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繪畫

遊客不僅能在凡爾賽宮「戰馬輝煌—人類文明的重要夥伴」(Horse in Majesty—At the Heart of a Civilisation) 展覽中欣賞到克雷格的畫作與騎馬藝術,還可以從三百多件跨越1500到1800年代的藝術品中看到輝煌的歷史,甚至還能欣賞到罕見的馬術或騎兵盔甲。
托爾金(J.R.R. Tolkien)的《王者再臨》(The Return of the King)是史詩奇幻三部曲《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的最後一部,內容雖直面黑暗,結局卻充滿光明。這是一部充滿希望的故事,無論有多少黑暗跡象,無論有多大的困難,希望都在。在一切看似無望的時刻,這個故事值得我們做為借鏡。
舞蹈是藝術史上最美、最受人喜愛的繪畫題材之一。一些名畫以不同風格描繪這一主題,其中包括歷史畫、肖像畫和風俗畫;它們展示神話人物、貴族和平民肢體的律動,此乃人性最原始的表達方式。
波寧頓未滿26歲就因肺結核過世,他的整個藝術創作生涯僅10年的時間,且後5年才創作油畫。儘管如此,大眾依舊公認波寧頓是他那個時代重要的藝術家,影響了法國和英國的浪漫主義運動。
《被俘的安德洛瑪刻》(Captive Andromache,約1888年)由英國學院派畫家弗雷德里克‧萊頓(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年)構思並創作,動人地展現了母親與孩子、丈夫與妻子之間的情感。在萊頓敏感的筆觸下,這些充滿愛的親緣關係,為安德洛瑪刻在特洛伊戰爭後經歷的國破家亡,提供了修復的解藥。這幅畫也提醒我們,往往透過失去,我...
政治動盪和反戰的焦慮,或許是現代藝術普遍給人醜陋之感的兩個原因。然而,在激進政治的熾熱表象之下,如達達主義等藝術運動還隱含著更為陰暗的深層意涵:它們視覺化地傳達了後現代哲學,即虛無主義、非存在論(nonbeing)和生命無意義的觀念。畢加索筆下的人物形象支離破碎,反映了現代人在拋棄傳統真理觀之後所體驗的意義與秩序的崩解。
蓋德克解釋,戶外寫生有一個挑戰,就是看到的風景有太多的細節令人不知從何下手。摩爾教他如何將場景分解為簡單的圖形來找到繪畫的焦點,然後學習場景構圖的明暗變化(value,即明度)。剛開始的時候,蓋德克限制蓋德克只能用黑色、白色和灰色來調色,用明暗來描繪形體。
德拉克洛瓦熱衷於描繪異國帶有充沛情感的場景,以此凸顯文明與野蠻之間的張力。這些元素充分體現在他對大型貓科動物(特別是獅子和老虎)的描繪上。在他整個職涯中,他都在觀察這些貓科動物,了解它們的習性,然後運用各種媒材捕捉貓科動物威風凜凜的一面。由此創作出知名的藝術作品也都成為他的傑作。
幾世紀以來,學者們一直試圖釐清關於荷馬的真相:是否真有這樣一個人?如果有,這些著名的故事是否源於他的創作?他的神話故事是否具有歷史真實性?這些詩作是出自同一人之手,還是不同作者原始素材的累積,仍是有待商榷的問題,但大家都達成共識:這些詩最初是在希臘文字廣泛發展之前,於公元前7、8世紀之交的某個時候創作出來並口耳相傳的。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1582年,卡拉奇(Carracci)家族的三位成員——阿戈斯蒂諾(Agostino)和安尼巴萊(Annibale)兄弟及其堂兄盧多維科(Ludovico)共同創立了第一所強調寫生的重要藝術學院:啟程者學院(Accademia degli Incamminati)旨在藉由重新研究大自然來復興古典傳統,以矯正樣式主義(Mannerism,又譯:風格主義、矯飾主...
