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生活

編者按:不是你缺乏挑戰舒適圈的勇氣,其實是環境不給力!全面剖析Google等全球大企業運用於團隊的「心理安全感」,變成家庭、學校、職場都適用的「高效成長法則」,讓個人勇於表達、不怕犯錯,激發潛能活出人生新高度。
內向者常常害怕表達自己的想法,聲音容易變得很小聲。然而比起小聲說話,宏亮清晰的聲音當然更有助於順暢溝通。一般說話課程會建議大家接受聲音訓練,但內向者多半靠自己就能做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因此不太需要參加正式的課程。
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最常遇見的類型,就是即便想刻薄也提不起勇氣、所謂「謹小慎微」的人,他們陳述的問題也幾乎都一樣──往往煩惱該怎麼做才能取悅對方、非常在意對方的一舉一動,也很容易因為對方的評價而受到傷害。他們抱怨自己這麼在乎對方、關心對方,卻得不到相應的回報,進而感到傷心,雖然因此討厭對方,但沒有他又活不下去。按照這些人的心理活動又可以細分為幾種類型。
有些人十分推崇社群網站,他們認為,智慧型手機裡儲存的電話號碼越多表示自己越厲害,不僅加入所有社群網路平臺活躍其中,還抽出時間參加許多聚會、到處露臉。這方面我是絕對跟不上的,但換個角度來說,我也有點羨慕。要到處參加活動,就必須非常勤快,而這份勤快就是最令人羨慕的地方。
大腦中有一部分神經,會讓人們因為看到別人做了某些事,自己也能體驗做那些事情的感覺,並產生同樣的神經反應。這種現象就是「同理心」(Empathy)。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些神話、童話或魔幻文學作品所創造的英雄形象大都是歷經種種磨難,最終戰勝惡勢力,才能過上平靜安穩的生活,這其實都隱喻了一個內在小孩成長的過程。
必須謹守初心嗎?一定要那樣嗎?必須守護的初心是什麼?無意間看到一個有關職場的實境節目,從實習生們失誤和驚慌失措的樣貌中,我想起了二十年前還是社會新鮮人的我,那時我是什麼樣的心情?為了得到上司和客戶的認可,努力做到最好。但老實說,當時抱著什麼樣的初衷,現在已經想不起來了。
很少有人居心不良而蓄意要傷害別人。但我們很容易感到被冒犯,往往不是因為某人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而是因為這個人在你我心中引發的感覺。也許這些人的言行舉止讓我們想起有過不愉快經歷的人。也許是我們的成見影響了對那個人言論的想法。或者是對他們的意思妄下結論,而不是真正花時間去傾聽。
我和一個體育班的男生互相喜歡,不久前也在一起了,但我媽不知道為什麼很排斥學體育的男生,覺得他不會讀書,未來沒出息,可是我跟他都很喜歡對方,現在被迫面臨分手的狀況…,我媽甚至警告我,不分手就休學,並且要把我逐出家門,我該怎麼跟我媽溝通比較好。青春物語:當你理性了解對方越多,你的內心也會越穩定,給予父母的訊息也會越明確,相信父母親的焦慮也會越少。
我在前文提到,病理性自戀的成因有兩種,一是父母的溺愛,二是父母在嬰兒受挫時給予的愛不足。這兩種病理性自戀的共同點是:對挫折不耐受且缺乏邊界意識。
想要與他人保持舒服的距離感,需要具備兩種能力,即察覺自我情緒及感知對方的心情。
常有人抱怨,為什麼自己總遇不到好人?我還是那句老話,「花若盛開,蝴蝶自來」,與其刻意去捕蝶,倒不如用捕蝶的時間種花,待到春暖花開時,自然會有蝴蝶飛舞到你面前。
您有這樣一種經驗嗎?心情不好的時候想找朋友談一談,結果對方的態度不但讓你心情沒有緩解,反而覺得世界上沒有人懂你!也或許你遇到了一個對的人,他靜靜聽你說了一堆事,最後你不藥而癒了!為什麼有這樣的反差呢?以下將由韓國著名心理諮商師指出避免8種聆聽習慣,會讓你成為有同理心,朋友眼中溫暖的「療癒大師」。
因為受到神田橋的啟發,我才能擺脫以往只用躁鬱症定義身體狀態的迷思,產生身為躁鬱人的自覺。我也因而察覺到,那些原以為是病症的問題,其實都能靠自己的方式處理。我希望這門課能成為契機,讓大家反思自身,並在接下來的人生過得更輕鬆、更愉快。
因為受到神田橋的啟發,我才能擺脫以往只用躁鬱症定義身體狀態的迷思,產生身為躁鬱人的自覺。我也因而察覺到,那些原以為是病症的問題,其實都能靠自己的方式處理。我希望這門課能成為契機,讓大家反思自身,並在接下來的人生過得更輕鬆、更愉快。
追求目標的途中,很容易會感到灰心,這種心態被巧妙地命名為「管他的效應」(what-the-hell effect)。即使只是微小的失敗,比如每天的飲食只超出目標幾卡路里,也可能導致我們的行為陷入惡性循環,像是乾脆一口氣吃掉整個蘋果派。對於曾嘗試減重的人,我舉的例子應該聽來很熟悉,假如你一早抵擋不了誘惑,忍不住拿了會議桌上的甜甜圈,接下來你很容易覺得「管他的...
