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約 22 條記錄-
《論語》說(64)什麼能超越貧富貴賤? 2025/03/21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論語》說(56):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025/01/24孔子定《詩》,以《關雎》為第一篇,自有深意。孔子稱《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朱熹解說道:關雎之詩,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
-
《論語》說(55):君臣關係的基本原則 2025/01/19魯定公愈加信任孔子,讓孔子「代行相事」,孔子主政三月,魯國大治。齊國害怕,就送去美女、良馬腐蝕魯國君臣。孔子辭職,開始周遊列國。一段君臣...
-
《論語》說(52):「古之道」有多好? 2024/12/25射在中國起源很早。至晚商、周時代,弓箭已是男人的性別標誌,貴族家的男子必須從小接受嚴格的射箭訓練。射不僅是最重要的軍事技能,而且成為身體...
-
《論語》說(50):吾從周 2024/12/11中華傳統文化是本次人類歷史中,獨一無二的沒有中斷的文化,迥異於世界上的其它文化,被稱為「神傳文化」。或許,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神性內涵,才...
-
《論語》說(49):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2024/12/04朱熹是理學家,認為:天,即理也,其尊無對,非奧灶之可比也。逆理,則獲罪於天矣,豈媚於奧灶所能禱而免乎?言但當順理,非特不當媚灶,亦不可媚...
-
《論語》說(48):祭如在 2024/11/27祭禮本對鬼神而設,古人必先認有鬼神,乃始有祭禮。祭禮在東西方古文明中是普遍存在的,信奉神明。不過,信奉神明是虔誠、是感恩,而不是交換,不...
-
《論語》說(27):君子周,小人比 2024/07/02君子、小人之別不是絕對的。君子與人為善,包括對小人在內,不能嫉惡如仇。19世紀美國總統林肯在第二次就職演說中講「對任何人都不懷惡意,對所...
-
《論語》說(26):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2024/06/25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
-
《論語》說(25):君子不器 2024/06/18「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
-
人氣: 10261
-
人氣: 9819
-
《論語》說(22):終日不違,如愚 2024/05/27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
-
《論語》說(21):什麼是孝?孔子的四個不同回答 2024/05/19有意思的是,子游問孝,孔子強調孝以恭敬為本(孝在於內心的敬愛);子夏問孝,孔子強調的則是外形(容色)的和悅。孔子的這些說法,不是相互矛盾...
-
《論語》說(18):思無邪 2024/04/29為政篇,首章以「為政以德」定基,次章則講「思無邪」。正義曰:此章言為政之道在於去邪歸正,故舉《詩》要當一句以言之。孔門立學,無論學什麼...
-
《論語》說(11):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2024/03/10孝悌是孔門教人的起點。《孝經》講,「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簡單的說,最基本的孝,是贍養父母,「朝夕色養」,做子女的要愛護...
-
《論語》說(10):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2024/03/03為什麼「夫子溫、良、恭、儉、讓」就能得之?這裡援引一段張居正教小皇帝的話,有這五者德容之盛,感動於人,所以各國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
-
《論語》說(8):君子不重則不威 2024/02/18「不重則不威」。君子一定是自重的,否則就沒有尊嚴、威嚴。這裡的「重」,始自內心, 「正心誠意」,修為到了一定程度,「威」就表現出來了,如...
-
《論語》說(7):賢賢易色 2024/02/11《論語》開篇講「學而時習之」,這個「之」指什麼呢?就包括本章所說的四者——「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
-
《論語》說(5):道千乘之國 2024/01/29本章為孔子論治國的大綱。「道千乘之國」,為什麼說「道」不說「治」呢?孔子傳承了「道統」,為國以道,講政教、教化,這大不同於近代以來的政治...
-
劉如:從帝王教科書《貞觀政要》談起(二) 2018/10/06日本研究中國的學問,在領導層的管理學上,深得孔子「溫故知新」的要領,他們最聰明和突出的地方,就是懂得學以致用,讀經典,讀史書,將古人的教...
-
劉如:日本經濟之父 獨奉孔子為師 (十一) 2018/05/08澀澤榮一之所以成為日本經濟之父,為日本建立了資本經濟的基礎,完完全全仰賴孔子的教導,他最聰明的地方,就是不管儒學有多少經典,從來都以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