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與花的故事
我們中國人除了欣賞桂花的芳香外,還吃桂花、用桂花。清初李斗在《揚州畫舫錄》卷十二裡說:揚州黃氏兄弟的別墅黃園裏,有座錦鏡閣,閣的東邊種了許多桂花樹,「花時……每夜地上落子盈尺,以彩線穿成,謂之桂墜,以子熬膏,謂之桂油。夏初取蜂蜜不露風雨合煎十二時,火候細熟,食之清馥甘美,謂之桂膏。貯酒瓶中,待飯熟時稍蒸之……謂之桂酒。夜深人定,溪水初沈,子落如茵,浮于水面...

桂花,是人們最喜愛的庭園花木之一。雖然它不像梅、菊那樣屹然傲立,也不像蘭、蕙那般繁富典雅;沒有桃、李的滿枝果實,更欠缺玫瑰的落英繽紛。可是,米粒般串串組合成的花堆,卻帶著不濃郁、不冶艷,非常清新宜人的特殊清香,令人陶醉、振奮、忘返。


萱草是多年生的宿根草本植物,屬於百合科。屬名叫:Hemerocallis,是由希臘文的hemelos(一日)和kallos(美麗)兩字組成,意思是「一日的美人」。而它的英文:Day-lily,也是「一日百合」或「一日花」的意思。這些都是因為萱草的花,朝開夕萎而來。

在化學工業未發達之前,古人常採摘紅色鳳仙花花瓣,搗碎後加上少許明礬,做成染指甲用的「花漿」。染時需先要把指甲清洗乾淨,然後用薄棉沾些花漿纏附指甲過夜,第一次顏色較淡,連續三至五次以後,色澤就像胭脂般嬌豔,歷久彌新,比起當今使用的指甲油有過之而無不及

她輕輕吟唱 長髮披在肩上如鳳仙般的嬌羞 我卻只看見她雙眼明亮這是一首不知名的作家,把美女比做鳳仙花,所作的一首詩。鳳仙的花,掩映葉底,隱隱約約,欲顯還半露,究竟是嬌羞,還是謙虛呢?那完全要看欣賞的人用什麼眼光看它!

牡丹原產於我國西北高原和華北一帶。在植物學上有人把它歸屬於「毛茛科」,也有人把它獨立為「牡丹科」。是一種落葉性的灌木,莖高1-2公尺,多分枝而粗壯。葉片大形,互生,為1-2回的羽狀複葉,小葉闊卵形,三裂,表面淡綠色,背面則帶白色。

花謝了,蓮子也挖完了,已是冬季,蓮葉開始枯黃,此時是採藕的時節。蓮藕是荷的地下莖,埋在淤泥裡面,肥大而長,有明顯的節,節間有許多管狀空隙。橫切以後,除了呈現許多圓洞外,同時切口兩邊還會分泌出濃稠黏液,連成一條條絲狀線,好像彼此捨不得分開似的,因此有一句成語說:「藕斷絲連」。

依目前的地理分佈來看,「荷花」確是屬於熱帶和亞熱帶的原產植物無疑。但是若從古籍上的許多記載,如完成於距今約三千年前的我國古書『詩經』上的「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和「彼澤之波有蒲與荷」等推測,則似乎在史前時代,北方低陷濕地的湖沼中,像我國黃河流域等地也有不少野生的荷花。這不僅告訴我們荷花與人的生活早有關聯,而且還可據此推知:地殼確曾發生過很大變動,才會迫使荷花向...

在我國歷史上有很多詩人墨客,作了不少歌頌玫瑰的詩詞佳句。如一首名叫<山居夏日>的詩,形容夏天庭院裏的玫瑰說:「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以及唐人孟郊的詩形容玫瑰盛開的情景說:「忽驚紅琉璃,千艷萬艷開」等。

住在平地的人,通常賞杜鵑花,不是在庭園、馬路旁、溪畔就是在公園裏。其實,台灣杜鵑花的美景,深藏在遠離煩囂喧嘩的山野。由深山展延到平地,台灣野生杜鵑花的種類極多,而且花期不同,幾乎整年都可見到它們各色的美麗鐘形花。滿山遍野的所謂「滿山紅」-金毛杜鵑,除了夏天的短期間外,全年都在展放磚紅鮮麗的花色,襯托在多毛黃綠的葉子間。森林中、溪流旁,乃至於海拔二千六百公尺的...

至於「百合」名稱的由來,則有兩種不同說法。一個是說:它的鱗莖由數十片白色肥厚的鱗片層抱而成,狀似白蓮,具有「百年好合」的意思,才被稱為「百合」。另一個說法,則和下述民間故事有關。

台灣,四季如春,雨量充沛,是培植洋蘭的溫室。除了原產數以百計的各類蘭花以外,自民國元年日人從東京帝大附屬植物園引進十二種嘉德麗雅蘭,培養洋蘭的風氣也迅速成長,很快的成為東亞第一洋蘭王國。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美國與伊朗於週六(4月12日)在海灣國家阿曼(Oman)展開高層會談,恢復中斷十年的核談判。此次談判旨在遏止伊朗迅速擴張的核計劃,並防止中東局勢升溫。川普總統已對伊朗下達最後通牒,要求在兩個月內達成新協議,否則不排除動武。
排行榜
TOP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