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平博维基百科

劉曉

德國《格林童話》中的《灰姑娘》講述了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從前,有一個長得很漂亮且心地善良的女孩兒,名叫黛絲。她的母親去世後,父親再婚,她有了惡毒的繼母和兩個心地不好的姐姐。在父親去世後,黛絲經常受到繼母與兩個姐姐的欺負,被逼著去做粗重的工作,經常弄得全身滿是灰塵,因此被戲稱為「灰姑娘」。
大清聖祖康熙皇帝締造的「康乾盛世」,在中國文明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而作為帝王,康熙罕見的好學,其博覽全書、興趣廣泛,不僅熟讀儒家經典,學以致用,而且在地理、氣象、農業、史學以及西方曆法、數學、機械、醫學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詣。可以說,康熙的學問在歷代帝王中都是出類拔萃的,其鮮為人知的「偏門雜學」才識則體現在他編撰的《几睱格物編》一書中。一篇篇小短文,迄今讀...
上個世紀台灣大名鼎鼎的國民軍陸軍二級上將、曾任國家安全委員會祕書長的蔣緯國,乃是蔣介石的次子,其兄長是曾任台灣總統並推進台灣民主的蔣經國。
至於寫下如此激昂詩歌的作者,不是別人,正是唐代被稱為「詩仙」且有著任俠氣質的大詩人李白。
對於今天的世人來說,徽州不過是一個古老的地理概念,它包括現在安徽的績溪、歙縣、休寧、黟縣、祁門和業已劃歸江西的婺源。如果你有緣去這些地方遊歷,你依舊會感受到古徽州難以言傳的魅力。那裡有如幻如夢的黃山、頗有道家仙氣的齊雲山、縱橫流淌的新安江;有粉牆黛瓦的古村落、無比幽深的街巷;有綿綿大族、煌煌宗祠的遺蹟,在風雨中述說著往事的寂寞牌坊……
「少聰惠,美容儀,善書計,能誦《詩》及《楚辭》。」史書中描繪的這位自幼聰慧、儀容美麗、擅長書法和計算、能背誦《詩經》和《楚辭》的美麗女子,就是南北朝時期陳朝開國皇帝陳武帝的皇后章要兒。要知道,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動盪的時期,朝代更迭頻繁,但亦不乏明君和才貌雙全的皇后,而章要兒是箇中翹楚。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范仲淹廣為人知的名句。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創辦了非政府、非宗教的民間慈善組織「義莊」的大慈善家。而這一慈善組織從北宋一直延續到清末,延續了八百多年,堪稱奇蹟。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是晉代文人陶淵明筆下一個沒有戰亂、民眾自治、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美好的「桃花源」,也很接近老子提到的「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這樣的社會引無數中國人思之、嚮往之。
有的人在睡覺或打坐時,靈魂會離開肉體,並與另外空間的生命接觸。英國通靈男孩M就有過許多次這樣的經歷。他在1923年寫的日記中還透露,美國第28屆總統威爾遜的靈魂曾在夜裡不止一次離開過肉體,在另外空間與高級生命「長老」聯繫。在一戰期間,他的靈魂曾在另外空間見過威爾遜的靈魂一兩次……
在英國通靈男孩M看到的另外空間的生命中,一位專程前來的科學家的靈魂說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這位科學家是M的爺爺的靈魂帶來的。他先告訴男孩和帕摩老師,在他活著時是個科學家,應該還有些名氣,因為他「希望人們能儘快忘了我」,所以他也沒提自己的名字,我們暫且稱之為S吧。讓他懊悔的是,在世時他曾發表了很多觀點,比如,他曾斷言,肉體的瓦解意味著意識的終結,但在離世後,他...
在英國男孩M的通靈經歷中,還提到了英國一個古老的教團。《看見真相的男孩》在某年9月的一天的日記中記載了這件事。
佛家講因果輪迴,早期的基督教也講因果輪迴。那麼,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輪迴轉世?信者有之,不信者也不少,而不信者大多受達爾文進化論和現代科學的影響,以「眼見為實」的理由忽略這世界上許許多多上天給人類顯現的真機。在前幾篇文章中,都提到《看見真相的男孩》中的英國通靈男孩M可以看見另外空間的生命,並與他們溝通,而他在日記中還提到,他可以感知生命的輪迴轉世。
從《英國通靈男孩看見的靈光與靈魂》一文中,我們知道,男孩M具有與另外空間生命溝通的能力,而在與他溝通的生命中,就包括他過世的爺爺。爺爺告訴了他不少普通人不知道的祕密。
上一篇《英國通靈男孩的不尋常人生》中講述了通靈男孩M的人生主要經歷,本篇則選取他在《看見真相的男孩》一書中關於靈光與靈魂的相關內容。或許他的親身經歷,會讓某些迄今並還不相信靈魂存在的人的觀念發生質的改變。
20世紀50年代初的一天,英國著名作曲家、神祕學家和詩人西里爾‧斯科特(Cyril Scott)突然收到了一份塵封幾十年的手稿《看見真相的男孩》(The Boy Who Saw True),這是19世紀末,一個天生具有通靈能力的英國男孩寫下的日記。作者(名字並未透露,筆者在本系列中稱他為M)的遺孀遵守其遺囑,在其去世後若干年將其殘存的日記寄給了對神祕事件頗有...
