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現代人講壓力,講的都是「對等的性格狀態」,即什麼人碰到壓力特別需要紓壓。國外專家就「壓力對人體賀爾蒙造成的影響」進行研究時發現,A型性格者自尊心強、積極、個性急,在遇到挫折時容易崩潰,身體也較容易出現病變,如:胃潰瘍、心臟病、大腸急躁症,有問卷可自行檢測是否屬於A型性格(如表)。壓力來襲的時候,許多人會用以下方式來紓解:
精神疾病的形成主要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及社會因素。此三項因素,時常共同出現,但在治療方面,若是以生物因素為主的就需要用精神藥物治療,例如,憂鬱症用抗憂鬱藥物,躁鬱症用情緒穩定劑,精神分裂症用抗精神藥物,焦慮症用抗焦慮劑;若社會因素影響較大的,可能需要環境的改變;那心理因素引起的呢?就需要內在心理的調整。
(大紀元記者鍾孟倫編譯報導)隨著經濟大環境的動盪,很多人已經很難專注在工作崗位上,甚至不停的擔心未來的工作保障、退休金等問題。這樣的焦慮誠屬自然,但可能會使我們扭曲現實情況、混亂思考行為和影響正常工作表現。
血拼拼過頭,小心可能是生病了!百貨公司週年慶連番登場,如果你出現不買東西就很焦慮,買了又內疚,因此把信用卡卡都刷爆了的情形,那就要小心,醫生表示,購物狂也是一種病,叫做病態性購物,要提早就醫。
據今天刊出的一項研究報告說,美國自殺率十年來首次上升,主要因為中年白人自殺增加所致。
】(大紀元記者唐依旋、康錦鳳綜合編譯報導)英國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英國有四分之一以上的病人飽受不同程度的病痛所苦卻無法查出病因,也因此而形成病症難以根治的現象。
中華國際人權促進會12日下午在台中市議會發起「抗議董氏基金會以慈善之名,誘導教育部進行校園篩檢,協助藥廠推廣憂鬱症用藥」萬人連署活動,同聲譴責董氏基金會誤導大眾對憂鬱症的認知,促使教育部訓委會在校園大規模作憂鬱症篩檢,在超商放置憂鬱評量表,以及協助藥商對大眾進行恐嚇性行銷,曾經受害的學生也在會中現身說法。
董氏基金會2008年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地區近乎每四位大專生,就有一位有明顯憂鬱情緒困擾。而其最主要的壓力源為「未來生活規劃」,其次為「自已的經濟狀況」以及「課業、考試成績不佳」。
(大紀元記者秦飛、宋惠編譯報導)現代人的壓力多的數不完。今年又多了許多項:二次房貸牽動的全球經濟不景氣,股價下滑,物價上漲,薪水縮水;中共輸出的有毒食品讓人不知道有什麼東西可以吃的。 層出不窮的壓力已成為影響健康的重要原因。現代人常患的高血壓和偏頭痛正是壓力的後遺症。但你是否知道皮膚是壓力最先反應的地方? 當妳發現皮膚有異狀時,正是壓力發出的訊號,不可不慎。
人會產生憂慮情緒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無法忍受對事情的不確定感,憂慮者對所憂慮的事情通常希望能夠得到一個百分百的肯定答覆或得到完美的解決之道,例如:「放心吧! 你『絕對』不會有問題的」這類的答案。而且,就算所得到的答案是不好的,憂慮者寧可要的是一個「肯定的」答案,也不要模稜二可、不明確的答覆。
172公分、39公斤的珊珊「飄」入診間時,雖然她實際所占體積很少,她的能量卻讓診間有些透不過氣的感覺,撇著嘴、雙手交叉在胸前、坐在我面前不說話的珊珊,後面有兩位著急的代言人──她的父母,你一言我一語的搶著告訴我:他們的女兒怎麼挑食、為了吃東西全家可以鬧得多不愉快、這女兒是多麼優秀、他們卻又如何為她擔心……
「如果被拒絕了怎麼辦?」「如果投資的錢都虧光了怎麼辦?」您的生活中是不是也常常為煩惱所苦呢?如果您的思緒一直圍繞在「如果…,怎麼辦?」並常作最糟糕的打算,精神容易疲勞、易怒、焦躁不安或是難以集中注意力,小心您可能是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的一員。
結婚生子是人生的大喜事。然而許多人在目睹、聽聞或經歷撕心裂肺般的生產經驗後,往往談孕色變,躊躇不前。事實上,生小孩就像登山攻頂一樣,眼前是一片未知領域,沒有完全明確、平坦的道路,當事人必須抱有跨越一切障礙前進的決心。此外,專家表示,產婦必須有清楚的認知:生產中並非事事都能由自己掌控,這其中存在著不可預期的風險,雖然擁有選擇,但有時結果卻是令人遺憾;然而迎接寶...
