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滨海湾金沙赌场 - 体育

大腸癌

(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北報導)大腸癌、胃癌、頭頸癌及食道癌等病人需使用5-FU注射化療藥品,都須住院1到2天,中央健康保險局表示,目前已有居家化療使用的輸液器,可帶在病患身上,自動將藥品定量定速打到血管中,此外,健保局也將攜帶式輸液器納入健保給付範圍。
(據台視新聞報導)很多人愛吃蛋糕、餅乾,小心攝取太多飽和脂肪,因為餅乾類的外包裝標示,有四分之一謊報,失準!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調查,市售烘焙食品的標示,有將近四分之一,內含的飽和脂肪量謊報,明明含量很高,卻少寫,如果消費者看標示,可能將過量的飽和脂肪吃下肚,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北報導)上個月,法醫楊日松因大腸癌病逝。據國民健康局資料顯示,平均每天有30人得到大腸癌,有13人因大腸癌死亡,大腸癌已成為癌症發生人數的榜首,平均發生年齡為68歲,50歲以上近9成,政府已提供50至69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衛生署呼籲民眾善用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大紀元記者楊秋蓮台灣高雄報導)一位高齡103歲的人瑞阿嬤王洪癸桃7日由兒子、媳婦以及孫子陪同,到高醫獻花給幫她動手術的胃腸外科謝建勳主任,並感謝高醫醫療團隊的照護,高醫也準備大蛋糕為阿嬤慶祝重生。
研究人員研發出1種二合一藥物,可找到並破壞腫瘤,且不會傷害到人體其他部位。
英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對因遺傳性因素易患結腸癌的人群,每日服用阿司匹林或會降低患癌風險。
愛美怕曬女性外出都包得緊緊的,台灣45至75歲女性約5成有維生素D不足問題,導致骨質疏鬆症或軟骨症。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長蔡克嵩表示,攝取鈣片外仍需搭配維生素D。
英國科研人員發現,多吃全麥麵包、麥片、糙米等高纖維食物可以減少患腸癌(bowel cancer)的風險。不過,科研人員尚未發現蔬菜水果在防腸癌上功效。
美國每年新增9萬個癌症病例,最新分析顯示,可能與身體活動不夠與久坐有關。
大腸的腸道本來應該是暢通無阻的,腸道表面除了原本的皺摺之外,其餘是平坦、平滑。但大腸癌患者的大腸卻不是這樣,平滑的腸道表面要進展到粗糙的惡性癌症是需要一個過程。
(大紀元記者王文穎綜合報導)大腸癌是香港第二號癌症殺手,每年有4千多宗新增個案,而且有上升趨勢,50至70歲人士更是高危一族。醫學研究發現大部份大腸癌是由腺瘤演變而成,並證實篩查能有效預防大腸癌。但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30%市民在沒有病徵的情況下,確診患有大腸癌的前期腺瘤。
日本「朝日新聞」今天報導,愛知縣防癌中心研究所指出,不喝酒、多攝取菠菜、豬肝等富含「葉酸」食物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較小。
健康真的很重要,最新調查,國內罹患大腸直腸癌的人數破萬,名列癌症首位。
腸子長息肉,身體健康已經亮紅燈,因為息肉是不良的飲食習慣,造成上皮細胞出現不正常增生的狀況!國內最新研究指出,含有特定益生菌的優酪乳,能有效抑制息肉增長,不過前提是還是要有正確的飲食習慣才行。
人生的根本其實就是健康的身體!喜歡暴飲暴食的人,要注意了,不良的飲食習慣,容易造成腸胃生成瘜肉。
(大紀元記者朱莉利台灣台南報導)據衛生署公布資料,民國95年時,以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排名來看,分別佔男性和女性的第二位。如果男女合計,大腸直腸癌則躍升為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計有1萬多人。死亡率則為所有癌症中的第三名,次於肝臟及肺臟惡性腫瘤。
