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失智症

研究人員發現,老年癡呆症類似心臟疾病和癌症,是經過幾十年的演化而形成,它會受到膽固醇、血壓、肥胖、抑鬱症、教育、飲食、睡眠和精神、身體和社會活動等各方面的影響。他們建議,民眾若能注意每天日常的生活行動,或許將可減少他們罹患老年癡呆症的機率。
據一項新的研究,人類第一次做到通過檢測血液中的10種脂類來預測診斷老年癡呆症,並且還可以準確地預測近兩至三年內是否會罹患該病。這一最新的血液診斷、篩選標記技術,最快可在兩年內就可上臨床應用。
(大紀元記者李郁玫報導)現今老年人口逐漸增加,失智症人口也逐年上升。失智症的治療與照護是一條相當漫長的路,家中若有失智症患者,家人生活也會有相當大的影響。因此早期發現與治療才能降低失智患者發生走失、行為與言語不當等狀況。
好發於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的阿茲海默症,俗稱老人失智症,是一種無法治癒的大腦退化性疾病,不過美國醫學研究界最近發現,透過驗血就能檢測一個人會不會罹患這種疾病,準確率高達九成以上。
美國研究人員表示,在烤箱或以燒烤、油炸等方式烹調肉類,產生的化學反應可能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台灣失智人口約19萬人,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說,男性照顧者「難」開口求助,出版照顧錦囊,讓照顧者瞭解常見失智者情況。
受廣告效應,銀杏葉萃取物產品受民眾歡迎。健保署表示,銀杏產品是預防保健用,促末梢循環輔助治療,對改善失智症沒幫助。
醫生今天表示,一種受到密切關注、將修復性基因注射至腦部以治療巴金森氏症的雛形療法,已通過重要的安全門檻。
最新一期美國醫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每天補充維生素E有助於延緩老年癡呆症的發展。
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研究找到誘發年輕型巴金森氏症基因,並發現男性、有喝酒習慣及飲用地下水是未來罹病高危險因子。
(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灣台北報導)天氣冷颼颼,許多人擔心心血管疾病發生,據國外研究報導,年長者反而最常因感染肺炎而住院,甚至比腦動脈、心臟方面疾病而住院的發生機率來的高。每年冬天,失智症老人感染肺炎住院死亡是未失智老人的1.5倍,家中有失智老人要特別注意治療與照護,避免遺憾發生。
失智症並不是正常老化現象,依臺灣衛生福利部公佈失智症患者盛行率調查結果,發現年齡層越高,失智症盛行率就越高,90歲以上失智症人口盛行率更高達34%。
錯誤觀念一,烹飪用油,耐高溫的好? 健康烹調一定要認識「冒煙點」(Smoke Point)。當食用油(不論是植物性油脂或動物性油脂)升高到冒煙點時,品質就開始發生變化。超過冒煙點之後會產生各種有害健康的物質甚至致癌物。因此,烹飪的時候依據炒、煎、炸的溫度選用適當的油類,是掌廚者的重要任務。
我的父親年老時患了老年癡呆(阿茲海默症),2個姑姑也患同樣的疾病。很擔心自己將來老了也得那種病,不知中醫怎麼解釋?平時怎樣調理才可以避免?又該如何延緩這種病的發生?
