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失智症

據頂級科學期刊《自然》(Nature)雜誌消息,瑞士蘇黎世大學成功研發出一種可阻斷阿爾茨海默氏症發展的新藥。該藥物針對大腦的深層損傷,小規模臨床試驗初步證實其含有的抗體可消除早期患者腦中堆積的澱粉樣蛋白。專家稱疾病的發展進程有望因之改變。
初步試驗結果今天顯示,1項試驗藥物可清除輕微阿茲海默症患者腦中形成的蛋白質,並減緩智力下降。 研究結果提高了這種搶奪記憶和獨立的疾病最終可能獲治療的希望。但專家態度謹慎,避免誇大研究結果。 他們說,名為「aducanumab」的新藥是在藥物試驗早期的第1階段就展現希望的最新抗體,其他藥物最後在具決定性的藥效試驗第3階段令人失望。 倫敦大學學...
治療阿玆海默症雖然已有愈來愈多的藥物可選擇,但是尚無根治的希望,因此如何預防是重要的課題。
失智症已成為高齡化社會的隱憂。台南市立安南醫院表示,降低失智症風險,從年輕時就要著手,包括戒菸、控制三高及避免頭部外傷等。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義濱指出,失智症不僅只有記憶力減退,還會影響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也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失智症大致可分為退化性、血管性、混合性,阿茲海默症是最常...
科學家們越來越認識到,肥胖也可能會影響發病和腦衰老的提早發生,體重超重者的大腦萎縮似乎更為嚴重,大腦內的白質(White matter)會減少,一名50歲超重者的大腦與一名60歲瘦子的相當。
在近期舊金山的一次學術會議上,斯坦福大學音樂研究者埃莉諾‧塞爾弗里奇(Eleanor Selfridge-Field)介紹了一個令人不得其解的個案:一位101歲老婦人雖罹患腦血管性癡呆,卻完整保留了彈鋼琴的能力。
肉桂入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現代研究證實,這種又甜又辣的樹皮可緩解糖尿病、消化系統疾病和疼痛症狀。而最新研究則揭示了肉桂一個新功效:增強學習能力。雖然桂皮和肉桂二者在這點上功效相同,但專家建議,長期服用的話還是選味道更甜的真正肉桂(又稱錫蘭肉桂)。
研究人員今天表示,80歲以上男性每5人就有1人有Y染色體流失問題,而有這種症狀的男性,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較高。
不管你是否已成婚,祖父母是否健在,這支聚焦真愛的短片都會讓你感動不已。阿爾弗雷德(Alfred)和西爾維亞‧帕雷(Sylvia Paley)夫婦已結婚67載;從兩人相識算起,則已過去了七十多年。在89歲上,阿爾弗雷德開始有阿爾茲海默症的表現。外孫薩姆‧米勒(Sam Maller)想要為老人留下婚姻的珍貴記憶
中研院分子生物所研究員薛一蘋、中研院國際研究生學程、國防醫學院博士生石育慈最新研究發現,只要增加必需胺基酸白胺酸的攝取,就能有效增加神經突觸,未來用於治療失智症、漸凍症、自閉症等神經細胞病變,將可提供一項簡單、安全且有效的醫療策略參考。薛一蘋18日表示,未來預計進行小鼠行為學研究,也可能進行人體實驗,相關研究也正申請專利中。
不少中老年人為避免看起來「福態」希望減重,不過根據一項調查研究,中老年時體重減輕可能會出現輕微認知障礙問題,屬失智症的前兆,值得注意。
「我想念我自己」是一部描述失智症的電影,事實上,很多人擔心年老後罹患失智症,郭綜合醫院說,多吃魚、堅果及蔬果,可補腦防失智。
每年9月是國際失智症月,國際失智症協會25日公布2015年全球失智症報告,預估今年全球將新增990萬名失智症病例,等於平均每3秒多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到了2050年,全球罹患失智症的人數將從目前的4,700萬人翻升約3倍,增加到1億3,150萬人。
美國研究人員今天表示,有輕微記憶缺損的較年長婦女,病情惡化的速度是男性的兩倍。科學家試圖找出阿茲海默症特別容易找上女性的原因。