唐朝的《酉陽雜俎》記錄了這樣一件事:一天,唐中宗夢見一隻三足烏在飛,被幾十隻蝙蝠追逐而墜落到地上。三足烏,也叫「金烏」,是太陽神鳥。據說后羿射日,太陽被射死墜地,大家上前圍觀,發現是金羽鴉。「金烏」墜地,顯然是不祥之兆。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紫色是尊貴的顏色,如古代雲霞映成紫紅色的高空叫「紫虛」或「紫冥」,天帝的宮殿是「紫微垣」,與之相對應的「天子」在人間居住的地方,如明清時期的宮殿稱為「紫禁城」;在中國繪畫中,紫色代表宇宙的和諧,因為它是代表「陽」的紅色和代表「陰」的藍色的組合。此外,道家還有「紫氣東來」的說法等等。
記得小時候家中偶爾會有出家人敲門化緣,母親每每都會誠心送上幾個饅頭或往其口袋中倒些米,而出家人也會合十感謝。那份不言的尊敬,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幾十年走過,在中共為禍亂中華傳統文化,消滅真正的信仰而發動的一次次運動後,不僅中國整個社會道德急劇下滑,惡性事件頻發,而且佛教界、道教界也是亂象叢生,出家人貪財斂財、好色、行為不端者在各大廟宇比比皆是。
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的中華大地,自古就流傳著許許多多的神言、神蹟,尤其在人跡罕至的山嶽中,更是隱匿著不少修煉了幾百年、上千年的修行人,偶爾亦有神蹟顯露給有緣之人。唐代古書《酉陽雜俎》就記錄了一些神山中的神蹟。
在唐代的科舉考試中,報考人數最多的是明經科與進士科。明經科主要考察學生對於「經」,也就是《禮記》、《左傳》、《毛詩》、《周禮》、《儀禮》、《周易》、《尚書》、《公羊傳》、《穀梁傳》的掌握,難度低於進士科。也正因為如此,明經出身為官者,地位往往不及進士出身的,官場上常常失意。
小時候印象最深也最喜愛的就是新疆姑娘急速旋轉、彩裙和小辮子一起飛揚的舞蹈。據說這種舞蹈與唐朝時的「胡旋舞」有著密切的關係。史書記載,大唐時期,東西方的交流通過「絲綢之路」更加頻繁,一些來自西域的少數民族和歐洲人在湧入中國內陸的同時,也帶來了自身的藝術,比如舞蹈。比較著名的有來自里海薩爾馬提的阿連舞、來自拜占庭的拂林舞、來自石國的柘枝舞和胡騰舞、來自康居的胡旋...
在唐朝滅亡後的五代十國中,有一個占據兩浙的小國,居然在夾縫中生存發展了近百年,直至順應天意,歸順大宋王朝。在這個小國家中,不僅百姓安居樂業,而且因為這一地區戰爭很少,所以生產發達,經濟繁榮,其都城杭州更是發展成為東南地區繁榮的大都市,史稱「富兼華夷」、「百事繁庶」,有「地上天宮」之稱。這個小國就是吳越國。
古往今來,吟誦明月的詩句、篇章數不勝數。有意思的是,一些詩詞中還提到「修月」。如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有詩云:「從來修月手,合在廣寒宮。」金元之際的文學家元好問曾寫道:「下界新增養蟾戶,玉斧誰憐修月苦。」明代唐伯虎《觀鰲山》之二中亦有「金吾不禁夜三更,寶斧修成月倍明」等等。
作為千古一帝,文武全才、智慧超群的唐太宗李世民,不僅為打下大唐江山立下了赫赫戰功,而且其在位二十三年,打造了輝映古今的「貞觀之治」:國政清明,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武功興盛;文化藝術、詩詞歌賦璀璨輝煌;世人仰慕,萬國來朝。可以說,唐帝國乃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富強繁榮的國家。
孔子在《論語‧季氏篇》中有這樣一段話:「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有國」的是諸侯,「有家」者指「大夫」。
在自家土地上或者人跡罕至的地方發現或撿到寶貝,應該歸誰?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近些年來,大陸媒體時有與之相關的新聞。
現在很多人不一定知道在中國古代還有一個「人日」,就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七。據說在盤古開天闢地後,女媧第一天造了雞,第二天造了狗,第三天造了豬,第四天造了羊,第五天造了牛,第六天造了馬,到第七天才造了人。因此這一天被稱為「人日」,也叫「人慶節、人勝節、人口日、人七日」或是「七元日」。也就是說,正月初七是人類共同的生日。
唐朝,是中華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百花齊開、大放異彩的全盛時期。她的溫文有禮、文化鼎盛和威力遠播,與當時西方世界的腐敗、混亂和分裂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以致在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上一路遙遙領先。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締造的「貞觀之治」,使整個社會真正走入了一個祥和、禮讓、安定、富足的歌舞昇平時期。
在中共出於政治需要而大力批判傳統文化的灌輸教育下,許多中國人對於古代中國歷史文化、古語的認知都被扭曲,比如對於耳熟能詳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理解就是「普天之下的土地都是君王的,四海之內的大臣也都是君王的臣下」。也因此,這兩句也成為了中共批判儒家有「家天下」、「國家為君王的私有財產」理念的直接證據,成為了批判「封建社會」、迷惑民眾的重要說辭...
上古五帝時期就有了高等教育,當時的教育場所叫「成均」,虞舜時稱為「上庠」,夏朝時稱為「東序」,商代時稱為「右學」,周代時名為「東膠」。西周時已經出現了「太學」的說法;從漢代開始,「太學」成為國家在京師所設大學的正式名稱。
共有約 679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