(大紀元記者李郁玫報導)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訂的指標顯示,老年人口總數達全國總人口數7%以上,即為高齡化社會。面對現今高齡化社會的趨勢,人口呈現負向成長,因此近來有許多電影與書籍都在談論老人失智症的問題,可見失智症不只是個人的健康問題,也是國家與社會的問題。
(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灣台北報導)食用油風波還在上演,連大廠都違背良心大賺黑心錢,民眾為尋求自保,最近國內掀起食用椰子油的熱潮,盛傳可預防或延緩失智症、減肥。消基會表示,椰子油功效仍待確認,人體服用椰子油,恐會導致大量的飽和脂肪沉積在血管壁內,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大紀元記者顧惠玲台北報導)地中海飲食對人體健康的幫助,經多項實驗證明不僅有效,並且有益於防治失智症,越來越受到台灣消費者的喜愛,逐漸取代傳統用油,成為全家的烹調用油。然而,面對市面上琳琅滿目的橄欖油,加上台灣近來黑心油品的風暴越演越烈,民眾再次重視起油品的辨識與選擇。
(大紀元記者顧惠玲台北報導)具16年以上橄欖油進口經驗的千磊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永燦分享:「簡單辨識橄欖油可以從包裝上的等級、條碼、工廠、成分4個標示去判斷。」例如:等級是 Extra Virgin或Extra Light,條碼可以看出生產國家,優良的工廠通常擁有國際橄欖油協會認證,成分標示是否為100%橄欖油。
(據台視新聞報導)阿茲海默症是俗稱的失智症,許多科學家 還是沒有辦法找到發病的情況,不過,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研究發現,可以拿花生醬來測試,這是因為失智症前期患者,嗅覺會喪失,但國內醫師說,失智症前期的症狀有很多,像是失眠,情緒不穩,多疑,嗅覺喪失 只占一部分,想確診是否罹患阿茲海默症,還是得做檢查才知道!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仍找不到能在阿茲海默症發病前,提早發現病症的診斷方式。佛羅里達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使用簡單、價格便宜的花生醬,或許有助於儘早發現這種疾病。
(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灣台北報導)失智症是指一種因腦部傷害或疾病,而導致的漸進性認知功能退化,會影響到記憶、語言能力,嚴重時會無法分辨人事時地物。國內失智症患者逐年增加,高達19萬名,且失智症有年輕化趨勢,65歲以下的早發性失智症多達2萬人,甚至有患者50歲就出現幻聽,因發病早,連醫生都可能忽略是失智症而誤診。
(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灣台北報導)衛福部中央健保署於今年10月1日起,為管控藥費,竟由中區業務組拿弱勢的精神科患者開刀,嚴格限制病人處方日額藥費必須低於55元。民間監督健保聯盟、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失智症協會、殘障聯盟等民間團體,於3日上午聯合召開記者會,抨擊健保署作法嚴重失當,違反全民健保精神及人權,呼籲健保署立即停止辦理相關措施。
(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灣台北報導)麵包的口味眾多又方便,成為台灣民眾早餐新選擇,《康健雜誌》調查五大連鎖麵包店成分,發現許多主打健康的麵包,卻是健康的隱形殺手,其中有的吐司鈉含量過高、反式脂肪含量過高、甜甜圈及司康含鋁,長期食用可能造成身體的嚴重負擔。對此,截稿前業者尚未做出相關回應。
照顧者所要面對的挑戰絕非一般人所能想像的。照顧者最先遇到的挑戰則是面對病患的抱怨與懷疑,如病患會向其他家人、親友或鄰居抱怨照顧者要虐待他、不給他東西吃,或是懷疑自己的金錢、首飾被照顧者偷走等。
智症,是一種無法痊癒,且會持續惡化的疾病,家中長輩若是罹患了失智症,它所帶來的影響,不會只侷限在病患本身,還會影響到身邊的照顧者或是整個家庭。平均來說,病患從出現臨床症狀到死亡,整個疾病過程約八到十年的時間,對家屬而言,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照顧者必須要有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
現代人的研究認為,大腦皮質的容量和記憶的容量有關。說一個人的記憶力好壞,和記憶回放的速度有關;回放得快就是記憶力強。
健忘症多發生於老年,近幾十年發生在中年的病例逐年增加。據研究表示中年人群患上健忘症多數是因為電腦使用過多、工作壓力過大、抑鬱、長期熬夜、失眠、抽煙過多、運動過少的人,以及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除了這些因素,長期使用鋁鍋做飯菜,及常吃止痛藥、失眠藥等西藥的人也會導致健忘症。
(大紀元記者黃靜榮綜合報道)認知障礙症協會及香港醫學會的一項研究發現,患認知障礙症長者延誤診治相當嚴重,而且有年輕化趨勢。該機構估計,現時香港有超過10萬名認知障礙症患者,當中大部份是65歲以上長者,有九成人得不到適當診治,隨著人口老化,推算到2039年有關患者將上升至33萬人。協會呼籲市民多留意家中長者,以免延誤診治。
明天是七夕情人節,台中市有一對在醫院日間照護的失智症老人,腦中的記憶容量很少,但即使什麼都不記得,卻仍然記得彼此。
失智症並不是正常老化現象,我國65歲以上年長者每20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依衛生署公佈失智症患者盛行率調查結果,發現年齡層越高,失智症盛行率就越高,90歲以上失智症人口盛行率更高達34%。
共有約 387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