如果你一定要喝咖啡才會醒過來,白天精神不濟時也要靠咖啡醒腦,也許你該問自己:「我會不會正在謀殺我與生俱來的生命能量與活力?」如果你每次遇到事情就想靠這些上癮物質,你怎麼能學會面對事情?每次應該有成熟的活力反應時,浮現在你腦海中的卻是香菸的形象、一杯咖啡的形象,或巧克力的形象。
到處都有人在談論「煤氣燈效應」(gaslighting)。這個詞像是一個通關儀式,YouTuber的戀愛專家們無不以此作為節目的賣點,就連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學家也都是輸人不輸陣,對此紛紛以專家身分提出看法,諮詢戀愛問題的網路社群平台更是為此爭論不休。
對方在工作和人際關係或者情侶關係上不怎麼順遂的時候,我們常在生活中不經意地犯下的失誤,就是對心情沮喪的人說:「加油!」雖然能理解這是希望正面情緒能鼓舞朋友,但這樣的說詞,實際上無法為對方帶來任何力量。
判斷事物或做決定時的思考模式,會依外在標準及內在標準有所區隔。所謂外在標準,是依自己以外的周遭意見、情報或數據等,來判斷會不會順利或是要不要做。而內在標準,是心裡有明確的判斷標準,不被周圍左右,自己判斷會不會順利或是要不要做。介紹一個能清楚了解兩者差異的寓言故事。那就是《伊索寓言》裡的〈龜兔賽跑〉。這是敘述跑很快的兔子跟速度慢的烏龜比賽,結果烏龜贏了的故事...
假設你的伴侶回到家並提議晚上可以去看五部電影中的一部。由於你認為上網瀏覽網頁查找附近的電影院,以及閱讀電影評論是件煩人的事,所以你非常樂意聆聽伴侶提出的清單。你的伴侶列出了所有的五個選項,並對每一個電影選項提供了一句簡短描述。在這種情況下,你認為第一部電影最有可能被選中嗎?由於你的伴侶是設計者,他們是否可以對清單進行排序,增加你選擇他們喜歡的選項的機率?他們...
在地球上,老是對別人說的壞話感到憤怒,總以自己的失敗為恥,或是經常對未來的生活或健康感到不安的生物,只有我們人類。同樣是哺乳類動物,為什麼只有人類會讓自己變得更痛苦?
若要擺脫疾病,拋棄至今的臆斷或自我形象雖然是重要關鍵,但三言兩語就能簡單做到的人少之又少。當然,也有人光是察覺到一點點,就能瞬間拋棄那些臆斷與自我形象。另一方面,也有人的想法實在太根深柢固,單靠一點點或是些微的覺察仍不見動靜。即使如此,並不代表絕對無法拋棄。
有些人在被誇獎後,總是會說一些看似謙虛的話,例如:「我其實不太聰明」、「我還有不足」。然而,實際上這些人可能在各方面都很卓越,偏偏就是話語似乎都在「貶低自己」。這一類人不是要求過高,就是信心不足,容易否定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優點,當然也有可能是害怕別人對自己的期望落空。在這種情緒壓力下,這類人很難放鬆,因為他對自己太嚴苛了!
「感謝之波」,要特別積極地往工作場合的同事等方向散發。所有人都將自己的出身、家庭、職場上各種事情以「光子」的形態保存著,職場則是五花八門的人們光子密集聚集的空間。
「不敢和輩分大的人四目相交,不敢說出自己的意見,只會一味附和。」一旦形成這種模式,無論對象是直屬上司、職場老鳥還是合作客戶,你都會像條件反射似的做出同樣的反應,而這有時就是「上司職場霸凌」和「工作都做不久」的原因。
編者按:「神經語言學」(NLP,Neuro Linguistic Programing)能夠改變人的思考和行為模式,除了掌控情緒之外,還可改善溝通能力、提高目標達成能力,有助於發現對將來的展望。實際上,它是個各類運動選手和世界級商業人士都在實踐的手法。這一節將要介紹使用神經語言學來掌控情緒的五個方法。
人類天生希望在不受到其他人逼迫的情況下,用自己的步調進行思考,然後再做出決定。你必須讓對方覺得他擁有完全的自主權,唯有如此,他才會覺得自己能夠不受拘束地反對、猶豫、提出異議,因為你不會急著反駁他的意見。
在中國,在口罩開始缺貨的2020 年1 月下旬,某地區的藥局在通訊軟體微信上建立了「朋友圈」群聊。除了分享口罩進貨狀況、消毒水的使用方法等資訊,也有地區居民會針對藥局排隊方法和預約制等留言建議,進行熱烈討論,對於居民保留商品等要求,也能彈性應對,且疫情狀況緩和後,由於參加的人數仍超過兩百人,所以藥局持續分享優惠情報、健康資訊,通知中藥工作坊的舉辦時間等,對於...
面對父母衰老、生病,而自己成為照護者時,除了必須拿出時間與體力,照顧無法自理的父母,還須顧及親子間的關係,種種考驗伴隨著病症所衍生的問題,讓照護父母成為一項艱難的任務。《照護年邁父母的勇氣》一書,作者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出發點,敘述自己面對親人罹患失智症如何自我調適、找出親子關係的突破點,也給予有相似困擾的人一份正向力量的借鑑。
共有約 580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