克拉克森‧弗雷德里克‧斯坦菲爾德(1793─1867年)是浪漫主義時期多產的藝術家。他的職業生涯在某種程度上與美國光亮派畫家(luminist painter)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相似。然而,斯坦菲爾德在建築、波濤洶湧的海洋與航海相關細節的表現上獨樹一幟。
那西索斯和回音女神的故事在17世紀是一個熱門的畫題。克勞得的這幅畫是目前唯一已知他嘗試這種題材的作品。……這情景像不像人間仙境?難怪Claude(克勞得)會成為17世紀英國最受人讚賞的畫家和收藏家的寵兒。
《牧人來拜》為卡拉瓦喬的大型作品畫上了完美的句點——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讓觀眾洞見這一場景,這是其他畫家從未做到的。
藝術家托馬斯‧科爾(Thomas Cole)1801年出生於英格蘭東北的工業區,年輕時移民美國。他發現這裡是一個充滿未知和桀傲不馴的荒野國家。於是,他以精湛的光線處理、構圖和空中透視,捕捉了美國荒野的壯麗景致。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年—1905年)是19世紀法國學院派最重要的畫家之一。現代人們把他的作品稱作是:「美的標準」。歷經一百多年的歷史變遷,無論各民族習慣和文化怎樣差異,人們到了布格羅的作品面前,讚歎的語言「真美啊!」和一百年前是一樣的。時代在前進,對「美」的感受卻是不變的。人類心中有一種永恆的「...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一幅呈現羅馬競技場史詩般歷史場景的大型畫作,懸掛在康乃狄克州紐哈芬市的耶魯大學美術館中。畫面中央有一群角鬥士(gladiators)(註)向主持競技賽的帝王舉起手臂,「無聲」的呼喊在畫作標題表達出來:「凱撒萬歲!將赴死的戰士向您致敬」(Ave Caesar! Morituri te salutant)。 這句宿命的宣誓,最早由古歷史學家記錄下來,到了近...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在13、14世紀時,馬賽克創作是主流,而濕壁畫則被視為窮人的馬賽克。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聖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馬賽克作品,描繪的全部都是聖母瑪利亞以及對卡瓦利尼影響深遠的古典設計,這些是他職涯早期極力復興的藝術形式。
霍爾班以肖像畫聞名於後世,但如同所有的文藝復興畫家,霍爾班是以宗教題材開始他的職業生涯的。霍爾班在巴賽爾的主要作品是宗教畫,這些早期作品顯示出來自丟勒、格呂內瓦爾德和巴爾登格里恩(Hans Baldung Grien)等德國畫家的影響。
菲利普‧利皮(Fra Filippo Lippi)的作品《女子與窗扉邊的男子肖像》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和整個歐洲藝術的里程碑。在意大利肖像畫領域裡,它擁有好幾個第一:第一幅意大利雙人肖像畫、第一幅描繪室內場景的肖像人物,也是第一幅背景是風景的繪畫風格。
揚‧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祕隱居型藝術家(1682─1749年),也是公認18世紀最傑出的荷蘭靜物花卉畫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豐富、具奢華感、色彩飽滿、紋理細緻,以及高度細緻的寫實而倍受尊崇。這些成就的關鍵在於揚‧范‧海瑟姆謹慎且不怕麻煩地在畫布上一層又一層地塗上薄釉彩的技巧。儘管許多人試圖模仿,但同時代的畫家都沒有辦法做到。
小漢斯‧霍爾班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Augsburg),屬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方的畫家與版畫家。他被公認為十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人物肖像畫家之一,除了肖像畫之外,他的作品還包含宗教畫、警世內容的版畫等等。特別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畫用於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畫,在傳播新教思潮的時代裡,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儘管莫札特的生命短暫(1756年─1791年),但他創作了六百多部不同流派和風格的作品; 他創作了交響樂、室內樂、管弦樂作品、歌劇、合唱音樂和歌曲。 他創作的歌曲鮮為人知,經常被大眾忽視,其實他的歌曲有其獨特的美感和音樂趣味。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
共有約 401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