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开云体育维基百科 - App Store

癌症防治

加拿大研究人員使用靜脈注射成功地將JX-594病毒注入人體內,用以治療癌症。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用病毒對抗癌症,研究結果發現JX-594可以抑制或減緩腫瘤細胞增長。
根據統計,2008年全球約有1270萬人診斷為癌症,而死於癌症的人口高達760萬。針對監控腫瘤生長速度及治療後的追蹤,在過去往往只能依靠影像儀器做依據。然而,最近德國慕尼黑技術大學發表一項新技術,就是在腫瘤旁邊植入微晶片,可間接用來監控腫瘤生長速度。未來可望用在監控難以開刀切除的腫瘤生長速度以及腫瘤治療後的追蹤。
(大紀元記者李成俊編譯報導)根據病患以及醫療專家證實,5名美國病患因為注射「癌思停」(Avastin)治療眼疾而導致失明。
(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北報導)2年多前被診斷罹患肺腺癌的副總統蕭萬長26日出席「希望在路上」首映記者會,同時分享抗癌的歷程。蕭萬長說,經過手術治療後,現在肺上少了一塊肉,他卻增加了勇氣、信心與樂觀,親朋好友、醫生、護士對他關懷及陪伴,讓他有勇氣與信心抗癌。
紅酒也能減肥嗎?這是美國最新的一項研究,渴望在未來三年內,研發一種紅酒藥丸,號稱可以預防肥胖、糖尿病和心臟疾病的多合一藥物,不過目前只有在動物的實驗上有功效,人體實驗
(據台視新聞報導)紅酒也能減肥嗎?這是美國最新的一項研究,渴望在未來三年內,研發一種紅酒藥丸,號稱可以預防肥胖、糖尿病和心臟疾病的多合一藥物,不過目前只有在動物的實驗上有功效,人體實驗還沒成功,國內醫師也說,再神奇的藥物也只能作為輔助作用,吃多了還可能傷身。
一個人一旦得了癌症,就不容易好,治療副作用大;目前標準的治療就是化療、放療與手術。因為死亡率高,民間就有人流傳說:「癌症不能化療」,化療會刺激癌細胞生長,死得更快。如果不能化療,那什麼才是癌症的標準治療方法呢?
台中榮總11日上午為腸胃癌病友進行營養餐作法示範,營養師李思蓉說,許多病友與家屬對罹癌後的治療及如何吃,都存在很多疑慮。為考量消化道癌友攝取量有限,榮總推出營養高熱量菜餚,讓病友從少量食物中攝取足夠營養。癌友巫先生說,吃女兒準備的清淡卻足夠熱量的食物,這段化療期像過去一樣,每天爬山不間斷。
台灣生技業者與美國製藥公司合作,將化療老藥喜樹鹼做成奈米製劑,日前獲得美國當局核定為胰臟癌罕病藥物,適用罕病藥物的法規保障,可加速在美國及台灣上市的腳步。
(據台視新聞報導)又找到新方法治療癌症了嗎?陽明大學跟榮總研究發現,原本大腸直腸癌中,有部分癌症幹細胞可以通過各種治療,因此擴散轉移,但如果打入發炎激素IL8,就可以抑制萎縮,讓癌症幹細胞穩定,提高病患治療的存率。
(大紀元記者何淑慧報導)香港每4個人就有1個人患有脂肪肝,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報告發現,脂肪肝患者出現大腸瘜肉的風險較高,惡化風險也較大。
國立清華大學今天表示,清大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李佳霖進行癌幹細胞研究有所突破,可改善治療成效,研究成果已於日前刊登於歐洲「THE EMBO JOURNAL」期刊。
近年來越來越多癌症末期或器官衰竭末期的病患和家屬,選擇安寧療護,希望臨終者能安穩步入死亡,親友也因為與臨終者完整共度僅存的時光,放下許多不捨、哀傷和愧疚,使整個過程總結為正面的生命經驗。美國癌症協會(ACS)也鼓勵癌末病患,要把握機會多和親友溝通,表達對他們的愛和關懷,修復圓融自己一生的人際網絡。
據韓國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利用韓國大白菜醃製的韓國泡菜,比日本辣泡菜具有更好的抗癌效果。
(大紀元記者林秀麗台北報導)神經內分泌腫瘤(NET)衛教中文資訊網正式上線了,癌症希望協會為幫助尚在各處流浪的NET病友,降低延誤治療時機,2010 年催生此資訊網並整合了全台NET 醫療照護網絡,讓需要就醫的民眾有跡可循。
傳統的中醫很講究預防疾病,也就是在《內經》中「上工治未病」的概念。即使治好了病情,也必須讓那個病情不再發生。那麼該怎麼正常生活呢?才能預防疾病,促進健康。
大約20年前,筆者見過一位在左臉頰上的腫瘤患者。根據患者的兒子敘述,那是一個黑色素瘤,長在臉頰上,全世界第五例,臨床上很少見。
很多人認為,應用現代科學的醫生可以治療癌症,是因為他們擁有良好且精密的診斷工具、手術方法及治療手段。
癌症到底有多可怕?常常聽到的笑話說,癌症病人之所以死,是開刀開死的、放療害死的、化療毒死的、害怕嚇死的。那麼,我們回到傳統這塊兒來看看,中醫怎麼對待癌症?
