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元专栏】卜音:何以张艺谋们离奥斯卡渐行渐远?
【大纪元3月29日讯】在钱其琛从美国空手而回的时候,一部台湾的电影却从美国的奥斯卡颁奖式上拿了四个小金人后满载而归。
中宣部破例地没有封杀有关奥斯卡颁奖的消息,但还是要求“不要炒作”。以往,奥斯卡曾被视为“帝国主义文化渗透”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想到,现在,中文电影也渗透到帝国主义的大本营中去了。当然,中宣部肯定不会把这看作是共产意识形态的一个胜利。
大陆的电影人对此怎么看?媒体上不多见他们的评论。那几“代”导演的代表人物皆从媒体的中消失了。忙什么去了?没人知道。
总之,对得奖,大陆中国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诺贝尔奖不去说了。奥斯卡奖又何尝不是大陆人眼中的酸葡萄?今天,终于有中国人吃到那串葡萄了,但是,可惜,吃到葡萄的这些中国人,没一个人是生活在大陆的。
大陆媒体曾把张艺谋、陈凯歌等一干大陆导演,列为最有可能首先获得奥斯卡奖的中国导演。的确,在世界各类电影奖上摘金夺银,是自张艺谋始。许多人、也许张艺谋自己都认为,中国导演获得的所有其他国际性奖项,都不过是通向奥斯卡的一块垫脚石罢了。但是,近两年,中国大陆导演离奥斯卡奖似乎是渐行渐远,而且,有些人还颇有些不屑于此。
其实,张艺谋这两年也并没闲着,拍了《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等“主旋律”影片。这些电影除了获了国内的政府奖外,《我的父亲母亲》还拿了一个国际电影节的次奖……影片内外开花,导演里外都是人,张艺谋的感觉似乎好到了极点。本来,《一个都不能少》是参加了法国嘎纳电影节的,但由于电影节主席评论此片有为政府作宣传之嫌,所以,张艺谋一气之下,撤回影片,还给电影节主席写了一封见诸大陆媒体的抗议信,信的要旨是其不愿意“背”“宣传”的骂名。是时,媒体这封信的炒作,也为正当其时的说“不”添了一把薪。
张艺谋知道“宣传”是“骂名”,说明其还是颇有是非感的。不过,在供产党的屋檐下,哪有不低头的道理!张艺谋忌讳的,很可能是嘎纳电影节的主席公开说出了这一点,而张艺谋喜欢的恰巧是默默奉献。或许是默默所为被公开说出后,反倒没了更多的顾忌,张艺谋索性大张旗鼓地为党和政府作宣传去了:为中央电视台拍所谓公益广告,为北京申奥拍系列“电视宣传片”……不一而足,好一通忙。所谓有得必有失,那些顶尖级的国际电影节哪里还见得到他导演的电影!
有人说,大屠杀之后作诗是可耻的。这就意味着,在大屠杀之后从事官方允许的艺术活动、为屠杀者涂脂抹粉的人,首先要面对良心的诘问。当然,如果这些人接受了供产党的逻辑──在大屠杀之后还能作诗的人,那是经受了党的考验的人,就更加难能可贵──则尽可以释然。
九十年代初,一部《血色清晨》的影片是这样结尾的:在一个充满希望的早晨,两个愚昧的壮汉,一个手拿镰刀,一个手握斧头,共同杀死了一个有着青春活力的青年……,现在,镰刀和斧头虽已锈蚀,但是,相对于某种电影语言符号来说,它们还是相当锋利的。
在这种情况下,要么去宣传,要么什么都不干。长此以往,奥斯卡奖在大陆电影人心中已经激不起多少涟漪,也就是意料中的事了。
镰刀斧头阉了多少人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