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

中國有一句歇後語「狗拿耗子——多管閒事」,因為狗的職責是看家護院,貓是專捉老鼠的,所以狗替貓捉老鼠,就是多管閒事。這句話出自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不過,在中國秦漢時期的人看來,狗拿耗子可不算多管閒事,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佛家有言「善惡到頭終有報,從來因果不用忙」,道家《太上感應篇》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善良仁厚、救人於危難中的人,一定會得到上天的垂顧,所以老人們常說要行善積德。史書上記述的關於積德得福報的故事很多。
對於很多人來說,借屍還魂這件事還是很難以置信的,不過從古代到民國,都不乏這樣的案例,魂是原主,殼卻是他人,一些書籍中都有記載,民間亦有流傳。
陝西朝邑人劉偉,中舉後曾任文水縣令,明憲宗成化年間被擢升為御史,後轉兗州知府,為官寬和,持法平允。他為人至孝,品德高尚,喜好修仙之道。
緣份自古天定,夫妻之緣也不例外。今生結為夫妻者,或是為報恩,或是為還情債,還有就是因為某事結下的緣份。
所謂鎮山,指的是一個地區的主山。《尚書‧舜典》上有註解說:「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為其州之鎮。」而說到鎮山的意義,東漢學者鄭玄解釋為:「鎮,名山安地德也」,也就是鎮守一方土地的名山。
中國古代有一種說法是「身在公門好修行」(公門,指官衙、衙門)。為什麼這樣說呢?明代文人顏光衷認為,官衙中的人「下接民隱,上通官情」,即他們既了解百姓的疾苦、冤情,也了解上司和官場上的情況。如果他們對百姓「艱苦孤危之時,扶持一分,勝他人方便十分;寬假一次,勝他人方便十次」。寬假,寬恕的意思。
元末明初有一位寶金和尚,他俗姓石,是陝西咸陽地區名門望族的後代。他的父母都很樂善好施。一天,有僧人持缽到石家乞食,並將一尊佛像送給了他的母親張氏,還叮囑道:「你要謹慎供奉,一定會生下福德智慧之男。」
晚清王壽祺曾在江蘇蘇州婁門地區的一戶人家做家庭教師,教授陳公子。陳父在外地做官,尚未及冠的陳公子住在外祖父家。時年17歲的陳公子十分聰穎,擅長寫文章。
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它由東魏權臣高歡的次子高洋於550年建立,歷經六帝,享國二十八年。因皇室姓氏為高氏,故又稱高齊。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蘭陵王就出自北齊。北齊立國以來,廣招俊才,其中就包括一些善斷吉凶、能預測未來甚至有神跡的能人異士。
明朝中葉後,因為經濟的發展,百姓生活富足,也有了更多的閒情享樂。彼時戲曲小說大為流行,而為了吸引讀者、增加銷路,有的小說中加入了情色描寫或主要描寫情色,比如《西廂記》、《金瓶梅詞話》等。據歷代禁毀書目所載,這類小說大概有一百五十到二百種,而作者大多並不可考。這些淫書的流傳,著實是害人不淺。
明朝陝西三秦地區有個叫張越吾的讀書人,考中秀才後被推舉到最高學府國子監讀書,成為了一名貢生。貢生相當於舉人副榜,也有做官的資格。然而,令人嘆息的是,張越吾卻在讀書期間因燒煤爐中毒而死。
人的命運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包括功名利祿、壽命長短、有無子嗣。然而,在史書中,我們常常會看到某某人的命運發生了改變,或是本沒有的功名有了,本來壽命不長的人壽命被延長了,本來沒有子嗣的人有了子嗣。他們的命運是因何而改變的呢?
