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乃加

一石才中的八斗才給了曹子建,那麼另外兩斗才在誰那裡呀?可能和最早讚美他有八斗之才的人有關係嗎?
「學富五車」的成語來自莊子說「惠施多方,其書五車」,然而,這話不是真讚美惠施好學問,到底要表達什麼真意?
回到公元前四世紀,孟子回答梁惠王問題時,反問他:「你說,百步真的不如五十步嗎?」 孟子這樣反問梁惠王的用心何在呢?其實五十步笑百步,兩個都是輸家。
「四十九年非」同於「蘧瑗知非」這個典故,主角叫蘧伯玉,衛國人。衛靈公和夫人一天夜裡聽到一陣車聲轔轔,從遠趨近,到了宮闕前,車聲停了一會兒才又響起,這時車已經是進了宮闕了。衛靈公就問夫人:「知道是誰嗎?」夫人答說:「此人一定是蘧伯玉。」何以知道是他?
「三人成虎」典出何時?「三人成虎」是怎麼造出來的呢?相信嗎?不管是古代還是今天,人人的智力和定力都面臨「三人成虎」的考驗。眾口鑠金,人言可畏!教訓真的太多了。
「福無雙至」、「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比喻福祐不會接連而來,禍害卻會接踵而至,道出了對人間禍福的觀察,最早來自於漢朝大學問家劉向的說法:「福不重至,禍必重來」,劉向為什麼這麼說呢?
飛龍在天、九五之尊都是象徵君位,這說法從何而來,中華文化史上的聖君唐太宗身為九五之尊,你知道太宗為君自我戒慎如臨深淵嗎?他為盛世之君有什麼訣竅嗎?他常保「三鏡」有何作用?
「一毛不拔」的語源,可以回溯到戰國時代。楊朱此學說的真意不在為私,而在為天下治,道理怎麼說得通的呢?
孟子不遠千里而來,就為王者、為天下進一言。他一言給亂世留下什麼啟示?
「萬劫不復」一詞從何來?啟悟人什麼?「萬劫」是多久?「劫」這是佛教中的時間單位,今天的歷史也寫不完「一劫」。《西遊記》中說道:「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正法難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一語點醒神州中國人,脫離「萬劫不復」的契機。
這裡有民初的「文化經典謎」供元宵賞樂,同時可測一測自己的文化高度。燈謎的文化內涵不可小覷,風雅趣味是燈謎的文化特色之一,內涵上至經史典籍,下至稗官野史小說雜談,五花八門,內容龐博,淵源深厚。
這裡有民初的「猜字謎」供元宵賞樂,同時可測一測自己的文化高度。燈謎的文化內涵不可小覷,風雅趣味是燈謎的文化特色之一,內涵上至經史典籍,下至稗官野史小說雜談,取用不盡,射出文句、詩句、人名、地名、詞牌名、算術名、俗語、用物……五花八門,內容龐博,淵源深厚。
和燈謎類似的名詞叫做「隱語」、「廋辭」。這個隱語:「黃絹幼婦,外孫齏臼」,謎底是什麼呢?看中華文化歷史中的「燈謎」、「打燈虎」,源源相傳。
「穎鼠繡春美珍羞,炰鳳烹龍開新象;靈鼠迎客福宴饗,山珍海味列彩盤。」新年的盛宴美饌,匯集山珍海味更包含「福祿壽喜財瑞」等等吉祥幸福的象徵義涵。
除夕的詩篇有道道風情:桃符春聯、團圓、年夜飯、壓歲錢、守歲等等除夕年俗,傳遞傳統精神說年味。
什麼是過年迎新的「春貼」?中華文化中的春貼帶有什麼意涵和特色?怎麼貼才迎春招福不犯禁忌?
「入木三分」成語來自哪個名家真實故事?後人借此成語來比喻評論深刻中肯,或是描寫精到生動。「入木三分」本是形容什麼呢?「入木三分」其來有自,是扎扎實實的突破表層深入內裡的功夫!
冬至到,一陽生,準備迎春!中華文化中為何說冬至大如年?冬至又何又稱「初歲」?天上冬至日有什麼特徵?人間冬至節有哪些表現?
為何冬至要補腎?為何此時養精蓄銳事半功倍?陰陽五行養生的方法怎麼作?告訴你常用好用養腎的好藥膳食方。
現在一般認為吃過年夜飯過了年才長一歲,為什麼俗諺說「吃過冬至湯圓長一歲」呢?這說法有根據嗎?是有根據的,而且源遠流長喔!
古人為何賀冬至不賀夏至?「一元復始」為何對應冬至節?隱含什麼寓意?其道理在《易經》中尋。
世上有什麼重要大事是「一成不變」的?面對它必須要特別用心思慮、謹慎執行,以免造下不可改正的大錯!
小善行得小福報,大善行得大福報;小惡行得小惡報,大惡行得大惡報。看東西方的實證故事,「三世果報」過去世造因今生受果報,今生造因,未來世受果報,誠然不假!
「四大皆空」到底是哪四大空?是「酒、色、財、氣」嗎?什麼是真?什麼是假?「有相身中無相身,無明路上無生路」,「四大皆空」待人去洞悟、證悟。
「不三不四」意味不像樣、不正派的意思,「沒三沒四」也是一樣的意思。為什麼拿「三」和「四」這兩個數字來作比喻呢?一起來追根究底,明白 「四」達,也是得一智也!
「一諾千金」引起的力大無比的效應,展現信諾的可貴。看楚漢相爭時代,季布的故事,告訴你「一諾千金」的來源與演申。
「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這話兒是從哪裡來的?後人減縮成「千慮一得」的成語,其中顯現了晏子的機智,比機智更可貴的是他的好德的修為,智仁勇兼備又謙沖自持,淡淡定定看破財的誘惑,尚儉守德、不造業。
敬神之事,不在供品的多與貴,以一顆敬仰而無求的善心來禮敬,是上佳的香枝,這是「一瓣心香」的微世界,有超越凡眼的能量。如這一首《祝香咒》詠:「香自誠心起,煙從信裡來。一誠通天界,諸真下瑤階。」
季文子是個怎樣的人物呢?孔子在聽到「季文子三思而後行」之後,反應說:「思考兩次就可以了」,孔子說這話是否另有所指呢?
共有約 300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