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大陆博彩网站 - 体育
初讀魯智深,只覺他快意恩仇、粗豪仗義,每每在他杖殺惡徒、替天行道時喝一聲采。而當掩卷沉思,難以忘懷的卻是他不經意閃現的禪意,以及迷惘半生、回歸真我的人生際遇。
【文史】天孤降古剎 魯智深行禍亦為善
三拳擊斃鎮關西的魯智深,付出的是安穩瀟灑的人生,面對的是亡命天涯的孤獨之旅。這一段旅途,魯智深出過家,亦破過戒;殺過人,亦救過人。他是個不在戒律之中的和尚,也是個志在名利之外的俠客,無論他說什麼,做什麼,以什麼樣的身分行走江湖,甚至看不透自己的本心,不變的都是他捨棄前塵的大勇和無私忘我的俠義。
當他做提轄魯達的時候,他就是他;當他做和尚魯智深的時候,他還是他;當他成為梁山步軍統領,他一直是他。歷經人生的大起大落,幾度出生入死,幾度隨遇而安,魯智深攜塵世氣息走入佛門,又在佛門與塵世之間遊走徘徊,最終剝離了執念與樊籠,了悟正果大道。「今日方知我是我。」魯智深圓寂前如是說。
【文史】子貢敏達多辯才 兼富甲一方
《說苑‧雜言》載,孔子曾親口說:「賜之敏賢於丘也。」賜指子貢,名端木賜。敏即思想敏銳,思維靈活。丘指孔子。孔子作為儒學開宗第一人,學問之淵博自然也是第一流的,卻認為自己的聰敏不如一個弟子,可知這位子貢的聰慧敏捷確然舉世無雙。孔子在世時,門下弟子三千,達者七十有二。子貢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也幾乎是最特別的弟子。
七月流火,十月隕蘀。火運將逝,水德漸生。天地運行有其定數,人事代謝亦如此。及至嬴秦代周,便如天降洪水,瞬息間席捲神州大地享國八百年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即位二十六年之際,赫赫宗周曲終人散,赳赳大秦隨即登場,開啟了中華綿延兩千年的帝國時代。
巴寡婦清與秦始皇,一個是韶華已逝的窮鄉寡婦,一個是雄姿英發的千古一帝。兩條看似永無交集的人生軌跡,卻在某個時刻神奇地交會,不得不教人驚歎歷史妙不可言的演繹。
公元前259年正月,距秦趙的長平之戰數月不遠,四十萬大軍慘敗的趙國之殤尚未撫平,趙都邯鄲又出現了一樁異事。《東周列國誌》載,城中某處人家, 紅光耀天,百鳥翔集,一聲嘹亮宏大的嬰兒啼聲響徹了周邊街巷。再看那嬰兒,豐準長目,方額重瞳,口中含有數齒,背項有龍鱗一 搭,真帝王之相也!
不經意間,我竟做了那不合時宜的異鄉人,偏要在這座國際都市,尋尋覓覓,嗅幾分東方韻致。
【文史】兩次東山再起的「中華商聖」范蠡
越國,齊海,陶地;謀士,相國,富賈。三種角色,三重人生,卻在春秋時期一位叫范蠡的人身上,呈現出神奇的統一。「重農抑商」歷來是古代中國的治國傳統,故而歷史上能征善戰者有之,輔國效君者有之,但以商人身份名揚天下的卻屈指可數。范蠡以布衣之身,不僅官至將相,位極人臣,更能果斷轉型,投身商海,確立好善行德的商人形象,豐富了商人文化。他的才學與經歷已教人驚嘆,他所奠定的「中華商道」更為後世傳頌。
【文史】秦始皇震鑠古今的兩大軍團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再沒有哪一個朝代的先民,似秦朝人那樣勤勉勞碌。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削平六國而登至尊,赫赫大秦走過十五載極盛光陰,它的帝君和子民夙夜匪懈,經營四海,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世界奇觀,驚豔了萬世。
