱,采取高压统治的手段,焚书坑儒,以为如此便可掌控民心,不会有人造反。未料,焚书坑里的灰烬尚未冷尽,山东那边便有人开始作乱了—原来,刘邦、项羽都是不读书的人。然今观〈垓下歌〉〈大风歌〉,傲气霸气分毫不减,谁能想像原来不读书的人能写出如此好句?

汉高祖刘邦出身微贱,不学而有术,故轻视儒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曰:“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迺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马上治之乎?…’高帝不怿而有惭色。”由此可见刘邦轻儒之甚。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何必哓哓问姓名?” ~ 明.朱元璋〈题寺壁诗〉

【哓】ㄒㄧㄠ,哓哓,不服气而争辩的样子。

另一位平民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起兵伐元时,曾夜宿一寺,庙寺和尚问他姓名,他以诗代答,在壁上题了这么一首诗,意思是:“你这山林中的和尚既然连我这大英雄都不认得,何必还在那啰嗦的追问我的姓名呢?”其自负野心由此可见。

“留人不留人?不留人也去;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 五代.陈后主〈戏赠陈应〉

陈后主这首轻松简短的诗作,常引用来安慰别人也安慰自己,看了是否令人为之莞尔?可同样是五代后主,南唐后主李煜的心情则是沉重得让人无以承受,故国之痛跃于纸上: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五代南唐.李煜〈虞美人〉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琼枝玉树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苍惶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 ~〈破阵子〉

【凤阁龙楼】,指帝王所居之楼阁也。
【沈腰潘鬓】,谓腰瘦而鬓斑也。
【几曾识干戈】,自己何曾认识干戈之可怕!

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阅世不深,为人君所短处,却为词人所长处…词至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王国维.人间词话)前期作品多风花雪月之作无关民生,如描写大小周后等;后期作品乃亡国后所作,多抒往事不堪回首,但仍无关民生疾苦。

苏轼云:“后主既为樊若水所卖,举国与人,故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故乃挥泪宫娥,听教坊离曲。”〈东坡志林〉。李后主出降,一国之君痛哭于宗庙之外,向天下百姓谢罪,足见其真率坦白之情。

诗供吟咏,词供歌唱,尤其至南宋时上至国君,下至贩夫走卒,人人都写。再介绍一首宋真宗的诗作: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 宋真宗〈励学篇〉

只要把书读好,便有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反映出当时追求功名利碌的社会风气,谁知我们常用的名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出自国君之手?

一代贤君唐太宗亦有名句传世: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 唐太宗〈赐萧瑀〉

在疾风的吹袭下,便能知哪个是坚韧的草儿;在动荡不安的时局里,最能看出谁是真正忠诚的臣子。原诗为唐太宗赐萧瑀之作,赞美忠贞之士的高尚情操。后人每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比喻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一个人的人品最是无所遁形、最易分辨高下的。

最后以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之〈催花诗〉为总结: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有一年,武则天于立春前二日要到上苑去赏花,时天气仍寒,花尚未开放,武后乃作此诗。据说,隔日她领着文武百官于上苑游玩时,原先一株株含苞未放的蓓蕾,于一夕之间全部开放了。“君无戏言”,应是此诗之最佳注解吧!

另有一说,武则天淫乱无道,宠幸两个官儿,名叫张易之、张昌宗。于冬月之间,要游后苑,便写出此催花诗,百花不敢违旨,一夜发蕊开花。次日驾幸后苑,只见万紫千红,百花齐放,单有牡丹花不肯奉承女主幸臣,要一根叶儿也没有。武则天大怒,遂将牡丹花贬于洛阳,从此洛阳牡丹,称花中之王,冠于天下。

参考资料:唐宋词选注 〈华正书局〉 张梦机/张子良编著
中国文学史(下册) 〈台湾学生书局〉 叶庆炳着
历代诗词名句析赏探源(初篇续篇补篇) 〈河畔出版社〉 吕自扬主编


    相关文章
    

  • 玄武门之变 (8/16/2001)    
  • 李白 邺中赠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幽居 (8/15/2001)

