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保健
隨著醫學的進步,台灣人口平均壽命皆已超過七十五歲,年齡愈大,牙齒的磨耗愈多;平時若不注重牙齒保健,很容易因乾口症、蛀牙及牙周病的發生而影響生活品質,醫師呼籲銀髮族平時做好口腔衛生保養,並定期請醫師檢查。

一名長期旅居國外的婦女,因為裝置假牙後續處理不當,引發牙齒根尖病變,造成左邊臉頰腫脹疼痛半年,只好辦理留職停薪返台治療,台灣中山醫學大學口腔醫學研究中心,為病患進行根尖切除術,不僅左臉頰已經消腫,長期引發的疼痛也獲得明顯改善,但病患也為此付出30萬元代價。

你的口腔清潔觀念正確嗎?牙醫指出,每天至少早晚刷牙兩次,最好三餐飯後,採用「貝氏刷牙法」正確方式刷牙至少三分鐘,勝過用力刷牙,再搭配牙線及漱口水,口腔更健康。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調查發現,高達八成的民眾有口腔疾病的困擾,有五成的民眾不知道什麼是牙菌斑。醫師建議民眾潔牙三步驟:牙線、牙刷、漱口水,深入口腔死角,讓口腔更健康。 北醫牙科部主治醫師李長祐今天表示,牙科門診病人的困擾以蛀牙、對冷熱敏感、牙結石最多...

人體各個器官中,牙齒是保存時間最長的器官之一。牙齒的這種穩定性使它成爲鑒定人身份的重要方法。牙齒被一些醫 學專家稱爲人的另一張“身份證”。這個身份證上記錄的資訊可以反映出許多問題。

現代社會,談話交流非常重要,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口氣清新,給對方良好的印象。其實,從醫學上講,口臭不是個小毛病,也不是單靠口香糖就能解決的,其原因可能涉及胃腸道、耳鼻喉、口腔、呼吸道等多種疾病。專家提示,口臭病因較多,一定要查明原因,對症施治。

幼兒的乳齒兼具咀嚼功能,也影響恆齒生長。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牙醫師項家蘭建議家長,小朋友在幼兒時期就應養成良好的刷牙習慣與姿勢,飲食以清淡口味代替糖果零食,可避免蛀牙。此外,定期做牙齒檢查也能及早發現蛀牙,預防口腔內細菌增生。

自由時報文/王姻麟疼痛是兒童到牙科求診的主訴症狀之一,臨床經驗看來,造成小朋友口腔疼痛的原因有齲齒、口腔潰瘍、換牙不適、牙齦炎、牙齒創傷等情形。其中齲齒是兒童最常見的口腔問題,可能與口腔中的細菌、個人的體質有關,然而不注重口腔清潔才是齲齒的元兇。

美牙學是現代醫學整容美學的一種新觀念、新學科,逢人見面,牙必外露,所以,最能體現人之風采的莫過於齒。牙齒健美的標準是:無齒病、整齊、潔白、無牙病,口中無異味,能進行正常的咀嚼功能。現代牙齒美容新技術大致有以下幾種:漂白、洗牙、漱口水、烤瓷牙、貼面、樹脂覆蓋、噴粉潔牙等,而應用比較廣泛的是前面五種方法。

奶瓶性齲齒是一種嚴重的牙疾,源於不良的飲食習慣,如每次餵食的時間過長、抱著奶瓶睡覺等,好發於一歲至兩歲的幼兒的上顎門牙區,嚴重者全口的牙齒會變黑、變黃,甚至斷裂。

】「齒列矯正」乃是指藉由矯正裝置來改善顏面骨異常之發育和重新調整不整齊的牙齒,目的在於增進美觀,恢復咬合功能,還能減少蛀牙、牙周病、顳顎關節障礙等問題的發生;而良好的咬合位置還有助於咀嚼食物、減少胃腸的負擔,以及正常良好的發音;在工商社會裏,一口整齊漂亮的牙齒,更是社交上重要的利器!

一名兩歲多的小女童因為常常抱著奶瓶睡覺,口腔長時間處在含糖的環境中,家長突然發現小女童牙齒全面變黑、變黃,甚至有幾顆已經蛀掉了,中山醫學大學口腔醫學研究中心今天表示,這是典型的「奶瓶性齲齒」,口內的牙齒幾乎全部蛀光。

】「戽斗」原因其實是來自顎骨發育異常,可能是上顎發育不足或下顎發育過盛。顎骨發育常和遺傳基因有關,家族中若有戽斗成員,小朋友也較可能出現同樣情況。另外,某些先天性疾病,如唇顎裂患者,會伴隨中顏面部發育不足問題,即使下顎發育正常,仍會顯得下巴較為戽斗。

牙周病在早期沒有明顯的自覺症狀,偶而在刷牙的時候,會發現牙齦紅腫或出現流血的現象,但往往被當作是「火氣大」,而不以為意,等到發現牙齒動搖已經事態嚴重了。

經常嚼口香糖可以讓口氣清新,有利於社交活動,並可增加唾液分泌,從而更好地清潔口腔與牙齒;但是,醫學專家卻不主張將嚼口香糖作爲一種時尚來倡導,尤其是過多、過長時間咀嚼口香糖有可能對健康産生不良影響。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梵蒂岡週一(4月21日)宣布,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於當地時間早晨7:35,在聖瑪爾大之家(Casa Santa Marta,即教宗官邸)辭世,享年88歲。
排行榜
TOP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