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風雲人物

包拯是北宋人,曾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且先後出任京東、陜西、河北等路轉運使。他因大公無私、不畏權勢、清廉愛民,故素有“包青天”的美譽。
蘇州西園戒幢寺五百羅漢堂裏,有個泥塑瘋僧的立像,他就是「風波和尚」。傳說他有十樣毛病:歪嘴、駝背、鬥雞眼、招風耳朵、癩痢頭、蹺腳、抓手、斜肩胛、雞胸、外加歪鼻頭,因此又叫 “十不全” 和尚。他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他的正直以及聞名於世的“掃秦”事蹟。
王翦是戰國時代頻陽縣東鄉人,從小就文武雙全。他與兒子王賁都是秦王贏政手下的大將。
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之治」,政治昌明,文治武功均盛,民阜物登,社會康樂,可與他的先祖太宗世民的「貞觀之治」媲美。但開元之治中,玄宗友愛的表現,不僅唐朝歷代帝王莫能及,即使擱在整個中華歷代君王中,像這樣敦睦友于的,恐怕也是鳳毛麟角的呢﹗
神農氏即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始袓之一,現在所稱炎黃子孫的“炎”,就是指神農氏。他教民務農,又親嚐百草醫治黎民的病痛,而且成立交換貨物市場,互通財貨,使人們生活獲得大幅的改善,因此農民、藥商、醫生均將他奉為神明,並立廟敬祀。
宴嬰字平仲,晏子是後人對他的尊稱,出生於春秋末年,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他身高不滿六呎,但他並不自卑,而能運用他的智慧宣揚齊國的聲威,他曾任官於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在他擔任宰相時,勤於政事,清廉自守,對於良好的建議皆能從善如流,更能大力選拔優秀人才替齊國委靡的朝綱注入了一股清流。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人,是北宋的名臣,曾經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他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名言,概括了他憂國憂民的一生。他許多的生平事蹟,也被後人一代一代地傳頌著。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生於北宋神宗元豐四年(一○八四----?),是歷史上一位卓越的女性文學家,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她最大的成就在於詩詞,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
《孫子兵法》是我國最早的一本兵書,內容是有關戰爭的各種軍事問題,可以說是一本軍事寶典,而寫這本書的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孫武。
他在中印度遊歷了三十多個國家,沿途向名僧學習佛教經典。
貞元年間,有位隱者叫袁隱居,家住在湘楚一帶,他著有《陰陽佔訣歌》一百二十章。
明朝吳承恩創作的小說故事《西遊記》裏有個和尚唐僧,他一心向佛,去“西天取經,師徒四人歷盡艱辛,經過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到了真經。而在歷史上,也確實有一個法名玄奘的唐僧,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冒著生命的危險,憑著滿腔赤誠和毅力,孤身行程二萬五千餘里才到達印度取得佛經。
李靖名藥師,為唐朝開國元勳,晚年被封為衛國公,故人稱李衛公。他年少時,即聰明穎悟過人,常說:「只要有機會遇到明君,我一定要建立一番英雄的事業。」
房玄齡是齊州淄縣(今山東省臨淄縣)人,自幼聰潁好學,由於出身名門世家,因此有很多機會博覽史書,父親房彥謙是著名的學者,深受人敬重,啟蒙時的房玄齡已讀遍了史、子、集,在父親嚴格的調教下,不但能寫一手漂亮的好字,洋洋灑灑的長篇理論也難不倒他,同時也學會了做人的道理,成為一個才德兼備的年輕人。
趙雲,字子龍,是《三國演義》蜀漢五虎將之一,素有「虎威將軍」及「一身是膽」的美譽。其實趙雲最令人後人稱頌的不只是他的驍勇善戰,而是他有不同凡響的優秀人格。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在中國東方(今河北雄縣及任丘縣一帶)升起一顆璀璨的醫學巨星,他-就是中國古代史上醫術最高的名醫-扁鵲。
相傳中國文字是倉頡創造出來的,他是古代伏羲時的史官。後人為了感念他的偉大貢獻,從南北朝起就將他和“至聖先師孔子”同時敬奉。
吳承恩是明代著名的小說家,他父親為他取名“承恩”是希望他能讀書做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做一個留名青史的忠臣。然而他並沒有達成父親的期望,在科舉場上屢不得志,考了多次竟連個舉人都沒考中,直到45歲才勉強考上了一個歲貢生。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別號文山,吉州廬凌(江西省吉安縣)人,出生於南宋末年多難的朝代,因此文天祥的一生可說是坎坷多劫。
范寬是北宋的山水畫大師,與唐代書法家柳公權同為陝西耀縣人,並稱“柳范”。北宋時,朝廷對繪畫藝術相當重視,為了吸收各方藝術創作人才,成立了畫院並賜以官職。然而范寬沒有選擇在仕途追逐,反而隱居至人煙罕至的終南山與太華山居住,終生以山林為伴,沉浸於風雪雨霧之中,把自我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因此他的山水畫往往令人彷彿置身於山林中的感覺,故有人評范寬物象之幽雅, “本朝自...