        相关文章
        

  • 玄武门之变前因 (8/16/2001)    
  • 李白 邺中赠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幽居 (8/15/2001)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史威登堡是17世纪十分受人尊敬的科学家, 因为奇特梦境和异象,他成为第一位以科学家身份记录撰述所看见的神灵、天堂与地狱、预知的未来……
    • 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故事中,伊丽莎白的偏见产生于她的视角和观念。当她站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用自己仅知的生活经验和思考方式为标准去衡量达西时,达西怎么看都是傲慢的、不招人喜欢甚至是令人气愤的。
    • 老话讲“妖不胜德”,在《西游记》中,作者对一些小妖出场的描述也很真实生动且耐人思量。
    • 不一时,将出酒肴,无非鱼肉之类。二人对酌。朱恩问道:“大哥有几位令郎?”施复答道:“只有一个,刚才二岁,不知贤弟有几个?”朱恩道:“止有一个女儿,也才二岁。”便教浑家抱出来,与施复观看。朱恩又道:“大哥,我与你兄弟之间,再结个儿女亲家何如?”施复道:“如此最好,但恐家寒攀陪不起。”朱恩道:“大哥何出此言!”两下联了姻事,愈加亲热。杯来盏去,直饮至更余方止。
    • 这首诗引着两个古人阴骘的故事。第一句说:“还带曾消纵理纹。”乃唐朝晋公裴度之事。那裴度未遇时,一贫如洗,功名蹭蹬,就一风鉴,以决行藏。那相士说:“足下功名事,且不必问。更有句话,如不见怪,方敢直言。”裴度道:“小生因在迷途,故求指示,岂敢见怪!”相士道:“足下螣蛇纵理纹入口,数年之间,必致饿死沟渠。”连相钱俱不肯受。裴度是个知命君子,也不在其意。
    • 话休烦絮。一日张孝基有事来到陈留郡中,借个寓所住下。偶同家人到各处游玩。末后来至市上,只见个有病乞丐,坐在一人家檐下。那人家驱逐他起身。张孝基心中不忍,教家人朱信舍与他几个钱钞。那朱信原是过家老仆,极会鉴貌辨色,随机应变,是个伶俐人儿。当下取钱递与这乞丐,把眼观看,吃了一惊,急忙赶来,对张孝基说道:“官人向来寻访小官人下落。适来丐者,面貌好生厮像。”张孝基便定了脚,分付道:“你再去细看。若果是他,必然认得你。且莫说我是你家女婿,太公产业都归于我。只说家已破散,我乃是你新主人,看他如何对答,然后你便引他来相见,我自有处。”
    • 说这汉末时,许昌有一巨富之家,其人姓过名善,真个田连阡陌、牛马成群,庄房屋舍,几十余处,童仆厮养,不计其数。他虽然是个富翁,一生省俭做家,从没有穿一件新鲜衣服、吃一味可口东西;也不晓得花朝月夕,同个朋友到胜景处游玩一番;也不曾四时八节,备个筵席,会一会亲族,请一请乡党。终日缩在家中,皱着两个眉头,吃这碗枯茶淡饭。一把匙钥,紧紧挂在身边,丝毫东西,都要亲手出放。房中桌上,更无别物,单单一个算盘、几本账簿。身子恰像生铁铸就、熟铜打成,长生不死一般,日夜思算,得一望十,得十望百,堆积上去,分文不舍得妄费。正是:世无百岁人,枉作千年调。
    • 这八句诗,奉劝世人公道存心,天理用事,莫要贪图利己,谋害他人。常言道:“使心用心,反害其身。”你不存天理,皇天自然不佑。昔有一人,姓韦名德,乃福建泉州人氏,自幼随着大亲,在绍兴府开个倾银铺儿。那老儿做人公道,利心颇轻,为此主顾甚多,生意尽好。不几年,攒上好些家私。韦德年长,娶了邻近单裁缝的女儿为媳。那单氏到有八九分颜色,本地大户,情愿出百十贯钱讨他做偏房,单裁缝不肯,因见韦家父子本分,手头活动,况又邻居,一夫一妇,遂就了这头亲事。
    • 话说宋朝汴梁有个王从事,同了夫人到临安调官,赁一民房。居住数日,嫌他窄小不便。王公自到大街坊上寻得一所宅子,宽敞洁净,甚是像意。当把房钱赁下了。归来与夫人说:“房子甚是好住,我明日先搬了东西去,临完,我雇轿来接你。”
    • 话说浙江嘉兴府长水塘地方有一富翁,姓金,名钟,家财万贯,世代都称员外。性至悭吝,平生常有五恨,那五恨:一恨天,二恨地,三恨自家,四恨爹娘,五恨皇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