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

普通感冒是中醫平時最常見的外感性疾病,稱為「傷風」。感冒的人常出現鼻塞流涕、打噴嚏、咳嗽、頭痛、發熱、兩跟脹痛,四肢疼痛等。至於流行性感冒,也就是流感,則被中醫稱做「時行感冒」,表現為發病急、發熱高、怕冷、無汗、頭痛、身痛、咽喉腫痛等。
過年期間不少人大吃大喝,短短幾天體重節節上升,為了避免暴肥,中醫師表示可以飲用消脂茶,除了能消除油脂,也能健胃開脾,一舉兩得。
夏天炎熱的天氣,常常讓人口乾舌燥,於是人們想當然地認為,這是身體缺水的徵兆,補充大量的水才是上策。其實不然。夏季室外溫度高,但空氣中的高濕度同樣會「傳染」給人,因此,大家千萬別忘了適當調整飲食,給身體除除濕。
丁香是一味古老的中藥,也是廚師常用的調味料。由於其形狀像釘子、有強烈的香味而得此名。在法國,丁香花開的時候,意指「氣候最好的時候」。在西方,丁香花象徵著「年輕人純真無邪和謙遜」。
俗話說:「外感風寒,百病之源」,數九寒天是感冒的多發季節。辨證飲用藥茶防治感冒,不僅服用方便,價格低廉,而且療效好。感冒患者可根據自己的病情選擇飲用。
在寒冷的冬季,人由於體內陽氣虛弱而特別怕冷。因此,在冬季要適當用具有御寒功效的食物進行溫補。羊肉、甲魚、海參、枸杞、韭菜,這些大家都熟悉,其實,你還可以在米上下一番工夫。降溫之際,香港註冊營養師劉力儀推薦,生活中常見的糯米,就是防寒好手。
很多中老年朋友一到冬天就特別怕冷:白天手腳冰涼,穿得再厚身上都暖和不起來;晚上睡覺,被子蓋得比別人多,被窩卻通宵冷冰冰的。一整個冬天都縮手縮腳,感冒不斷,老病也易復發和加重。
胡乃文醫師早年投入西方頂尖醫學研究十多年,因機緣得聞中醫後,折服於中醫的博大精深,轉而投入中醫領域,成為妙手名醫。這樣的過程使胡乃文醫師不僅學貫中西醫學領域,更由於步入大道修煉的領悟獨到,對於醫理與病理有深妙不凡的見解。
從中醫美容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的相貌、儀表、乃至神志、體形等,都是臟腑、經絡、氣血等反映於外的現象。
栗子渾身全是寶抗衰老,栗子桂圓可抗衰老   栗子,又名板栗、大栗、栗果,是殼斗科植物栗的種仁,有「千果之王」的美稱。眼下正是栗子上市的好時節,香甜味美的栗子不但是上佳美食,還是益腎益氣的「補藥」。傳統中醫認為栗子味甜性溫,入脾、胃、腎,主要功效為養胃健脾,補腎強筋。可以治療反胃、吐血、腰腳軟弱、便血等症,老少咸宜。栗子富含柔軟的膳食纖維,血糖指數比米飯低,只...