你會在塞車時,情緒煩躁嗎?你會在長龍排隊時,很不耐煩嗎?你永遠有下一件事等著你在做嗎?小心,你可能是「匆忙症」族群的成員。永遠覺得時間不夠用, 被號稱是「21世紀的新病症」,是壓力與身心疾病的禍。最佳預防方法,要靠自己走出匆忙。
生活壓力人人都有,適當的壓力甚至能化成一種正面督促自己的力量。但若不懂得化解壓力,而讓壓力如滾雪球般地不斷累積、擴大,終究會把自己壓得身心俱疲。
人的情緒是會起伏的,如:考滿分,高興三天;與同學吵架,鬱悶整個下午。情緒的起伏豐富了我們的人生,增加思考的澎湃性;若起伏的幅度太大,或者改變的太過頻繁,非常態過高或過低的情緒持續太久,以至於嚴重的影響生活、學習與人際互動,或出現激躁攻擊或企圖自殺等,此時要當心,是不是得了「躁鬱症」。
憂鬱症是一種精神疾病,通常表現為難以擺脫的憂傷。當人生氣或悲傷時都有一個週期,而憂鬱症超過了一般的悲傷。嚴重的憂鬱症患者描述說就像折斷了一條腿或其他身體疾病一樣的痛苦。
英國東英倫大學所舉行的國際諮商會議上,一群心理治療師指出:目前心理醫學上所相信的認知行為療法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簡稱CBT)是治療憂鬱症或情緒低落的最有效方法,其實只是一種迷思。
新政府上任後,股市低迷,經濟景氣未見明顯改善,精神科醫師表示,因為中年失業、大學生擔心找不到工作,加上對新舊政府的不滿,使得近來醫院門診的憂鬱求診病患有日益增多趨勢,由於高達7成自殺人口生前都曾患有憂鬱症,為預防憂鬱自殺,「台灣憂鬱防治聯盟」也在9日成立,希望喚起大眾對憂鬱症的重視。
台南市憂鬱症關懷協會理事長林明政、肯愛社會服務協會秘書長蘇禾、剛嶄露頭角的男模特兒「吉祥(李吉祥)」今天分享他們罹患憂鬱症到治癒的經驗,都強調不分年齡、性別、社會地位都可能罹患憂鬱症,只要配合醫療一定可以復原。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不過許多有心理困擾的民眾,還是不會就診尋求協助,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理師調查發現,心理困擾民眾就診率偏低,只有13%的憂鬱症患者及25%的焦慮症患會協求協助,而不願就診的原因,是擔心求助單位的保密性、還有怕麻煩等,一旦延誤就診,可能會進一步惡化。(林麗玉報導)
許多心臟病專科醫生都說,很多時候在進行治療時,要處理的是與病人情緒相關的問題,因為由於婚姻生活不和諧而產生的各類情緒問題,會影響到病人的心臟健康。
九月開學,幼童與父母在學校上演「十八相送」的畫面經常可見,醫師提醒,高中以下的孩子,如果開學前後個性判若兩人,每天上學前有千百個理由、裝病、焦慮不肯上學,就要小心孩子是否有開學症後群,是否罹患「懼學症」,而懼學症主因來自於壓力,家長應瞭解孩子的壓力是來自於家庭、學校或人際,或是孩子個性比較封閉所導致,家長應該揪出問題,加以開導,才能化解孩子對上學的恐懼。(徐...
(大紀元記者鄧振糧編譯報導)根據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心理學和精神病學教授格拉色(Janice Kiecolt-Glaser)的最新研究,人的焦慮與壓力會加重過敏症狀,尤其是在過敏反應產生後的第二天,如果這時壓力仍然存在,症狀就會變得最加嚴重。
大部分人都知道壓力會增加生病的危險,但是鮮少人知壓力究竟如何造成身體出狀況。根據最新研究,主要是因為長期壓力引發人體免疫系統的基因發生變化。
(大紀元記者鍾孟侖編譯報導)史蒂文‧格吉維奇(Steven Gurgevich)醫生是專門研究身心醫學的臨床醫學助理教授,也是亞利桑那整合醫療(Integrative Medicine)中心身心診療所的主任。他已教導催眠給醫師和病人們30幾年,並對針灸與催眠結合使用的醫療效果做過研究和發表了相關論文。有一次,他自己親身體驗針灸和催眠結合的診療效果,並將自己的...
社會大眾一定都很想了解,老年痴呆症和正常的老年到底有何不同?一般人的觀念常認為,老年痴呆是老化過程的必然結果。所以,即使智能呈現出明顯的衰退也不加理會。另外有些人則在門診過度的強調記憶力衰退的程度,唯恐自己得了老年痴呆症。這兩種觀點其實都不妥當,應建立下述之正確觀念:
「憂鬱症」跟「躁鬱症」是一般人耳熟能詳的精神科疾病。憂鬱症的症狀較為人所熟知,但是躁鬱症的症狀,很多人卻是一知半解。精神科門診經常有一些病患,因為失眠、焦慮不安、煩躁,就以為自己得了躁鬱症,這是對躁鬱症有所誤解。
美國長島大學健康心理學研究員內森‧康塞丁博士表示,多達20%的人患有「醫生恐懼症」。患者一進入醫生辦公室,血壓就會猛升;一想到檢查時的疼痛,心裡就直哆嗦;一見到長長的針頭,恐懼就油然而生,甚至發生「暈針」。
(大紀元記者徐豐喜編譯報導)一項由醫學期刊所發表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許多美國人相信神可以讓瀕臨死亡的病人活轉過來。因此也有許多外傷醫療工作者遇到病人家屬要求延長治療時間的案例。
共有約 950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烏克蘭總理丹尼斯‧什米加爾(Denys Shmyhal)週三(4月30日)表示,烏克蘭與美國即將簽署一項具戰略意義的礦產資源合作協議,預計在未來24小時內完成,並將成為雙方深化經濟夥伴關係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