根據1份大規模且長期的研究,過胖的中年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低,這些新發現推翻以往普遍的認知。
蜂膠具多重保健效果,是民眾常用的選擇,以下提供蜂膠的基本知識。
肥胖容易引發新陳代謝症候群,更會使血管提早老化、容易阻塞,提高老年失智的風險。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調查結果,卻發現近八成民眾不知肥胖與暴飲暴食都是危險因子,且約四成體重過重者,完全沒有失智危機的自覺。
天主教耕莘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劉議謙今天說,肥胖增加失智風險,許多研究顯示,胖哥胖妹的大腦老得快,中年發福的老年失智風險上升。
調查顯示,巴黎空氣汙染嚴重,最糟的時候,害處與吸入二手菸不相上下,巴黎市政府預計明年初提交改善方案,措施包括限制柴油和高汙染車輛。
65歲的陳先生,幾年前退休後社交活動活躍。去年,覺得腳會痠麻,漸漸無力行走,不再旅遊,甚至足不出戶,活力直直落。最近右側手腳顫抖更明顯,說話和動作遲緩,容易跌倒而常需要人顧著,表情淡然不愛理人,至神經科就診。醫師診斷為帕金森症,經藥物治療後,手抖和行動遲緩情形已有改善。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團隊發現TDP-43蛋白球狀聚合體,很可能是導致腦前側額顳葉失智症(FTLD)的關鍵因素,成果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
澳洲學者今天在世界藥學大會指出,橄欖中的生物類黃酮能預防阿茲海默症,研究顯示,可抑制有害腦神經的β澱粉樣蛋白在腦中堆積。
焦慮、抑鬱、失眠,可能不是一般老化的專利,帕金森氏症的初期也包含這些症狀。目前台灣病患就醫人數推估約為3萬多人,帕金森氏症是由於腦中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的產量不足所導致的疾病,目前的治療方式皆是以補充多巴胺為主。
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顯示,吸菸者罹患失智症風險比沒有吸菸者高出45%,而暴露在二手菸環境者風險也會增加。
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在後來診斷出阿茲海默症的患者身上,發現一類血液蛋白質,可望藉由血液檢驗來找出阿茲海默症初期患者,增加治療希望。
台北市24H失智症關懷專線(1999轉5880)去年9月開辦,共接獲約3,500通電話,服務近3千個家庭。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指出,來電失智症照顧者超過三成呈現憂鬱及焦慮情緒,其中7位有輕生念頭、超過20位欠缺生活意志、近400位重複使用專線諮詢,最多一週撥打6次,可見家屬在情緒焦慮、有困難撐不下去情況下,須要專線支持。
台立法院1日舉辦居家服務不可承受之重公聽會。多個長期照護團體指出,台灣民眾失能人數逐年增加,但是照顧人力嚴重不足,大部分失能者只能依靠家屬照顧,呼籲政府正視此問題。衛生福利部表示,7月起照顧服務費將提高至每小時200元,提升服務意願。
失智症又被稱為「沉默的危機」。台北市衛生局估計,北市失智症超過1萬人,但篩檢登記者僅400多人,北市衛生局長林奇宏表示,失智可以預防,民眾應持續進行活化腦部的活動,從飲食、運動、人際互動三部分加強,可延緩並降低失智機率。
台灣人口老化,失智症患者比例相對提高。成大醫院3日建議多運動及均衡健康飲食,以降低失智的危險性。
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學習第2外語有助提高閱讀、口語表達能力與智商,懂的外語愈多,效果愈好,即使成年後才學習外語,對大腦也有同樣的正面效益。
共有約 387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