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
《诗经》在先秦称为《诗》,或称“诗三百”。直至汉代,《诗》被朝廷正式奉为经典之一,于是出现《诗经》的名称,沿用至今。
《诗经》的作品都是合乐的唱词,古人把《诗经》的题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周王朝时各国诸侯领地的乐曲,可说是各地的民歌。一共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的民歌。
“雅”:西周天子王畿统治地区的乐曲,可说是宫廷的乐歌,由士大夫所作。《大雅》是朝会之乐,凡三十一篇;《小雅》是宴飨之乐,现存七十四篇。
“颂”:祭祀宗庙的诗,是‘以成功告于神明’的祭歌。就年代而言,最古老的是《周颂》,凡三十一篇,是周天子用的。《鲁颂》四篇,是鲁国国君表扬周公用的,产生年代约公元前七世纪。《商颂》五篇,是殷商后代宋国君主的歌,产生年代约公元前七、八世纪之间。
《诗经》的六义:《诗大序》本其说谓:‘《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古人所谓《诗》之六义,有两类不同的组别:风、雅、颂指诗的内容体裁;赋、比、兴指诗的作法。
《诗经》的四始:“国风”头一篇是《关睢》,“小雅”头一篇是《鹿鸣》,“大雅”头一篇是《文王》,“颂”头一篇是《清庙》,是为‘四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