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

「治療疾病」時,讓身體溫熱這件事尤其重要。根據研究報告指出:「體溫每上升1℃,免疫力就增強30%」的確,在我們免疫系統中扮演主要角色的白血球,其噬菌力及殺菌力會隨著體溫的升高而增強。按此說法,身體寒冷,也就是體溫變低,會使得免疫力變差,也就難怪百病接踵而來了。事實上,癌細胞在體溫35.0℃時,增生的速度最快。相對地,體溫達到39.3℃以上時,癌細胞就死光了。
「體內環保」是一種回歸自然、預防疾病、促進健康,並帶來全生活、生命的健康觀念,而排毒就是促進體內環保的第一步。現今大家一窩蜂地尋求各種方式來排除體內的「毒素」,但人體真的會產生「毒」嗎?要怎麼排才好呢?毒素過多會怎樣呢?
不要讓自己像煙囪般地抽煙、像魚般地酗酒、像垃圾車般地照單全收,還承受遠比空中交通控制員更大的壓力,然後期望服用營養補充品就可以讓自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營養補充品的設計是要讓原本就很正常的飲食與生活習慣,發揮最大的功效。就像我開宗明義所說的,營養補充品是確保營養作戰計畫不會開天窗的候補球員。最新的研究指出,沒有營養補充品,要達到最佳的健康狀態是很困難的。
眩暈的原因與肝經、腸胃經絡有關。肝主風系病,而腸胃的問題又和飲食有密切關係,尤其是好食冰品、重口味,不知節制美食(飲食過度精緻),口中常有痰哽的感覺。
一家健檢機構調查,今天公布「10大錯誤生活習慣」,頭號錯誤習慣是缺乏運動,其他像翹二郎腿、如廁看報、剛睡醒立刻下床,都是民眾不以為意,卻威脅健康的壞習慣。
這裡要再度強調,在服用任何營養品之前,請務必諮詢醫生與藥劑師。必須要確定的是營養補充品不會和自己目前所服用的藥物,產生不良的交互作用。以下的清單包括了建議的劑量。請同時和醫生與藥劑師討論所需的劑量,因為新的研究可能改寫營養補充品的安全劑量或是有效劑量,尤其是關於和其他藥物的交互作用。在另一方面,也不要忘了這些預防措施:當醫生開立新的處方藥物時,必須要告訴醫生...
根據對自己的需求與健康風險,選擇營養補充品。著重於預防自己罹患風險最高的疾病,而不是因為看到新聞報導,或是朋友正在服用的營養品。我企圖說服患者減少服用營養品的頻率,可能會讓大家倍感訝異,因為他們總是相信應該要將所有的營養品一網打盡。
(大紀元記者王知涵編譯報導)在經濟受衝擊的今日,每個人都在樽節生活開支。為了多存些錢,有許多人開始忽略自己的疾病,處方藥吃完,不再到藥房買藥,甚至拖延就診,這樣的省錢方法將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得不償失。這裡有一些省錢的妙招,可以協助節儉的人在購買食物、保健食品、處方藥或非處方藥時,花最少的錢取得最大的效果。
由於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改變,使得高血壓的比例日益高升。高血壓是引發心臟病和中風的最大危險因子之一。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半數以上都有高血壓的困擾。
大家都知道不吃早餐,不利於健康,但很少人知道過早吃早餐,可能也會導致一些健康問題…
均衡的飲食能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促進身體健康。但雙手也是絕佳的健康資源,只不過以較不明顯的方式呈現。以下是prevention.com網站提供的8個雙手改善健康的妙招,供您參考。
而「家庭醫生」,顧名思義,就是照顧全家人的醫生,一家男女老幼都是他服務的對象,所以沒有分兒科、婦科之類的。有別於專科醫生,家庭醫生「十八般武藝,樣樣都要懂」,舉凡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皮膚科、耳鼻喉科、眼科、泌尿科,甚至是精神科等等,家庭醫生都要有能力做初步診斷和處理。所以,家庭醫生也應該是最佳的醫療諮詢顧問。
結束第一次門診時,記得再次提醒並請教他,是否有意願讓你成為他長期照護的病人。當然,這並不表示你已經決定人選了,只不過是先把事情釐清。如果你對於其他狀況,例如就診流程及相關工作人員的細節等有疑問,記得都要一併問清楚。離開時,再向櫃檯索取一張醫生或診所的名片,方便以後聯繫。
母乳是最理想的天然食品,不僅嬰兒易消化吸收,也含有促進生長激素,增加幼兒免疫力,但部分母親有產後缺乳問題,主要原因為乳汁化源的不足,以及乳汁排出困難2種症狀,如以藥膳食譜、按摩推拿等藥效調養與預防,將可有效改善。
多位藝術家8日下午前往士林山上體驗摘柚子樂趣,也了解到人與大自然間的互動關係,書法家楊泓提出許多觀點談健康與大自然關係,引人興趣的是柚子園與藝術家做第一類接觸時大談柚子的保健功效,其中書法家楊泓以西施柚子為例,道盡人與自然相應和,就會領悟到從人與大自然界互動所得到的奧妙。
壓力就像醫生以科學方式所指稱的腸道積氣。每個人都有,卻沒有人想要承認,大家都想以謙虛有禮的方式加以掩飾。但是累積到一定的程度之後,早晚都必須要順應生理需求加以「釋放」——這讓我們覺得好過一些,實際上卻不會提升我們身邊親友的生活品質。
醫生與病人,雖然說穿了也不過就是一種醫病的業務關係,但如果能夠維持良好的雙向溝通,就會讓醫病關係有相當不錯的進展。為了讓他更進一步了解你,你也可以提供他一些跟自己的生活習慣有關的訊息,例如告訴他自己是個吃得很清的素食主義者,週末喜歡玩滑翔翼,夏天會到佛羅里達跟鱷魚摔角……,如果這時候醫生一臉不可置信或不屑一顧,那麼,或許你可以考慮另外找一比較開放的醫生。
我不能繼續坐在急診室等待下一名患者,因為多年來的生活習慣,悄無聲息卻又持續不斷地侵蝕身體的健康,在本應生龍活虎的青壯年,就此告別生命。我想要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而不是等待病入膏肓之後,再努力施以治療。當我回想改變命運的那一天時,心中的揪痛仍然存在,就是這股痛楚持續激勵著我。在我從事的預防醫學的歷程中,我一直都很幸運,得以見證無數的人,因為決定改變生活習慣,追...