執醫23年看診病患超過14萬人次,以中醫辯證施治法治癒一位黑色素癌病患而聞名美、加、港、台的名醫胡乃文,將於1月29日(週二)晚上7點至9點在國立台南社教館揭開生病的真相,說明如何達到健康百歲。講座免費入場,歡迎關心健康的民眾踴躍參與。
天氣變化大,流感特別盛行,這個時候一般人都習慣找西醫,不過,中醫師發現,傳統體罰中半蹲的動作,透過人體穴道和呼吸調節,在不必吃藥的情況下,就可以達到強化抵抗力以及保健的效果。
半蹲,不是處罰人的動作,而是可以預防和治療感冒,中醫師發現,透過人體穴道和呼吸調節,不必吃藥,就可以達到保健效果,看看以下的畫面,觀眾趕快學起來。
中國的皇帝多短命。皇帝中能夠查出生卒年月的共有209個,活到80歲以上的只有5個,他們是梁武帝蕭衍85歲;武則天81歲;吳越王錢繆80歲;宋高宗趙構80歲;乾隆88歲。而不足50歲死去的有142人,佔67%,平均年齡只有39.2歲。
晚上臨睡前用熱水泡泡腳,既溫暖全身,還對睡眠有益。河北醫大一院中醫科主任白亞平認為,如果根據自己身體狀況,在泡腳水裡適當加點中藥,對預防疾病、治療疾病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一到冬天,很多人都會覺得手腳特別怕冷。其實,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一般情況下大多數是因為體質的原因,由於自然界的氣溫降低,陽氣不足,四肢本身就是人體陽氣最弱的地方,身體出現陽虛,氣血不足是手足冰冷的主要原因。
目前,國內外對病毒性肝炎的治療尚無特效藥物,大多採用對症、保肝等手段。近年來,人們從中草藥中找到了不少有保肝作用的藥物。
今天是農曆十二月初八,俗稱「 臘八 」,是佛陀成道日。臘八日吃臘八粥的習俗,在我國已有千年之久。台中慈濟醫院結合養生與創意,針對不同需求及體質的大眾燉煮出一鍋鍋令人垂涎的「養生臘八粥」。
今天是臘八,也是佛陀成道日,中國有臘八日吃臘八粥的習俗,台中慈濟醫院提供藥膳養生茶、圍爐菜單食譜、健康的藥膳養生大補湯等多項飲食譜範例菜單,讓民眾可以在家自己動手做,兼顧營養、健康及養生目的。
中國人冬天喜愛進補,但常吃壞肚子,奇美醫學中心今天表示,冬天是急性胃炎的好發季節,低溫容易刺激胃酸分泌,若再食用刺激性暖身食品,很多人大快朵頤後就得到急診室掛病號。
咳嗽常見於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等,患者需要到醫院診斷用藥,同時根據咳嗽的不同形式,也可以在家中做些中藥茶飲,自我調理。
黃色藥引薑湯、米湯、蜂蜜水  薑湯是用生薑(3~5片)水煎取汁,因其具有散風寒、暖腸胃、止嘔吐等功用,一般用於送服治療風寒感冒、胃寒嘔吐或脘腹冷痛等病症的中成藥,如藿香正氣丸、銀翹丸、銀翹解毒片、溫胃舒等。
人到老年,皮脂腺萎縮,陽氣日趨衰弱,尤其是頭部,由於和外界環境接觸最多,因而不少疾病都是「頭」發生的。所以老年人應該特別注意保養頭部。
中醫學除了運用藥物、針灸治療調整人體臟腑經絡平衡以外,尤其強調以養生來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健康目的。
祖國醫學認為: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的情志變化,亦稱「七情」。其中怒、喜、思、憂、恐為五志,五志與五臟有著密切的聯繫。此觀點被歷代醫家應用於養生學中,對於情志調攝、防病祛疾、益壽延年起著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粥養生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十四種醫書中,就有藥粥的記載,也就是說,遠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用粥來防病治病了。
西洋參、紅參、黃耆、冬蟲夏草等補藥,無疑是中國人最熟悉的藥物了。很多中、老年人認為它們既能補養身體,而且無毒無害,於是長期服用。殊不知,這些補藥有時候也會「幫倒忙」。常有這樣的患者:他們得了感冒後,一邊治療,一邊吃西洋參。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至前後,各大商店的補藥銷量又出現了季節性增長:送禮、自用,許多人都衝著現在是進補的好時機而來。
這個週末就是冬至。國人有冬令進補習慣,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西醫療整合科醫師林榮志今天表示,民眾要進補應依個人體質調整藥材,以免造成不良反應。如果能把握秋冬季節作好體質調理,就算是有氣喘或過敏疾病的民眾也能過個好年冬。
共有約 942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