【文史】中國古代四大女醫——晉代鮑姑
海上有仙山,仙人往來間。碧波翻湧,潮起潮落,傳遞著來自天際的神秘訊息,訴說著遺落在民間的神話。生活在海邊的人們,更是那些神話的見證者和流傳者。
【文史】真實的明代女醫談允賢
享國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煊赫文明遠邁漢唐,到頭來人事代謝、繁華轉空。一名女子的事跡周流宛轉其間,似乎更為纖弱微末。她遂選擇淡出歷史,於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韻事之外,隱卻裊裊身影。然而,她也曾提起琵琶袖,自研筆墨,將一生的起承轉合,融入江南舊鄉的薄煙遠霧中。後來,她的兒子將這畢生心血刊行於世,才將她的秘事流傳至今。她留下的,除卻一部專著,還有後人永恆的崇敬與追思。這便是一個女子與一部醫書的傳奇——談允賢和她的《女醫雜言》。
蕭瑀是奇人,是個生命經歷「精彩」過功名勳績的大唐宰相。唐太宗創貞觀二十三載,名臣濟濟,四方來歸。這後人無限追慕的貞觀之治,蕭瑀身在其中,卻是橫跨二十二年的大起大落。古人多以「宦海浮沉」比喻為官或陞遷或貶謫的變換無常,而蕭瑀揚帆駛進的這片海,更是驚濤駭浪,顛簸他時而一飛沖天,時而深墜海底。
【隋唐英雄傳記之十五】蕭瑀篇(上)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
【隋唐英雄傳記之十四】駙馬將軍——柴紹
正史記柴紹,起筆便是他顯赫的身世。祖父柴烈是周朝驃騎大將軍兼刺史,父親柴慎乃隋太子近身侍衛,至柴紹一輩,更是從隋太子禁衛武官一路成長為初唐的大將軍。祖孫三代,在三個不同的朝代,皆是位列公侯的權貴重臣。晉州柴氏一族,是名副其實的將門世家,更因出了柴紹這位凌煙閣功臣而享譽千載。
七月流火,戰事未央。歷史的筆鋒轉至武德六年的夏秋之交,時隔三年,秦淮河畔的野心家再次掀起南國的動盪。反唐之將名為輔公祏,曾是追隨杜伏威起義的隋末雄豪,後歸大唐,鎮守丹陽。因不滿杜公猜忌,輔公祏於是殺副將,詐稱杜公之命,起兵造反,更於同年八月初九自稱帝,修宮殿、置百官,一切仿照帝制,為患江南。
【隋唐英雄傳記之十二】李靖篇(上)
李靖,字藥師。靖乃安定靜默之意,藥師為佛國世界之覺者。這般謙謙祥和的名字加諸一人之身,無怪乎歷代傳奇、演藝作品都愛反覆流傳他的故事。他與紅拂女的風塵奇緣,代龍王興雲布雨的神蹟,至今仍是婦孺皆知、口耳相傳的美談。李靖早已化身為後人心中的風流神將,而真正被歷史銘記的,是他在人世間、在風雲際會的隋唐之交,創造的一個個軍事奇談。
位列凌煙、配享廟廷的二十四位功臣中,有的追隨唐主,死而後已,見證了起事到開國的盛德大業;有的尋尋覓覓,棄暗投明,只為輔助真命天子,一身才學方有用武之地。有的人感恩知遇,有的人戴罪立功,還有的人,效忠隋室力戰唐軍,不得以在慷慨悲歌中接受歷史的安排,從末路英雄轉變為新朝驍將。主動歸唐的自是明達卓識之英,力竭俯首的亦是盡忠盡節之雄。儘管人生際遇各不相同,但他們同樣為李唐基業立下功在千秋的不朽功勳。
楊花落,梨花開;桃李子,得天下⋯⋯ 一陣清麗的童聲穿梭於大興都城的車水馬龍之間,彷彿渲染著春日裡落英繽紛的無邊秀美。而這支《桃李章》對隋末的煬帝而言,不啻為寢食難安的夢魘。國中上至公卿貴冑,下至黎民百姓,無不私議著童謠中預言的天變——李氏當為天子!
