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两岸关系配合美国对华政策而动
随着阿米塔吉就任负责亚太事务的副国务卿,布什政府的亚洲政策人事核心已经确定,接下来是具体政策的实施。如果我们把焦点集中在东亚地区,则美国政策的重点将围绕在美日同盟的加强,对北韩的立场,以及台海两岸政策的制定。布什总统批评克林顿政府漠视与东京的关系,鼓吹要强化美日军事同盟,以为如此就可以遏阻台湾海峡的纷争危机。可惜事与愿违,不但日本对“集体自卫权”的实施承诺十分犹豫,而且因为美核潜艇在檀岛外海撞沈日本训练船事件,引发日本民众对美军的反感,造成日本政坛的危机,至少使日美之间的蜜月要延后很多时间。在这种情况之下,美中关系成了大家最为关心的议题。
根据《华盛顿邮报》社论的观点,人权与对台军售两大议题将为今年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定调。所谓人权议题,自然是指三月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会议上的谴责中国人权案;对台军售议题,自然指的是四月份美台军购会议。事实上,中共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钱其琛正准备三月访美,与新政府讨论中美关系,并竭力拦阻美国售台神盾级导弹驱逐舰。换句话说,布什政府与中共的第一次交手将正面展开。
正因为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有弃旧布新的意图,但却没有真正成形,所以各方所谓的中国问题和外交问题专家以及媒体纷纷建言,“争相邀宠”,希望成为白宫对华政策的策士和设计者。
以马绍尔的报告来看,它认为中共在强大之后必定吞并台湾,日本也会屈服北京,所以美国将在二○二五年被迫退出亚洲,然后不得不设法采行围堵政策,与中共形成长期战略对抗。
马绍尔认为,与中共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对立,尤其它有核武攻击力量,美国不应太冒风险。与此比较消极的观点相比较,美国智库亚洲基金会则提出了“一中政策”下的明确底线:继续反对中共以武力解决台海问题,但也向台湾表明,“不会支援北京未接受而达成的台湾独立,如果台北片面宣布独立,或者从事其他目的在挑舋北京的行动,美国未必会驰援台湾”。
这份号称有三十七位跨党派重量级人士经过一年研讨后汇整的“美国在亚洲角色”的报告,据信是美国智库对布什政府提出的第一份专门针对亚洲政策提出的书面建言。虽然这份报告对北京的民主化进程不太乐观,也不愿意北京在短期内统一台湾,但是,在继续维持台海两岸的不统不独局面中,其主旨仍然有向北京倾斜的特征。
首先,整个报告是以美国一惯的“一中政策”为基础,而这个基础又是以三个公报和台湾关系法来构成,这个基本立场与国务卿鲍威尔在国会任命听证会上的态度如出一辙,所以可以视为是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底线。其次,基于李登辉突然提出两国论差点把美国拖下水的经验,以及台湾执政民进党的台独纲领,报告建议政府对台表明态度,当然是制约台独势力的盲动。而所谓“不会支援北京未接受而达成的台湾独立”一说,实际上就是否定了台湾执政当局用公民投票的形式来追求台湾独立的可能性。再者,报告中提到“从事其他目的在挑舋北京的行动”,其解释的空间更大。比如,法轮功如果在台湾坐大,北京是否可以认为这是挑舋而对台动武,美国对此是“可能介入”还是“未必驰援”?台湾积极动作要加入联合国,算不算是对北京挑舋?由此可见,只要美国没有成功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没有达成国防部长伦斯斐暗示的把台湾纳入其中,美国即使售予台湾爱国者三型导弹,甚至神盾级驱逐舰,也不表明两岸一旦有事,美国会协防台湾,并与中共一战。正如马绍尔报告所说:“谁统治台湾,并不是美国的存亡所系”。
从各种登上美国主流媒体头版的建议书和媒体本身的社论来看,专家学者和社论撰稿者都在为布什把北京视为竞争对手而非战略伙伴的定义作诠释,而鼓吹保守强硬的表面背后,仍是大国外交讨价还价的传统思路。(世界日报社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