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
約 64 條記錄-
《論語》說(34):孝,是亦為政 2024/08/20儒家對孝的重視,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歷朝歷代都說「本朝以孝治天下」。甚至西漢皇帝的諡號裡都有個「孝」字,其它王朝皇帝的諡號也多有「孝」字...
-
《論語》說(33):如何使民敬、忠以勸? 2024/08/13對於本章,明代大政治家張居正如是說:「季康子之問,專求諸民。孔子之答,專求諸己。蓋人同此理,吾能自盡其理,而人豈有不感化者哉!」其實呢...
-
《論語》說(32):何為則民服? 2024/08/06孔子尊賢容眾,並不主張除惡務盡。事實上,善惡相對,是人世常態,世界上不可能全是君子而沒有小人、惡人,對小人、惡人也要給條活路。孔子建議舉...
-
《論語》說(31):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 2024/07/30子張之問干祿,可以說是孔子教學的要點之一。孔子這段話有三個要點。首先,要多聞多見,即博學;其次,要闕疑闕殆,即審慎、精擇;再次,要慎言慎...
-
《論語》說(3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2024/07/23在說話方面趾高氣揚的人誇誇其談,在行動方面趾高氣揚的人自我炫耀。從臉色上就能知道他有才能的人,是小人啊。所以君子知道了就說知道,不知道的...
-
《論語》說(29):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2024/07/16孔子本人是寬容、平和的,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不搞強制,不強求一致。還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衛靈公篇),也並沒把「...
-
《論語》說(28):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024/07/09天下的道理,散在萬事,而統會於吾心。惟其散於萬事,故必加致知格物、躬行實踐的工夫,而後能實有諸己,這叫作學。惟其會於一心,故必加沉潛反覆...
-
《論語》說(27):君子周,小人比 2024/07/02君子、小人之別不是絕對的。君子與人為善,包括對小人在內,不能嫉惡如仇。19世紀美國總統林肯在第二次就職演說中講「對任何人都不懷惡意,對所...
-
《論語》說(26):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2024/06/25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
-
《論語》說(25):君子不器 2024/06/18「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
-
人氣: 141292
-
人氣: 62671
-
《論語》說(2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024/06/11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
-
《論語》說(23):孔子知人與「冰山理論」 2024/06/04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
-
《論語》說(22):終日不違,如愚 2024/05/27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
-
《論語》說(20):從「志學」到「從心所欲」 2024/05/13孔子為學日深。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至周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學《易》,窮理盡性,知天命之...
-
《論語》說(19):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2024/05/06本章對比了政刑之治與德禮之治。大意是說:以政令來誘導,以刑罰來管束,百姓只是暫時地免於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若以德行來教化,以禮制來整飭...
-
《論語》說(18):思無邪 2024/04/29為政篇,首章以「為政以德」定基,次章則講「思無邪」。正義曰:此章言為政之道在於去邪歸正,故舉《詩》要當一句以言之。孔門立學,無論學什麼...
-
《論語》說(17):為政以德 2024/04/22「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
-
《論語》說(1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 2024/04/1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
-
《論語》說(15):貧而樂,富而好禮 2024/04/07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
-
《論語》說(13):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2024/03/24張居正解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天下之事,必須謹之於初,而後可善其後。如與人以言語相約,本是要踐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於義理之宜...
-
《論語》說(12):禮之用,和為貴 2024/03/17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
-
《論語》說(11):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2024/03/10孝悌是孔門教人的起點。《孝經》講,「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簡單的說,最基本的孝,是贍養父母,「朝夕色養」,做子女的要愛護...
-
《論語》說(10):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2024/03/03為什麼「夫子溫、良、恭、儉、讓」就能得之?這裡援引一段張居正教小皇帝的話,有這五者德容之盛,感動於人,所以各國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
-
《論語》說(9):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2024/02/25與其它文明相比,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對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鮮明的體現——曾子說:「敬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祭歷代的...
-
《論語》說(8):君子不重則不威 2024/02/18「不重則不威」。君子一定是自重的,否則就沒有尊嚴、威嚴。這裡的「重」,始自內心, 「正心誠意」,修為到了一定程度,「威」就表現出來了,如...
-
《論語》說(7):賢賢易色 2024/02/11《論語》開篇講「學而時習之」,這個「之」指什麼呢?就包括本章所說的四者——「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
-
《論語》說(6):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024/02/04本章強調學習以修身、踐行為本。孔子教學,強調「文質彬彬」,因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就是說,質多於文就難免粗野,文超過了質又難免虛...
-
《論語》說(5):道千乘之國 2024/01/29本章為孔子論治國的大綱。「道千乘之國」,為什麼說「道」不說「治」呢?孔子傳承了「道統」,為國以道,講政教、教化,這大不同於近代以來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