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娱乐 城 推荐 - 体育
春秋時期沒有紙,字是寫在一片片竹簡上,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必須用熟牛皮(韋)繩子把這些竹簡編聯在一起才能閱讀。平時捲起來放著,看時就打開來。《周易》文字艱澀,內容隱晦,孔子就翻來覆去地讀,這樣讀來讀去,把編聯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許多次(韋編三絕)。
孔子說:「行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我願意行仁,立刻就可以行仁。」
像宋朝時的梁灝,八十二歲才考中狀元,而且在朝廷的殿試中對答如流,從所有應試的讀書人中脫穎而出,成為狀元。
子曰:「奢則不孫(1),儉則固(2)。與其不孫也,寧固。」
宋朝的蘇洵,直到二十七歲時才下定決心要努力讀書。像蘇洵那樣,年紀已經不小了,還尚且為自己讀書太晚而後悔,你們這些年輕小輩,應該早一點思考,想清楚其中的道理。
春秋時代,有一年山戎國入侵燕國,管仲和隰朋跟隨齊桓公發兵援救燕國,並攻下了山戎國的都城。山戎國節節敗退,就向孤竹國求助,不幸,又被齊軍打敗。於是,孤竹國王便設計派一個大元帥向齊軍詐降,在取得齊桓公信任後,就趁機把齊軍引到迷谷。
象晉朝時的車胤,由於家裡很貧窮,沒有錢買油點燈讀書,於是他就抓些螢火蟲放在紗袋中,利用螢火蟲發出的微弱熒光來讀書。像那孫康,每到夜晚時,就利用雪地上反射的光來讀書,他們兩人的家境雖然窮苦,卻沒有停止求學。
迷惑是由於執著和慾望造成的,去掉執著和慾望就是在提高道德素養,就是在從迷惑、黑暗中跳脫出來,學習更高的道理,按照道理衡量、歸正、要求自己達到更高的道德標準,就能去掉執著和慾望,就能破迷而變得理智,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困境、問題。
路溫舒,西漢巨鹿人,家裡貧窮,只好替人放羊。他很喜歡讀書,但是卻買不起書籍。當時中國還沒有發明紙,寫字時使用的是木簡、竹簡或絹帛,所以當時的書都很貴,只有做官和富有人家的子弟,才買得起書來讀。
孔子是一個好學的人,凡是有不懂的,他都會虛心的請教別人。當時魯國有一位叫項橐的七歲神童,孔子就曾經向他請教。像孔子這樣偉大的聖人,還能不忘學習、不恥下問,我們更應該見賢思齊!
魏國有個隱士名叫侯嬴,已經七十歲了,家境貧寒,是大梁城東門的守門人。魏公子吳忌知道了,前去問候,要送給他一份厚禮。但是侯嬴不肯接受,說:「我幾十年來修養品德,堅持操守,終究不能因我守城門貧困的緣故,而接受公子的厚禮。」公子於是就大擺酒席,宴飲賓客。
凡是讀史書的人都要細心研究、考察歷史事實的資料,這樣才能通曉古今發生的事件,就好像是親眼目睹一樣的清楚明白。而且讀書時要心口相應,不僅要用口朗誦,還要在心裡思考。而且要早晚勤奮讀書,才會學有所得。
新法已經準備就緒,還沒有公佈,恐怕百姓不相信,於是在國都後邊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中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給他十金。百姓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沒人敢移動。又宣佈說:「能把木頭移動的,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把它移動了,當下就給了他五十金,藉此表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接著就頒布了新法。
炎宋(1)興(2),受(3)周(4)禪(5),十八傳(6,南北混(7)。十七史(8),全在茲(9),載(10)治(11)亂(12),知興衰(13)。
二十傳(1),三百載(2),梁(3)滅(4)之(5),國(6)乃(7)改(8)。梁唐晉,及(9)漢周,稱(10)五代(11),皆(12)有由(13)。
陳太丘(1)與友期行(2),期日中(3),過中不至,太丘捨(4)去,去後乃至。元方(5)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6)在不?(7)」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8)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9)之。元方入門不顧(10)。(出自《世說新語·方正第五》)
「聞」者出名,往往只是追求美名而不懂修心養性;「達」者明理,明白為何要修心養性,講的是名副其實,表裡如一。「達」者還能明辨世人求名求利者、狂妄自大者多,因此會要求自己謙恭待人、修心養性。「聞」者看重的是身外之物,隨波逐流,追求美名、權力地位,這恰恰是不明事理,不「達」。因此,博得虛名的人,往往是那些空有其表、汲汲營營、講究現實的人。
小孩生下來大腦裡的思想像白紙一般,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小孩變壞了,這是不是也反映社會的問題?在社會亂象中,該如何教小孩多為別人著想、善待別人?該如何教小孩正確看待社會或媒體亂象中的訊息和言行?
楊堅起兵,結束了南北朝混亂的時代,統一天下,建立隋朝,史稱隋文帝。但是,隋朝只傳了一代,到文帝的兒子煬帝在位時,因為荒淫無道,所以就亡國了。
一天,孔子在家閒坐的時候,對他的兒子孔鯉感歎的說:「君子是不可以不學習的,與人會面不可以不修飾,不修飾儀容就會顯的不整潔,儀容不整潔就顯的對人不尊重,對人不尊重等於失禮,失禮就不能自立於世。那些站在遠處就顯的光彩照人的,是修飾的有整潔儀容的人;與人接近而讓人心中洞明的,是擁有淵博學問的人。」
梁武帝是南朝梁代開國皇帝,同時也是一個極為虔誠的佛教徒。在他統治的三、四十年間,被史家譽為魏晉南朝兩百餘年來未有之盛世,在政治與文化等方面,也獲得很輝煌的成就。。史書稱他:「六藝備閒,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占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以下是關於梁武帝的一則小故事。
村外有口又髒又臭的污泥塘,人們找來一些花木種下去,想把這兒的面貌改變一下。可是這些花木的根部都被污泥粘住,展不開,不但沒栽活,連根都爛掉了。
光武(1)興(2),為(3)東漢(4),四百年,終(5)於(6)獻(7)。魏(8)蜀(9)吳(10),爭(11)漢鼎(12),號(13)三國(14),迄(15)兩晉(16)。
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今河北省)國君的長子和三子。孤竹國國君想立叔齊為太子。他死後叔齊想把王位讓給兄長伯夷,伯夷說:「你當國君是父親的遺命,怎麼可以隨便改動呢?」於是逃走了,叔齊覺得自己不應該繼承王位,也逃走了,國人只好推國君的二兒子繼承了王位。
秦王嬴政吞併了韓、趙、燕、魏、楚、齊六國,統一天下稱帝,是為秦始皇。後來宦官趙高偽造遺詔,傳位給次子胡亥,是為秦二世。後來出現了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各自稱王,相互爭奪天下的局面。
子曰:「富(1)而(2)可求(3)也;雖執鞭之士(4),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5)。」 (《論語·述而第七》)
周平王把國都東遷到洛陽以後,王室的綱紀和政治制度便逐漸衰落,諸侯們濫用武力,常發動戰事。而謀士周遊列國,以口才到處說服、獻策以求取功名的行徑,在當時蔚為風尚。
湯(1)伐(2)夏(3),國號(4)商(5),六百載(6),至(7)紂(8)亡(9)。周武王(10),始(11)誅(12)紂,八百載,最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