(據台視新聞報導)又找到新方法治療癌症了嗎?陽明大學跟榮總研究發現,原本大腸直腸癌中,有部分癌症幹細胞可以通過各種治療,因此擴散轉移,但如果打入發炎激素IL8,就可以抑制萎縮,讓癌症幹細胞穩定,提高病患治療的存率。
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今天說,他治療過最年輕的大腸癌病患只有14歲,且開刀4個月後就病故。他用這病例提醒大家,多吃蔬果,不要吃燒烤、過度加工的肉。
(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灣台中報導)天天宵夜鹽酥雞,40歲男子罹患大腸癌。工作三班制的藍先生,在輪值大夜班後,總要大啖鹽酥雞等油炸食物,才會有幸福的感覺。今年過年前,卻連續一個月血便,過往沒有痔瘡症狀的藍先生,在大腸鏡檢查後,赫然發現已罹患大腸癌二期,腫瘤達5公分,幾乎要塞住腸子。
(大紀元記者李曜宇台灣高雄報導)切除肛門應該是罹患直腸癌的患者最深的痛處,直接造成無法以肛門排便,必須終生使用人工肛門替代。高醫民國98年則自行研究出新一代的手術「inside out」,直接將患者直腸外翻切除惡性腫瘤。目前高醫已進行31例這類手術,達到全部保留肛門功能,造福病患。
人生活過百歲還不夠,台中市1名101歲人瑞罹患直腸癌,醫院還是施以開刀手術,而且非常成功。澄清醫院說,這是澄清醫院直腸癌開刀的最高齡紀錄。
(大紀元記者鄭麗駒香港報導)大腸癌是香港第二號癌症殺手,單在2008年已奪去超過1,600人的生命。香港首個以癌細胞基因分類釐定個人化大腸癌治療成效的分析,使用癌細胞基因KRAS測試配合標靶藥物,選擇最佳治療方案,成效不遜於國際數據。
新的研究結果顯示,包括每天進行適度鍛練的積極生活方式可以減少生成腸息肉的可能性,而腸息肉可能引發癌症。《英國癌症雜誌》發表了美國研究人員的有關論文。(20110302-EXERCISE-BOWEL-CANCER-117220278l)
台中慈濟醫院今天表示,1名67歲的蔡姓男子,因中風長期服藥,一直有排便不順的問題,軟便藥一吃多年,最近因多天解不出便而求診,沒想到竟已是末期的大腸癌。
根據一項針對大腸癌高危險群調查發現,雖有5成2的人自覺有肛門出血、便秘等症狀,但僅近3成做過糞便潛血或大腸鏡。癌症希望協會今天呼籲民眾多蔬果、勤運動、做篩檢。
(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灣台北報導)才30歲出頭陳小姐,卻已是大腸直腸癌4期的陳小姐即是健保給付不公的代表,選擇在生命的最後站出來發聲,希望政府正視「大腸直腸癌病友最基本的人權」,希望健保能將標靶藥物納入第1線給付,讓病友可以因此受惠。
(大紀元記者黃靜榮香港報導)大腸癌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癌症,每年約有4,000宗大腸癌新症及1,600宗由大腸癌所引致的死亡個案。因此,年屆50歲的人士應進行大腸癌檢查,以作預防。
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謝毓錫今天表示,從事美容師工作的賴小姐,長期便秘加上血便,以為是痔瘡不以為意;後來檢查發現是大腸原位癌,治療後逐漸恢復健康。
日本一隻嗅覺和專注力特別優異的「嗅癌犬」,能分辨癌症患者呼氣和糞便汁液的獨特氣味,在實證測試中診斷出大腸癌患者的準確度超過90%。
共有約 241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美東時間週六(4月5日)凌晨12:01,美國對各國銷美產品課徵的10%基準關稅生效。川普(特朗普)總統當天上午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最終結果將是一場「經濟革命」,最終結果將具有歷史意義。他同時表示,關稅使中國受到的打擊遠比美國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