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不變」

(大紀元記者林怡香港報導)香港「6.22」民間政改方案公投,在短短三天內有逾70萬港人投票,彰顯了空前巨大的民意——港人抗共拒共的情緒已達爆發點。據目前形勢發展,中共江派特首梁振英黑幫亂港,以至最近拋出白皮書所掀起的風暴,將在7月1日的大遊行前後達到高潮。
(大紀元記者林怡香港報導)「和平佔領中環」全民投票日實體投票6月22日上午正式啟動,全港共有15個票站供市民以傳統方式投票。票站全日開放12小時(早上十時至晚上十時),總共錄得48,968名市民到站投票,當中48,141人透過站內電子系統投票;經過60小時運作,截至晚上十二時,離站電子系統總共錄得656,286張電子選票,與站內電子系統投票一起合共收到705...
(大紀元記者林怡、辛玲香港報導)香港6.22全民公投實體投票星期日正式展開。此前,中共拋出國新辦白皮書恐嚇港人,又發動龐大的網絡攻擊,反而激發逾65萬人投票,表達抗共爭普選訴求。特地到票站投票的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表示,在這麼困難的情況下,有這麼多港人出來投票,意義重大,也感到非常高興,顯示港人爭取真普選決心是無法壓制的,要求梁振英及北京當局重視民意。
香港「和平佔領中環」行動發起的政改方案全民投票,6月20日中午12時開始首日的電子投票,在黑客的攻擊下,截至傍晚九時,有逾35萬人投票,超過佔中三子早前的估計。佔中發起人戴耀廷稱網絡仍遭黑客攻擊,呼籲港人盡快投票。
(大紀元記者林怡香港報導)6月20日,香港6.22民間政改方案公投正式啟動電子投票,爭取在香港實現不受中共操控的真普選。而在七一前夕的敏感時刻,中共江澤民集團借國新辦拋出白皮書篡改「一國兩制」,意圖煽風點火,在香港激起更大民憤,讓習近平當局難堪。
(大紀元記者林怡、李逸、李真香港報導)6月13日,香港立法會財委會審議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前期撥款,激起過千名反對拆遷的村民與支持者在立法會外抗議,期間一群身份不明的蒙面人以暴力手法衝擊立法會,他們的背景引起香港泛民主派懷疑。特首梁振英借勢譴責「暴力事件」之餘,17日再揚言「不可能不遷不拆」,拒撤撥款申請,進一步激化矛盾。此舉與中共江派拋出國新辦白皮書恐嚇全面「...
(大紀元記者林怡、李逸香港報道)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新辦)昨發表首份關於香港「一國兩制」的白皮書,宣稱中央對香港有全面管治權,基本法的「兩制」是從屬於「一國」。香港泛民主派駁斥白皮書混淆視聽,意圖恐嚇港人,只會激發更多人站出來爭取民主。
(大紀元記者林怡香港報道)18萬人出席的六四燭光集會剛剛落幕,國際社會開始聚焦6月22日的佔中民間公投以及隨後的七一大遊行,香港爭取民主普選的氣氛日趨熾熱。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湯家驊昨日舉辦一場政改研討會,邀請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饒戈平以及多名泛民主派議員參加。多個團體和議員批評中共意圖對特首選舉進行篩選,會上又有團體抗議,場...