「秋,晉趙鞅入於晉陽,以叛。」《左傳》魯定公十三年,晉陽城以一座戰爭古城的風貌,在史上留下第一筆記錄。此後,煙沙半城,鐵騎往來,晉陽一直作為軍政重地被世人熟知。春秋韓、趙、魏滅知伯的「三家分晉」,漢文帝劉恆之藩「蟄伏」十六年,北齊皇帝高歡起事而征戰四方,這些意義重大的歷史事件,皆在晉陽發生。到了隋唐之際,晉陽再次吹響出征的號角,見證了又一樁奉天伐罪、開國建業的戰爭傳奇。
【隋唐英雄傳記之八】開國良相房與杜(下)
武德初,大江南北盡歸李唐,宇內重現隋朝統一盛世。而在蕭牆之內,一場奪嫡之戰再次悄然發生。歷史驚人的相似,卻又詠嘆著別樣的迴聲。晉王楊廣有心謀篡,隋太子橫遭易儲之禍;到了初唐,卻是太子畏懼秦王之功,幾次三番欲置親兄弟於死地。晉王縱贏得帝位,卻隨著國祚的衰敗英年早逝;而大唐開國便同樣面臨繼承者的抉擇,初唐君臣的一思一念,無不牽動歷史的走向和國運的興衰。
業十三年五月,一年光景走到荼蘼開盡、花期將殘的春夏之交,一場戰事的謀劃更加速了歷史改朝換代的進程。這就是唐國公李淵與其子女、謀臣策劃的晉陽起兵。其次子,敦煌郡公李世民,揹負著相士神秘的預言,帶領將士西入長安,從此踏上浴血沙場、定國安邦的征程。
【隋唐英雄傳記之六】「五絕」虞世南
一位學士,見證三朝興亡,看盡花落雲舒。他走過每一座都城,親歷每一段時空,都留下了韻致深厚的傳說。他的面容看似瘦懦,似不勝衣,但性情剛烈,每論必及先王得失,必存規誡助益,憑藉刀筆之才、博聞之識躋身初唐功臣,被太宗讚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他曾得三朝君王的眷顧——陳文帝的庇佑、隋煬帝的累征、唐太宗的恩遇。木秀於林,這無限尊崇風光的人生,卻是風口浪尖的險途。或許有人欣羨,有人懷妒,但這位學士總是懷著清淡玄遠的心態,不為所動,並寫下史上第一首詠蟬詩:「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就是虞世南,名入十八學士榜,位列凌煙廿四公。
【隋唐英雄傳記之五】真實的程咬金
一柄八卦宣花斧,夢遇神人授藝,臨陣對敵只曉三招絕技;出身草莽,販私鹽、劫皇綱,荒唐事無所不為,人送諢名「混世魔王」。演義小說勾勒的隋唐世界,壯懷激烈,群英中的程咬金,卻以一副粗豪而詼諧的形象出現,為這段恢宏的歷史增添一絲活潑歡喜的氣氛。他行事乖張莽撞,偏能遇難呈祥,多福多壽,是凌煙功臣中最幸運的福將。而「半路殺出程咬金」「程咬金三板斧」等傳統故事,更是作為經典俗諺深入人心。
【文史】隋唐英雄傳記之四:大唐的守護神
「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
【文史】三救秦王解危境 忠武將軍功為首
美人歌歇,鐵騎揚塵,問天下誰是王者?隋末唐初是一個尚武的時代,在區區二十載的光陰裡,呈現了一部英雄輩出的戰爭史詩。數支裝備精良的軍隊沙場相逢,各為其主,生死相見,給這段歷史塗抹上鐵與血的主色調。有一支王者之師,皆皂衣玄甲,每戰便似烏雲蓋雪衝鋒陷陣,似一桿金剛不破的巨筆,在中原大地鐵畫銀鉤,勾勒出一個力透山河的「唐」字。
【文史】隋唐英雄傳記之二 尉遲敬德歸唐
亂世烽火路,是百姓的苦難,也是英雄猛將書寫傳說的畫卷。那出生入死、橫刀躍馬的壯懷歲月,那替天行道、濟世安民的英發雄姿,創造了千古風流人物,譜寫了萬世正氣長歌。李唐起於隋末天下大亂之機,創三百年繁華盛世,開國武將功不可沒。這些功績如山的將領中,有一位特殊的將軍,他三次解救秦王於危難,在凌煙閣功臣中排名第七,為初唐武將第一人。
皇開國,天下歸心,終結了魏晉以來持續百年的板蕩格局。然統一治世不過曇花一現,隋煬帝修運河,溝通南北,為千秋後世創造福祉的同時,卻因不恤民力帶來現世的政治危機。大業七年,河南、山東的一場洪水,更沖蝕了隋朝的國祚天命,致使官民思變,揭竿而起。
【文史】潛龍隱跡遼東郡 名士風流厲冰雪
《梁父吟》的古調迴響在山間草舍,自號「臥龍」的諸葛先生吟唱著慷慨的古曲,躬耕於南陽,相時而動。當皇叔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問對時,這位布衣智者終遇明主,從此一飛沖天,以恢復漢室為己任,創下一番可歌可泣的功業。而在南陽以北的遼東,尚有一位「潛龍」,終生在野不仕,屢次拒絕魏主的徵召,立志於教化一方,修善立德。
【文史】囓雪吞氈十九年 清操不改立漢節
一位鬚髮斑白的老者,一桿旄飾盡落的八尺漢節,一群溫順無言的白羊。北海邊,衰草上,夕陽的輝光將他的背影拉得很長,纖細得仿佛不勝塞外風沙的苦寒。但他的背脊挺得很直,就像他手中迎風屹立、百摧不折的符節。在滿目蕭瑟的寒冷和遙遙無期的等待中,這個畫面定格了十九年,口耳相傳、翰墨相續,化為「蘇武牧羊」的歌謠和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