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8月19日讯】
留园在苏州阊门外,与拙政园、颐和园、避暑山庄一起,居于中国四大古典名园之列。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号渔浦)的私家花园。时人称之谓东园(徐氏有东、西二园,西园后为其子舍宅为寺,即今西园戒幢律寺)。园中杂莳花竹,有池盈二亩,清涟湛人。筑后乐堂,环心走廊,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堂侧有垄甚高,多古木。又广搜奇石,从湖州其岳父家运来花石纲遗物瑞云等五峰,置于园内。并请叠石高手周时臣叠奇石为片云奇峰,堂后叠石屏作普陀、天台诸峰峦状,高三丈,阔可二十丈,玲珑峭削,无断续痕迹,如一幅山水横披画。
明末清初,园逐荒废,曾一度为踹布坊。后相传重建于陈氏,但屡屡易主,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因皇帝南巡,瑞云峰被移入织造府行宫(今苏州第十中学)。
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园为苏州东山刘恕(号蓉峰)所得,经过五年时间的修葺和增建,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园中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并多植白皮松,更名寒碧庄,中有传经堂、卷石山房、明瑟楼、听雨楼、曲溪楼、绿荫、石林小院等诸景。刘恕爱石成癖,聚奇石十二峰于园内,名奎宿、玉女、箬帽、青芝、累黍、一云、印月、猕猴、鸡冠、指袖、仙掌、干霄。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请昆山王学浩绘寒碧庄十二峰图(今藏上海博物馆),并自号为一十二峰啸客,道光三年(公元1823的),园对外开放,来游者无虚日,轰动一时,庚申(公元1860年)乱后,园逐荒芜。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园为常州盛康(号旭人)所购得,并大加修葺,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落成,其时园内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因前园主姓刘而百姓俗呼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刘”“留”同音,逐改名留园。抗日战争时期留园遭受严重摧残,甚至沦为驻军养马之所,荒凉破落,几成废墟。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于一九五三年拨款整修,次年元旦开放。从此这座江南古典名园风采焕发,丽色重瓣,每天都吸引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一九六一年三月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七年底,留园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查扒荐,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后审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整个园林采用不规则布局形式,使园林建筑与山、水、石相融合而呈天然之趣。利用云墙和建筑群把园林划分为中、东、北、西四个不同的景区。
中部景区荟萃了全园精华,以山池为中心,环以山石、楼阁,贯以长廊、小桥,明洁清幽,峰恋回抱,与大型厅堂相对,景似天成,极富情趣。
东部景区以建筑结构紧密见长,厅堂轩敞富丽,冠云峰居中雄峙,周围建筑如众星捧月,站在峰前,如入神仙宫阙。
北部景区因旧构已毁,今建为盆景区。遍植月季,花枝烂漫,清香宜人,有村野风光,令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西部景区以大假山为主体,漫山枫林,其南平地环以曲水仿晋人武陵桃源,以自然山村为特色。
“留园“,以凉台燠馆,迤逦相续,曲廊700米随形而变、顺势而曲、通幽度壑,变化无穷。结构严谨,装饰精致,重门迭户,深奥莫测。著名学者俞樾在《留园记》中赞道:“泉石之胜,华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诚足为吴中名园之冠。”
文源于逍遥网www.xoy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