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8月15日讯】 菩提达摩简称达摩,是中国禅宗初祖。唐‧道宣之《续高僧传》记载,达摩生于南印度婆罗门国,神慧卓朗,一闻千悟,出家后专志大乘佛法,以教授大乘禅法到处度化世人,受其师般若多罗命,来度中国上上之机。于梁武帝普通年间泛海到达广州,广州剌史萧昂即上奏梁朝皇帝萧衍,萧衍邀达摩北上会面,请达摩到梁朝首都金陵﹝南京﹞。梁武帝萧衍是中国历史上最敬信佛教的一个皇帝,自称是”佛奴”,亲自注解佛经、讲经、到处修建佛寺,试图以”皇帝菩萨”的理念推行”佛教国家”。据唐‧《历代法宝记》传说,两人一见面,萧衍即自负而问:”朕即位以来,建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达摩即答:”并无功德!”因为在达摩的眼内,这些都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萧衍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这是关于佛教义理上的问题,因为萧衍以为自己十分了解佛法大义,但达摩却答以:”廓然无圣!”最后萧衍欲以帝威迫达摩就范而问:”对朕者谁?”达摩答以:”不识!”以菩提达摩豁然无物的心胸,那里为着迹俗世的萧衍所能理解?所以达摩在江南不能展其抱负,遂北渡长江,至魏国境,据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永宁寺”条下记载:”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见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向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閰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经洛阳后游嵩山少林寺,据《景德传灯录》记载,时达摩”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在此九年,独自习禅,当时人称为壁观婆罗门。其时伊﹝水﹞洛﹝水﹞一带,有僧人名曰神光,旷达之士,博览群书,善谈玄理,慕达摩高风,乃往彼朝夕参承。一夜天大雨雪,光于露地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师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师感其精诚遂加以悔励,光为表决志,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躯),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遂因此易名曰慧可,传彼安心法门,授之以一宗之心印,是为禅宗二祖慧可。
达摩在嵩山一带历九年后,欲西返天竺,其时门下除慧可外,尚有道副、尼总持、道育、昙琳等人,《景德传灯录》传各人所得达摩禅法程度不同,道副得皮,尼总持得肉,道育得骨,而慧可得髓,乃授慧可袈裟及四卷楞伽经曰:”吾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故初期传达摩禅的禅师又称”楞伽师”。达摩离开嵩山后,相传曾与杨衒之交往,此时并有另一批以不同方法传授禅法的禅师对达摩禅法提出非议,达摩曾遭下毒,不久达摩化缘已尽,传法亦已得人,遂不自救,端居而逝。相傅达摩寂于梁武帝大同年间﹝公元535 – 545年﹞,葬于熊耳山,起塔定林寺。由于达摩一生行事充满传奇,所以连他的身后事也极具传奇色彩:相传达摩葬于熊耳山后三年,有魏使宋云,由西域返魏,于聪岭(帕米尔高原)见手携只履的达摩翩翩而逝,对宋云说:”汝主已厌世。”宋云返魏,果然后魏孝明帝已逝,而孝庄帝已即位。众人闻宋云言大惊开棺查验,已空剩一履,遂取履于少林寺供养,后来被窃至五台华严寺,其后亦不知所终。自此达摩成为许多中国人所熟知的高僧人物,其一生的传奇故事亦成为文学、艺术作品内容,如一苇渡江、少室面壁、只履西归等成为绘画、雕塑的形象,他与弟子间、与梁武帝等人间的问答对话亦成为禅宗千古公案、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