當本來屬於你的財產被別人明目張胆地說是他的財產,你會如何反應呢?憤怒?與其爭辯?報官?南北朝時期有位叫庾詵(shēn)的品行高潔之士的反應,很多人是絕對想不到的。
上天為了讓迷中的世人能了解萬事皆有安排,在歷朝歷代都安排了一些能人異士為人指點迷津。他們有的居於廟堂,輔佐帝王將相,如唐朝的袁天罡、明朝的劉伯溫;有的身居民間,行走在東西南北。通過他們,世人可以了解到冥冥中自有安排、相信神佛並非虛妄。
明朝的狀元中有一位叫吳寬的人,他字原博,號匏庵,直隸長洲縣(今江蘇蘇州市)人。少壯時好學,於書無所不讀,涉獵廣泛,尤喜《左傳》、《漢書》以及唐宋大家的散文,最喜愛蘇軾的文章。他還工於書法,擅長模仿蘇軾的「端莊淳樸,凝重厚實」的書風。
儒家認為孝悌是仁之根本。孝順父母指的是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自不用多言,而「悌」指的是兄弟姐妹和朋友等同輩間的友愛。懂孝悌,才能做到齊家,才能奠定「治國平天下」理想的基礎。
明成祖朱棣果敢英武,又善於納諫,主張「用法當以寬」「待人當以誠」;他不僅注重守成,而且勵精圖治,使明朝在永樂年間進入了繁榮輝煌時期,並出現了「萬國來朝」的景象。
一個人一生的功名利祿,因其前世的福德薄厚,早在其降生時就已註定,除非有大的善行或惡業,否則一般是難以改變的。而這既定的命數,有的人在因緣際會下可以提前預知。古籍中留下了一些關於命中有功名、官運之人的預兆或預言。
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農業大國,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耕牛的地位相當重要,古代一些王朝禁止隨意屠殺耕牛,偷竊耕牛也是一種犯罪行為。古籍中記載了不少古代官員巧斷侵吞他人耕牛和盜牛案的故事。
世人常慨嘆命運無常,其實所謂的「無常」背後恰恰是命中有定數。在世間,有人拚命想升官發財,但無論怎樣努力都難以達成心願;有人明明不想飛黃騰達,卻在不經意間收穫滿滿;有人看似前程似錦,卻難逃厄運;有人似乎命運多舛,但總能逢凶化吉。可以說,人的命運在出生時就根據前生的福分已定好,人不論折騰還是不折騰,都在按照既定的軌道推進。
古代有一些人治病的方法很獨特,他們中有的並沒有學過醫術,而他們治病的能力居然是由神所賜。古籍中有著若干記載。
明清時期徽商的發源地徽州,非常注重文化,他們中有很多是因戰亂從北方遷徙來的世家大族和士人。他們尊儒重教,早在南宋時期,徽州就出現了「十家之村,不廢誦讀」的現象。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徽商形成了自己的商業道德準則,即以誠待人、以信接物、以義取利、以質取勝。這其中就包括程德成程霖生父子倆。
如果在未婚前得知自己的未婚妻身有殘疾、相貌醜陋和疾病纏身,你會如何選擇呢?面對這樣一道選擇題,許多古人給出了令人讚歎的答案。
一個至孝之人,不僅會得到世人的稱讚敬佩,就連神鬼也會暗中呵護幫助。古籍中不乏上天護佑孝子的記載。
百善孝為先。除了廣為人知的「二十四孝」外,古往今來還有無數關於「孝」的故事令人感動。
唐朝晚期,陝西關中一帶有名得道高僧,名叫僧緘,俗名王緘。史書上說,他年少時就十分聰慧、才華過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翰林學士承旨(官職名)杜審權下對策,王緘一舉成名,和祕書監馮涓是同年。古時就政事、經義等設問,由應試者對答,稱為對策,從漢代起就作為取士考試的一種形式。
古人做人重道德操守,每個行業都有很多忠義之士,留下讓人為之動容的典故。史籍上記載了一些忠義僕人的故事。
中國民間流傳著不少有關善惡有報的俗語,比如「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好心自有好報」「天知地知神知鬼知,何謂無知;善報惡報速報遲報,終須有報」。從古至今,人世間發生的許許多多的故事,都在印證著這些道理。比如史籍中記載的那些濟人於危難中的善良人,都在不久後得到了上天的獎賞。
人們常說「盜亦有道」,意思是說做強盜也有一定的行為準則,也不應違背天理行事,有的強盜也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民國時期京師警察廳司法處處長張某曾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共有約 676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