(大紀元記者德龍法國報導)在一些沒有科學依據的暢銷書中,經常講到有某種食物可以抗癌或可能會誘發癌症生長。在法國食品安全局的要求下,一個由多學科的專家組成的小組,在全球範圍內對預防癌症的飲食方面做了研究,特別是在最近四年的研究結果,得出結論為:至今還沒有發現哪一種食品可以單獨的抵禦癌症。
新光醫院發表,原用於減緩攝護腺癌骨轉移症狀的唑來膦酸成分藥物,在細胞實驗發現會讓癌細胞自噬,未來可望在癌症治療有新進展,但使用前需排除牙周病、牙周感染等問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當今頭號殺手」(the leadingkiller today)最新報告,心肺疾病、癌症及糖尿病等非傳染病成為全球最大死因。
(大紀元記者陳煥瑜編譯報導)癌症治療是現代醫學的難題之一,如何及早檢測確診也就成了醫學與科技界研究的首要目標。一項最新的科技研究,從病人平時呼出的氣體中,「嗅」出是否罹患癌症。
美國科學家表示,口交會增加罹患癌症風險,是由一種叫做人類乳突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所傳染。在美國,因HPV所導致的口腔癌,比起大多數其他國家多因為抽煙所致的情況更加普遍。從1974年至2007年間,口腔癌的比例增加了225%,且主要發生在白人男性身上。當口交伴侶人數增加,風險也隨之升高。
(大紀元記者林秀蓮台灣雲林報導)今年22歲的林小姐,因有嚴重頭痛與嘔吐的症狀求診,檢查後發現左腦有個約六公分大的腦部腫瘤。高階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可能是惡性之腦腫瘤。醫生與林小姐及家屬充分溝通,詳細解釋腦瘤手術的成功率,併發症與後續治療後,林小姐在去年10月接受腦瘤切除手術,術後恢復良好,學業表現亦十分傑出,考取專業證照。
美國今天公布研究指出,孩提時期暴露在車諾比爾(Chernobyl)輻射塵的人,甲狀腺風險並未隨著事故過後近25年減低。
(大紀元記者鄭麗駒香港報導)大腸癌是香港第二號癌症殺手,單在2008年已奪去超過1,600人的生命。香港首個以癌細胞基因分類釐定個人化大腸癌治療成效的分析,使用癌細胞基因KRAS測試配合標靶藥物,選擇最佳治療方案,成效不遜於國際數據。
子宮頸癌到現在還是婦女前5大死因之一,衛生署推動30歲以上的婦女作抹片檢查,到現在已經有16年,雖然成功的降低子宮頸癌的死亡率達60%,但是到現在還有不少婦女,以為沒有性行為就不用檢查,反而成為高危險群。
〈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灣台北報導〉衛生署16年來推動子宮頸抹片篩檢,死亡率下降62%,2010年針對拒做抹片檢查的婦女推出HPV自採檢查服務,有3萬7千人接受檢查。據統計,這段期間提供婦女抹片檢查有2,529萬人次,其中結果是癌前病變有25萬人,因為提早發現,可避免惡化成了子宮頸癌。
腫瘤、感染與免疫、心血管疾病等致命疾病,都與「細胞自噬」作用有關。中研院今天發表研究成果,找出細胞自噬體形成分子機轉,將有助日後治療細胞自噬失調相關疾病藥物開發。
共有約 1327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倫敦希斯羅機場週五(3月21日)宣布全日停運,原因是為機場供電的變電站發生大火,導致「嚴重電力中斷」。這起意外重創全球最繁忙的航空樞紐之一,多架班機被迫折返或改降其他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