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莫高窟”即将面世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8月17日讯】
“地下莫高窟”即将面世  

以漫天黄沙的茫茫戈壁滩为背景,敦煌莫高窟的辉煌艺术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在这个远离中原的不毛之地,到底是谁创造了这些美丽的飞天?他们从哪里来?敦煌石窟艺术与中原艺术的结合及其演变又是怎样的?”从莫高窟的价值开始为人所知以来,人们一直在寻问,却没能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近日,蕴藏有许多砖像壁画和精美古代墓葬建筑艺术、比莫高窟最早开凿的洞窟还早近200年,被誉为”地下莫高窟”的敦煌佛爷庙湾画像砖墓陈列中心将与世人见面。曾长期困扰学术界的有关莫高窟艺术的渊源及生成,以及其赖以生存的艺术环境等方面的诸多悬念就此被逐步解开。   

这个陈列中心位于敦煌市东南12公里处,其西南与莫高窟相连。目前包括两座已被发掘的西晋画像砖墓,其中一座是从几十公里外搬迁过来的。记者在现场看到,从当地雇来的农民土建队正在为搬迁过来的古墓做最后的外层涂刷。负责该陈列中心的敦煌博物馆傅馆长告诉记者,搬迁时,文物工作人员必须先把每一块砖都标上号码,然后从上往下拆除、复原。   

据甘肃省和敦煌市文物专家的初步考证,墓中画像砖所表现内容除装饰辅助性的烘托图案和雕绘外,主要有4类内容,一是以各种神禽灵兽为代表的神话传说,其中有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常见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和散见于各种典籍或现已不可考的奇禽灵兽及半人半兽的神怪如”河图””洛书””天禄””九尾狐””凤””羽人””猞猁””双头鱼”等;二是历史人物,如具有浓重英雄色彩的”李广射虎”以及表现”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伯牙、子期等连续画面;三是少数具有佛教文化因素的动植物,如白象和莲花图案;四是当时社会的世俗生活画面,如表现墓主人生前生活、庄园生产场景等具有社会现实生活的各种画面。最值得注意的是,第四类反映社会世俗生活的画像数量较多,占总数的32.2%,这对研究敦煌石窟艺术形成的社会背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尤其是酒泉、嘉峪关地区陆续发掘清理了一些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墓或画像砖墓。这些发掘填补了以往对这一时期墓葬制度认识的空白。但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以公元4世纪以降精美绝伦的佛教艺术壁画着称于世的莫高窟,其周围虽密布数以万计的古墓,却不见有画像砖墓,因而莫高窟艺术产生的源头以及其赖以生存的艺术环境和土壤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和难解之谜。佛爷庙湾所在的是一个面积达上百平方公里的古墓群。自从敦煌机场1982年开始修建,以及1986年、1993年和1999年的扩建,至今已搬迁处理了1000多座古墓。通过对佛爷庙湾画像砖墓的研究,可以证明:莫高窟艺术之所以能够形成,除了西晋时期佛教活动已在当地有一定规模,从而能够提供艺术题材的因素外,主要还由于西汉在敦煌设郡以及魏晋十六国时期,中原战乱不已,大批中原百姓避乱河西,带来了高超的艺术技艺,从而为佛教在敦煌开窟造像并以绘画作为弘扬佛法的重要手段提供了技术和艺术的基础。佛爷庙湾画像砖墓早于莫高窟壁画,但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十分清楚。如佛爷庙湾画像砖墓的《李广射虎图》中的李广骑射形象,与莫高窟249窟的《狩猎图》就有着惊人的相似。甘肃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戴春阳等专家肯定地指出:敦煌石窟佛教艺术显然是在以佛爷庙湾画像砖墓为代表的当地传统的壁画艺术的土壤中滋生成长的。   

据了解,除敦煌魏晋画像砖墓即将对外开放外,目前酒泉、嘉峪关也正计划将境内大量分散的魏晋壁画或砖画墓迁移,以便集中保护和管理。甘肃文物局文物处的廖北远处长告诉记者,如此众多的古墓搬迁,尤其是对少数壁画墓的搬迁,至今还没有比较成功的先例,有关经验和人才都相当匮乏。看来,要真正完全揭开”地下莫高窟”之谜,还需要一些时日。

文源于中国互联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西班牙的塞哥维亚城堡(Alcázar of Segovia)坐落在克拉莫尔斯克河(Clamores river)与埃雷斯马河(Eresma river)交汇处的一座小山上,是欧洲颇具代表性的城堡之一。几个世纪以来,塞哥维亚城堡一直是一座固若金汤的堡垒与豪华的王室住所。如今,它是西班牙哥特式和埃雷利亚式(Herrerian style,简约和极少装饰)(Spanish Gothic and Herrerian)建筑的最佳典范之一。
  • 2019年4月15日,当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圣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际,不禁怀疑这座广受大众敬爱的大教堂能否恢复原貌。如今,历经五年修复,这座神圣的法国哥特式教堂杰作,再次成为巴黎天际线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 1806 年,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成为美国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罗尔还亲眼目睹了新国家第一座大教堂的开工。这座教堂是美国早期杰出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伟大的杰作之一,如今称为巴尔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伦大教堂(或译达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兰东北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诺曼式建筑(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国诺曼人在11、12世纪时建造的英格兰罗马式风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 美国在制作绗缝被(quilt)方面有悠久传统,但绗缝艺术可以追溯到欧洲和亚洲的中世纪。英文“quilt”一词最早出现于13世纪,与拉丁文“culcita”(意为“垫子”)有关;当时制作绗缝被是为了基本生活所需、庆祝特定人生大事、彰显针线技艺,以及作为政治宣传。
  • 洗手壶(aquamanile)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常备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语aqua和manus,分别为“水”与“手”之意。洗手壶在宗教和世俗场合都会用到,神父在做礼拜时会用它倒水洗手;贵族和富商在宴会上也会摆放华丽的洗手壶给客人洗手。
  • 欣赏汉普顿宫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于那融合美丽、端庄、高贵、内敛与庄重的画作之余,可能会以为这些画作来自一位18世纪中后期的艺术家。然而,这些肖像画却是在更早一个世纪之前由戈弗雷‧内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创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国画家,公认是英国最杰出的巴洛克肖像画家。
  • 很多人会在一月份做年度计划。每年我都会拟定两个大的创新方案,我会按季节规划:春夏两季照料我的果菜园;秋冬两季学习一项艺术或手艺,今年是学女装裁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