(大紀元記者林怡、潘在殊香港報道)六四剛過,香港民主團體開始投入622公投宣傳活動。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呼籲港人踴躍投票,強調越多人投票,公民提名就越有希望。佔中發起人之一戴耀廷認為前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的言論是意圖打壓622全民投票和七一遊行人數。
(大紀元記者林怡香港報道)學民思潮、學聯及社民連成員,前晚在燭光集會結束後遊行至中聯辦,抗議中共25年來一直不肯承認六四屠城責任,今年更變本加厲打壓異見人士。遊行事前未有向警方申請不反對通知書,其間不斷遭警方警告、阻撓,直到昨日凌晨近2時才抵達中聯辦。
(大紀元記者林怡香港報道)臨近「六四」,香港大學比較法及公法研究中心、中國人權及香港大學學生會法律學會舉行研討會,討論香港在為六四死難者討回公道的過程中可扮演的角色。與會者強調每年紀念六四活動保存歷史真相是非常重要,又稱沒有暴政是不朽的。
(大紀元記者林怡香港報道)距離「六.四」25週年僅數日時間,全球最大人權組織──國際特赦秘書長謝迪(Salil Shetty)訪港三日,傳達國際對六四的關注,同時關注香港在中共接管後,「一國兩制」下的新聞言論自由日益惡化,擔憂香港在「溫水煮蛙」下,核心價值逐漸褪色。他在星期三(5月28日)以「守護言論自由──香港的關鍵角色」為議題,向近百名傳媒工作者、駐港使...
(大紀元記者林怡香港報道)香港自2003年開放自由行以來,大陸訪港旅客數目驟增。其後「一簽多行」政策的推行,致使大量水貨客湧現,部份生活必需品如奶粉及藥品等物均被搶購一空,影響港人生活。
(大紀元記者林怡香港報道)關係香港商業運作及市民民生問題的《競爭條例草案》通過近兩年後,競爭事務委員會(競委會)5月26日開始就草案涉及的制訂競爭法的各項指引諮詢業界及公眾,競爭法預計明年正式實施。主席胡紅玉表示,法例會優先處理合謀定價及圍標行為,會寬待告密者,協助「打大老虎」。
(大紀元記者林怡香港報道)政府及港鐵高層5月19日再到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解釋高鐵延誤。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在開場白時強調,絕對沒有與港鐵合謀隱瞞工程延誤,稱工程延誤有很多因素包括人為因素及受工程、土質與天氣等因素所影響,又說由夏正民法官任主席及兩名海外工程專家的3人獨立專家小組會檢視高鐵整個制度問題,查找不足,政府會跟進責任問題。張炳良稱自己不會政治...
(大紀元記者林怡香港報道)在中港政局的緊張時刻,昨日港人爭取民主普選步入一個重要階段:由「和平佔中」發起的第三次「全民政改商討日」選出得票最高的學界方案、人民力量方案及真普聯方案,3個民間政改方案均包括「公民提名」,反映港人對抗篩選的強烈訴求。方案將於下月22日進行電子公投,公開讓全港市民投票。
(大紀元記者林怡、李逸香港報道)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工程醜聞越揭越多之際,再爆出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涉嫌與港鐵合謀隱瞞公眾。泛民倡議引用特權法調查高鐵工程延誤事件,張炳良成為繼特首梁振英、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之後,又一名面臨不信任動議的梁班子高官。
(大紀元記者潘在殊香港報道)香港首階段的政改諮詢即將於5月3日結束,包括真普聯、學民思潮、香港2020、民建聯等8個提出選舉方案的政團在星期四(5月1日)一個論壇上針鋒相對,強調無篩選、真民主的多個政團均批評民建聯提出高門檻的「篩選」方案,按中共的意願確保候選人「愛國愛港」。
(大紀元記者林怡、李逸香港報道)中共兩會後,政局出現急劇震盪,近期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10天5次密集露面,七大軍區司令員集體表態撐習反腐,胡習聯盟與江澤民集團「決戰紫禁之顛」的風暴,更已吹到香港。近日華潤集團前董事長宋林倒台,已經釋放一個重要訊息:習近平和中紀委書記王歧山「打虎」打到香港。