鄭板橋是清代書畫家、文學家。曾任山東范縣、濰縣的知縣,後因幫助縣民勝訟及辦理賑濟,得罪地方豪紳而罷官。
伯夷叔齊的故事,孔子、莊子及後來的司馬遷等人都記述過。相傳伯夷、叔齊是殷商末期孤竹國國君之子,其父臨終前立幼子叔齊為國君,老國君死後,叔齊便以天倫為重,把王位讓給大哥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說這是父命,不能違背,隨後離鄉遠遊。叔齊不肯自立為君,又把王位讓給二哥,而後外出尋找大哥。
方孝孺,字希直,明朝浙江人,又因曾在蜀任教,蜀獻王取其讀書處名為「正學」,所以也有人稱他「正學先生」。方孝孺從小就在一個書香世家中長大,父親方克勤以「循吏」聞名於當時。也就是家庭教育的嚴謹,奠定了方孝孺日後良好的品德。
岳飛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是南宋著名的將軍,他曾說過一句名言:「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在宋代這外患多又政治腐敗的時代,這句話真是一針見血啊。
李白,彷佛是從那蜀中巍峨入雲的仙山來到人間一般,懷著一身傲骨,成就了盛唐時代最輝煌的一頁。
管仲,名夷吾,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政治家。他父親是齊國的大夫,然而到管仲這一代後,卻是一貧如洗,但管仲絲毫不以貧困的生活為恥,他經營了小本生意來維持家計,更是認真的苦讀詩書,勤練武藝,希望能有朝一日一展抱負。
太宗嘗謂侍臣道:「於今名將,惟世勣、道宗、萬徹三人而已;世勣、道宗不能大勝,亦不大敗,萬徹非大勝則大敗。」薛萬徹為右衛大將軍,慓悍驍勇,頗立戰功,唯不識少文。太宗對文武有功的臣下,常妻以公主或宗女籠絡,使他們樂於揮灑生命的偉力,做太宗雄才大略,建構「貞觀之治」的推手。
常遇春像常遇春(1330~1369),明朝開國名將。字伯仁,濠州怀遠(今屬安徽怀遠)人。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后,他先是投靠劉聚,至正十五年(1355年)轉投朱元璋,從此追隨朱元璋南征北伐十四年,在兼并群雄、驅逐元朝、統一中國的戰爭中,常遇春馳騁疆場,經歷無數戰役,屢建奇功。后來朱元璋在總結開國之功時曾說:“計其開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認為常遇春的...
戚繼光是明代抗倭名將,字元敬,號南塘,山東人。他出身貴族,歷代祖先皆為明朝將領。戚繼光年紀輕輕就繼承父祖遺志,17歲任登州衛指揮僉事,25歲升為署都指揮僉事。雖然年少得志,但他並非單靠父祖餘蔭,而是在軍事方面有真才實學,從他的詩句中我們也可看出他的抱負不同一般:「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回顧戚繼光的一生,的確就是在掃除倭寇、「但願海波平」的理想中奮鬥。
諸葛亮字孔明、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琅邪陽都人、身長有八尺、氣宇軒昂、人稱「臥龍」,隱居於龍中,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青書生。在三國演義裡,他不但能呼風喚雨,又深諳奇門遁甲,劉備三顧茅廬,好不容易的請出這位「臥龍」之稱的奇士高人,也是一連串高潮迭起故事的開端。
共有約 151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3月28日至30日,英文《大紀元時報》駐白宮資深記者埃梅爾·阿坎(Emel Akan)第一次跟隨美國總統出行,報導總統行程。她還分享了記者手札,讓外界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近距離了解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