腸子也會中風?三總急診部日前接到一名60歲男性病患,一天突然肚子異常疼痛,經診斷為缺血性腸病變,幸好診斷的早,沒有造成腸壞死,醫師表示,如果腸壞死前沒有立即診斷出來,死亡率高達九成。故早期診斷相當重要,此外,飲食應少油多蔬果、不暴飲暴食、適度運動、戒菸少酒。
到2010年,您以為自己又老了一歲,但事實上不一定這樣。您可在生活中添加一些活動,用一些科學辦法,讓您活得更健康更有活力。世界著名健康雜誌「預防」(Prevention Magazine)日前總結了十種令人驚奇的方式,讓您更長壽。
越來越多的美國農家,用抗生素餵養牲畜來治病和使其快速成長,但也因此發展抗藥性並傳遞到人類身上。抗生素本來應該是救人的,但由於濫用造成全球大範圍的抗藥性,已達3/5。曾經治癒的疾病,如結核病和瘧疾正在迅速變異成嚴重的菌株,抗藥性比以前更強,產生新的和更致命的禍害形式。在超市銷售的豬、雞和牛,常發現抗藥性的細菌,其中有1/5的人感染有抗藥性的沙門氏菌。
大腸直腸癌每年新增人數超過一萬人,堪稱台灣頭號癌症,病人往往需做化學治療,目前有住院48小時化療、口服化療等方式,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若以每年新發生個案人數做估計,大腸癌病友因住院化療就造成2.6億元的家庭收入損失,若改為口服化療,因為口服化療對於生活的影響較小,估計每年可減少約2.4億元的損失。
由於國際油價上漲及節能減碳的概念抬頭,在省道上、小巷裡,總是能看到身騎鐵馬的樂活單車族,但也要提醒單車騎士們,別忽略因騎車造成的手麻,那很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的前兆。
在H1N1的陰影竉罩下,在效果有侷限性的打針吃藥之外,不少人開始致力於提升自我免疫力,有道是:「預防勝於治療」。除了從食物著手外,烹調用的香料和草藥也受到矚目。事實上,其藥用價值小從預防感冒大到防治癌症,它們的療效在許多研究早已獲得證實。營養師提供有助於改善健康的香料膳食,既簡單又經濟實惠。養生保健自己動手做其實一點都不難。
(大紀元記者徐牧仁整理 )最近天氣忽冷忽熱,正式流行感冒肆虐的時候。以下,提供一個小偏方,如果感覺到快要感冒時,不妨試試看。
強烈冷氣團南下,天氣變得濕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魏正宗今天提醒,晨間起床手指僵硬不舒服,有時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症狀,民眾應特別注意。
(大紀元記者徐牧仁整理)根據衛生署報告,50歲以上的婦女患有骨鬆症者約有4成。因此隨著國民平均壽命的增長,骨鬆症保健就顯得更重要。
(大紀元記者于林編譯報導)每到歲末假期,親朋好友聚會餐敘總少不了應景大餐,對許多民眾來說,在大啖美食之際,如何同時兼顧營養健康、妥善控制體重,便成了假期中的重要課題。美國「合理減重俱樂部 」(TOPS)長年致力於教導民眾如何減重,特別整理出10招祕訣 ,協助民眾達成「輕」鬆享「瘦」假期的心願。
(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中報導)心血管疾病居台灣十大死因前三名,其中以急性心肌梗塞是最為嚴重。以台灣各大醫院經驗估算,每年約有近四千名心肌梗塞患者,心臟病患有增加的趨勢,且年齡層也在下降。
你相信嗎,頭髮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健康狀態,健康的頭髮不會產生大量的脫落,顏色也呈現出美麗的光澤。而這些外在的表現,其實是跟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以及飲食攝取息息相關。
共有約 1066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烏克蘭總理丹尼斯‧什米加爾(Denys Shmyhal)週三(4月30日)表示,烏克蘭與美國即將簽署一項具戰略意義的礦產資源合作協議,預計在未來24小時內完成,並將成為雙方深化經濟夥伴關係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