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亚洲博彩网站

心臟病專題

(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中報導)二年前的大過年,48歲住台南的陳小姐,突然在大過年心臟病發作住院,7天後出院卻再次中風,意識昏迷指數只有3,經過一個月的治療,醫師表示康復機會微乎其微。其夫鄭先生不願放棄相守多年的妻子,隨後北上台中的醫院進行2次開刀手術,將堵塞的血管接上,同時展開高壓氧的治療。
來自於《流行病學與社區衛生期刊》、《自然醫學期刊》,瑞典、日本「忍讓」精神固然好,但研究發現,凡事總是忍氣吞聲者易得心臟病,所以,適時表達不滿比較好。
歐盟與美國FDA先後針對如諾美婷等,含有「西布曲明」(Sibutramine)減肥藥品,發布使用警訊,建議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禁止使用。台灣食品藥物管理局請藥品廠商,把訪單中關於心臟病患者使用這類藥物,把「警語」提高為「禁忌」,暫停這類病人使用。
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是一種罕見先天性心臟病,從發現到死亡約3至4年。花蓮慈濟醫院小兒科醫師鄭敬楓今天說,在心肺同時移植外,新一代藥物及合併威而鋼使用,可有效延長壽命。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女性心臟病發作比例近年來不降反升,從1988至1994年間的0.7%上升至1999至2004年的1%。雖然上升的幅度並不是很大,但專家仍憂心女性對此疾病的忽視以及社會環境的轉變,均可能對未來女性的健康構成很大的威脅。
你長時間看電視嗎?小心成為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一項醫學研究指出,每天看電視超過4小時,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每天看電視不到2小時的人,大幅提高80%。
膽固醇高不高跟肥胖並沒有絕對的關係,尤其現代人的飲食多油膩、油炸食物也多,若是又加上老是坐著不運動,不管胖瘦,都會有膽固醇的問題。
高尿酸血症是指血液中尿酸(uricacid)濃度過高,通常以男性超過7.0mg/dl(毫克/百毫升)、女性超過6.0mg/dl為準,致病主因為喝酒、肥胖、腎功能異常及使用利尿劑。
心肌梗塞可能有哪些病徵呢?可惜,從那些心肌梗塞發作的病患身上,並沒有看到完全相同的情形。某些人有一點這種病徵,另外的人有那種病徵,而這些病徵多數又和其他慢性病的病徵混合在一起。最典型的病徵是胸口疼痛。那不是隨便一種疼痛。通常有壓迫感,彷彿有人擠壓胸腔。症狀會持續,如果持續十五分鐘之後還沒改善,最好立即就醫。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 News)今天報導,倫敦皇家自由醫院(Royal Free Hospital)研究人員利用奈米科技,自高分子材料研發出人造動脈,並準備在今年初進行人體實驗。
冷氣團持續發威,嘉義地區天候又濕又冷,繼昨天發生兩起猝死意外,今天凌晨又有一名陳姓男子開車外出,疑似發生心肌梗塞,猝死在車內,醫生再度呼籲,有慢性病的民眾,天冷一定要注意保暖。
心肌梗塞症狀出現的前幾分鐘是黃金時間。七十五%的猝死發生在病患開始感到不適的第一時間。但是只要儘速前往醫院救治,存活率高達九十五%。換句話說,每二十個因心肌梗塞就醫的病患,十九個人都能獲救。
(大紀元記者王知涵編譯報導)瑞典新研究指出,男性在工作上和同事或主管意見不同,心生悶氣,長久下來心臟病發作或死亡的機率,是經常發洩情緒者的兩倍以上。「幫助指南」網站(Helpguide)提供管理憤怒的方法,可以有效協助職場男性員工,掌控怒氣、解決衝突。研究者表示,在職場外宣洩壓抑的情緒,並未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數,工作上互動更開放可能舒緩心臟病的風險。
(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中報導)心血管疾病居台灣十大死因前三名,其中以急性心肌梗塞是最為嚴重。以台灣各大醫院經驗估算,每年約有近四千名心肌梗塞患者,心臟病患有增加的趨勢,且年齡層也在下降。