(大紀元記者林怡香港報道)由香港納稅人買單的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突然爆出工程嚴重延誤,有傳媒爆出實際延誤通車不只一年,而是兩年。多個政黨要求政府及港鐵交出與高鐵工程延誤的相關資料,否則將以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索取相關文件及成立專責小組調查。
(大紀元記者潘在殊香港報道)學民思潮及學聯星期二宣佈普選行政長官的聯合政改方案,倡議在特首普選中實行「公民提名」及「議會提名」雙軌制方案,強調公民提名必不可少。
在中共所謂人大、政協、政府三套班子的政治架構中,政協地位最低,但政協委員中老闆多,明星多。全國和地方政協官位均標價進行買賣,香港富豪高官熱買政協「頭銜」。港商及香港名流做政協委員比比皆是,當中不少是檯底交易。
(大紀元記者林怡香港報道)香港政改諮詢已到尾聲,經歷2007/08年及2012年雙普選遭中共否決後,面對2017/16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選舉,港人邁向民主普選路仍遙。中共為保政權,一手安撫港人,一手施以恐嚇。一方面出動御用學者專家建議引用國安法來港,一方面導演一場上海行的政治秀。
(大紀元記者李真、柯婷婷香港報道)在中共所謂人大、政協、政府三套班子的政治架構中,政協地位最低,但老闆多,明星多。在大陸人眼中,政協是花瓶兼具統戰功能,但無實權,要買官賣官,寧可要實權,所以連鎮長、局長、醫院院長,甚至連將軍軍銜都出現明碼標價買賣。但在香港,實權難拿,但港商及香港名流做政協比比皆是,當中不少是枱底交易。
(大紀元記者林怡香港報道)第一輪絕食爭普選的泛民成員由17位減至餘下4位「壯士」,星期一踏入第11天,至下午2時已絕食超過240小時,4人聯同泛民成員到政府總部抗議,表達真普選的訴求,要求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接信。
(大紀元記者林心儀香港報道)日前遭中西區民政事務處保安粗暴對待致傷的民主黨中西區區議員許智峰,星期一聯同民主 黨各區區議員及立法會議員涂謹申前往民政總署抗議。許智峰說今次吳兆康在區議會的抗爭活動,正照出建制派和政府官員是一體的建制集團,濫用公帑,用以鞏固 其勢力,而最令人憤怒的是,特首梁振英到民政處職員皆認為沒有過失。今次民政處這麼粗暴對代表民意的區議員,他...
我出生於香港,是一位商人,在一個非常偶然機會加入了中共在香港設立的由港人出面的一家商會,我是此商會負責人之一,進入這個商會和參加一些活動後,才發現中共就是通過在香港設立這類成千上萬的大小商會、協會、交流會、同鄉會、婦女會、中醫協會、學生會等等來控制香港。我北上參加了一些會議,内容頗讓我吃驚,中共原來通過控制這些商會來佈置其政治和商業意圖。
(大紀元記者林怡、吳雪兒香港報道)香港政府就2017年行政長官及2016年立法會選舉進行5個月的公眾諮詢,即將在5月初截止。近期各界均聚焦在特首選舉上,民主派極力爭取沒有篩選的真普選,希望盡量擺脫中共操控。此問題已經上升到國際層面,美國近日高調表態關注香港的普選問題。除了特首選舉,在立法會選舉上,中共一樣不肯鬆手,從今次諮詢文件隻字不提取消功能組別就可看到...
編者按:香港經濟增長情況,中國政府和香港政府都並不願意提及,而香港的經濟學者和一般專家也往往避而不談。詳細觀察1997年到2012年這十五年間香港的經濟增長數字,並將之與周邊國家進行對比,其結果會令人頗為吃驚,凸顯過去十多年香港窘境。
(大紀元記者林心儀香港報道)4月1日是「深圳戶籍一簽多行」實施5周年,有香港團體調查顯示,自實施自由行以來,旺角一帶出現近百家藥房,取而代之的是香港本土商店逐漸消失,令港人失去購物之處。
共有約 1422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週二(4月15日),中國最大的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開幕。有出口商在展會上表示,隨著中美貿易戰升級,美國出口市場已經「凍結」。還有業者悲觀表示,企業面臨生死存亡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