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时时彩论坛官网-时时彩论坛开户-时时彩论坛注册

文學常識

殷明輝
堅瓠集》雲,常熟人桑民悅以才自負,居成均之時,為丘仲深所屈,遂入書院任教,書一聯於明倫堂云:
做个好人,天知地鉴鬼神钦;行些善事,心安身正梦魂稳。
相傳宋代劉少逸幼時,一日隨師往拜名士羅思純。羅出對曰:
楹聯叢話》載,鄭板橋辭官歸田后,一日在家宴客,有李嘯村者至,送來一聯,觀之出句,云:三絕詩書畫。板橋曰:“此難對。昔契丹使者以‘三才天地人’屬對,東坡對以‘四詩風雅頌’,稱為絕對。吾輩且共思之。”限對上后就食,久而未能,再啟下聯,曰:一官歸去來。咸嘆其妙。
我們打算向讀者介紹的詩詞方面的常識已經全部介紹完了。無論讀者是有志於詩詞寫作的入門還是只想獲得一般性的了解,我們這一系列文章的內容都足以滿足他們的要求。
黄狗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乌鸦跳雪地,片片竹叶朝天。
詞本來是配樂的歌曲,因此詞的最初全稱為“曲子詞”。詞作者依照曲譜填寫詞句,曲名就是詞調的名稱,也叫“詞牌”。後來詞的音譜散失,詞樂失傳,詞就逐漸脫離音樂而成為一種長短句的詩體,以格律嚴整的特殊形式流傳下來。
歌的每一樂句有聲音的高低變化,對應著詩句的平聲和仄聲字的交替應用。以五言詩為例,如果我們對每一個字都變換一次平仄,就只有兩種可能的句式: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要用這兩種句式來寫詩幾乎是不可能的。
中國過去讀“私塾”或者在家里讀書,從三歲起就可能讀一些諸如《聲律啟蒙》或者《訓蒙駢句》之類的詩詞啟蒙書。小孩子扯開喉嚨大聲讀“云對雨,雪對風,大陸對長空,雷隱隱對霧蒙蒙”[1]或者“天轉北,日升東。東風淡淡,曉日蒙蒙。”[2]天長日久讀得多了,再加上做對子的練習,自然就知道哪些字押哪一個韻,哪些是平聲字、哪些是仄聲字。但這种從感性入手的辦法顯然不是成年人學習詩詞的好方法,因為成年人理解力強,從理性上入手就快得多。
中國古代把字音划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其平聲包括了現代漢語的陰平和陽平(即第一、二聲)兩個聲調。因此現代漢語的四聲沒有囊括古代漢語的平上去入四聲,而其中的入聲字在許多方言和現代普通話中已經被“消化”到其它各聲里去了。除了一些方言里還保留了入聲字以外,現代普通話基本上沒有入聲的讀法。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集是由孔子刪訂的《詩經》。它由《風》、《雅》和《頌》三部份組成,其中《風》是先秦各國的民歌,《雅》和《頌》則是朝廷郊廟祭祀或典禮的樂歌的歌詞,在當時都是和樂而歌的歌曲。
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謚號文達;生於清雍正二年,卒於清嘉慶十年(公元一七二四--一八零五年);直隸(今河北省滄州市滄縣)崔爾莊人;是活躍在清朝乾隆嘉慶盛世的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編纂家、評論家和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