署立台中醫院今天表示,1名54歲男子發生車禍,送傷者到醫院急救突然倒地不起,醫師韓晶研判是急性心肌梗塞,醫師呼籲冬天是心肌梗塞好發季節,掌握黃金搶救時間最為重要。
寒流接連來襲,早晚和室內、外溫差大,也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時期。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王志鴻呼籲民眾隨時注意保暖,尤其是主要血管和神經通過的頸部,更需重視。
近20年來,在台灣由於經濟發達,社會繁榮,國人飲食習慣改變,並且加上生活忙碌,缺少運動,因此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增加。據統計,台灣近2年的國人10大死因,心臟病都是高居第2位,另外,高血壓在2007年是位居第10位。
(大紀元記者鍾伶編譯報導)心臟病發作絕非僅限年紀大或高血壓、高膽固醇的胖子。年當40的中年男性必須小心提防。即使你吃得健康、經常健身,仍不能免除因心臟病而猝死的風險。來自生活的壓力不足為奇,但若未做適當的壓力管理,可能釀成心臟疾病。心臟病醫學專家提供紓解壓力的建議,以及防範心臟病的方法。
老人發生急重症時,家屬常陷入急不急救兩難窘境。醫師今天表示,急不急救不應只以年齡考量,例如老人心室顫動,施行心肺復甦術CPR存活率不比年輕族群低,家屬不需太早放棄。
CPR
(大紀元蔡思喬 /編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往往對他人多疑、充滿敵意,比其他人更容易得到心臟方面的疾病。在一項針對300位越戰老兵的研究顯示,那些在研究剛開始,身體健康的人,如果在對敵意的測量拿高分的,有25%的人,容易得心臟方面的疾病。
(大紀元記者鄧振梁編譯報導)交通狀況如何?這是醫師常問病人的第一句話,但這不只是問候語,因為塞車會讓血壓升高,增加心臟病發機率。還有許多其他原因讓心臟病發機率增高,如果有心臟病史的人要小心了。
醫學研究證明,主動、有效、發自肺腑的咳嗽確屬一種行之有效的心臟意外和暈厥的自救術。在美國的許多大醫院,心臟病病人都首先要接受一種咳嗽自救訓練和告誡,以便在心臟發生意外來不及呼救或醫務人員未來得及搶救時,作為一種應急的自救術。
澳洲研究人員今天說,高脂肪和高糖飲食與改變心情藥物一樣,可對腦部產生相同化學作用,証實「安慰食物」的確有科學支持基礎。
造成醫生誤診的原因諸多,例如:很多病有著相似症狀、問診時間太短或醫生對自己的診斷過於自信,認為沒有必要進行進一步測試等等。但如果你對經常被誤診的情況有深入瞭解,你可以提出正確的問題預防的誤診的發生。近期美國REDBOOK雜誌,列出四種容易誤診的疾病,供讀者參考。
提起心臟病,不少人會認為它是現代生活模式下的產物,然而美國中部心臟研究所(Mid America Heart Institute )的研究卻在一具3,500年的木乃伊身上發現了心臟病的跡象,這也顯示心臟病的致病原因可能並不僅止於我們目前所推測的危險因子。
台北市衛生局最近統計,隨著生活型態改變與飲食西化,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台北市十大死因中,最主要的慢性疾病。臺北市民國88年,平均每3小時2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到去年已經提升到平均每2小時27分鐘就有1人死亡,尤其24歲以下,心血管疾病罹患的增幅達90%,心血管疾病對青壯年的威脅愈來愈大。
美國研究今天顯示,長久以來在骨骼健康上扮演關鍵角色的維他命D,若攝取不足,可能明顯增加中風、心臟疾病甚至死亡的風險。
(據中廣新聞報導)走路慢不只會讓人比較慢抵達目的地,也有可能增加人因為心臟病死亡的機率。
〔自由時報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傳統金屬心臟支架會永久留在血管內,容易引發血管發炎反應,進而造成血管再狹窄,將於二○一二年上市的「人體可吸收支架」,已經成為新研發趨勢。
共有約 920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隨著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對日方汽車進口政策的施壓,日本政府正在考慮將汽車安全標準納入雙邊關稅談判,以回應美方關切,爭取談判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