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

大多數的加工食中都含有隱藏的健康危機,如高糖、高鹽和高脂肪,現代人健康意識擡頭,人們開始注意減少三高食物的攝入。但是仍有許多加工食品添加了過多的鹽或糖,公眾卻不知道。
近幾年奇亞籽因為高營養價值風迷全球,是蛋白質、錳、磷、抗氧化物、Omega-3脂肪酸及高纖很好的來源,也是素食者及對麩質過敏的人的理想選擇。無味的奇亞籽可以整粒食用或磨成粉,也可以加水變成膠狀食用,更可以加入任何食物,用途非常廣泛。
目前全球每三个人就有一人患高血壓,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員,應該了解降血壓並不難,做些簡單的飲食調整就可奏效。除了有益心血管的一些習慣如不吸煙、定期鍛煉、減肥、每週至少5天吃蔬果、少喝酒外,不妨遵循醫學營養學家莎拉‧布魯爾博士的抗高血壓飲食建議。
洋蔥可以調味,本身也是美味而營養的食材。常吃洋蔥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避免感冒,但也有一些食用禁忌。
驚蟄時節,春雷喚醒天地萬物,農民開始春耕,而此時也是細菌大量增殖的季節,有花粉過敏、呼吸道病症、皮膚問題和心理病症的人,此時容易受到溫度和濕度的刺激,宜採蒸製和煲湯等烹飪方式。一些時蔬和草藥則可有助於清濕熱、養肝護肝、排毒瘦身。
「拿破崙,西蒙‧玻利瓦爾,喬治三世,費薩爾一世,還有其他一些名人都死於砒霜中毒。」2015年,一份關於加州83個品牌紅酒含砷過量的訴狀這樣開頭。儘管由於缺乏相關法規,該訴訟不了了之,但大米、嬰兒米粉、果汁等日常食品中的砷一直是廣受關注的話題。砷對健康到底有哪些危害?我們又該如何避免?
以砂糖為代表的精製糖可稱得上是健康殺手:除了讓人發胖,還會導致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症等多種疾病。遺憾的是,人們往往不知不覺中吃了太多的糖。所幸在天然糖中,我們還擁有甜菊糖、雪蓮果糖漿這樣的健康之選;另有一些天然糖如木糖醇需要慎食;還有一些天然糖,營養學家建議完全不要食用。
預防骨質疏鬆症的一種方法是實施相應的飲食計劃。結實的骨骼是可以吃出來的。如果您的醫生已經做了這方面的提示,或者您僅只是希望著手好好預防,本文將為您介紹通過一日三餐自然強壯骨骼的方法。
節日大餐和酒一定會讓血糖飆升嗎?這可不一定。據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只要稍加準備和注意,仍然可以享受年節美食。專家也提醒,服用或注射胰島素的1型糖尿病患者,節日飲酒還需防止低血糖。
您可曾想過,我們的飲食可以影響到創造力?吃反式脂肪和人工添加劑含量高的加工食品,攝入過量的鹽和糖,都會消耗我們的能量。這些食物可能讓人昏沉、空虛、沒精打采,更不用說嗜睡、難受、易得病。
新年不想出去人擠人,在家可以做什麼?全家一起動手作點心餅乾,體驗手作樂趣,除了可以自享外,出外串門子時,也能帶給親朋好友死黨最獨一無二的新年禮。中央社教你手作杏仁餅乾、舒芙蕾、蜜糖吐司,讓一整年擁有滿滿的「幸福」、「舒服」又「甜蜜」。
目前崇尚素食者越來越多,營養師常常被諮詢:「吃素到底好不好?會不會營養不良?」等問題。讓我們一起看看吃素的常見迷思,以及可採取的應對策略。
如果你居住在美國,對公益組織「環境工作組」(EWG)每年發布的「農藥殘留最多的12種蔬果名單」可能相當熟悉。新年伊始,正是轉向健康飲食、將有機食品列為「優先」的契機——不限於名單上的蔬果。
關心健康的讀者會發現,一些流行的保健法常常是來去匆匆。其中究竟哪些有益、哪些無益,甚至有害呢?本文聚焦2016年保健風潮中之三種,匯集了一些權威醫學專家和營養學家的觀點。是否要將它們帶入2017年?由您來決定。
關心健康的讀者會發現,一些流行的保健法常常是來去匆匆。其中究竟哪些有益、哪些無益,甚至有害呢?本文聚焦2016年保健風潮中之四種,匯集了一些權威醫學專家和營養學家的觀點。是否要將它們帶入2017年?由您來決定。
是否想過,「除草劑」可能隱藏在你的早餐中?迄今被大量使用的除草劑——草甘膦,已混入自來水、雨水、河流,在尿液、母乳中也有發現。一份新報告公布了對29種常見食品進行檢測的驚人結果:草甘膦在非轉基因作物中含量也很高,而收穫前噴施草甘膦的慣常做法就是證據;有機食品的草甘膦含量也不是最低的。
番石榴被譽為超級水果,因為它的眾多健康效益,正在快速成為人們最喜歡的食品。
生活中有些人喜歡吃烹製得很幼嫩的雞肉,即便沒有熟透、骨肉間帶血絲也不以為意,殊不知夾生的雞肉中常帶有空腸彎曲菌,可引發格林—巴利綜合征(簡稱GBS),此病會引起免疫系統攻擊神經系統,致急性神經肌肉麻痺。由於一些彎曲菌耐抗生素,也給醫學界提出了挑戰。專家建議,除了避免夾生,處理生雞時也需留意,如沖洗雞肉就很容易傳播病菌。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控制血糖並非易事。除了低熱量飲食外,目前的研究顯示,還有許多食物對降血糖、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預防各類併發症有幫助。兩位營養專家喬‧里奇和弗朗齊斯卡‧斯普里茲勒近期在「權威營養」網站(authoritynutrition.com)上撰文,介紹了糖尿病患者首選的21種食物和補充劑。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控制血糖並非易事。除了低熱量飲食外,目前的研究顯示,還有許多食物對降血糖、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預防各類併發症有幫助。兩位營養專家喬‧里奇(Joe Leech)和弗朗齊斯卡‧斯普里茲勒(Franziska Spritzler)近期在「權威營養」網站(authoritynutrition.com)上撰文,介紹了糖尿病患者首選的21種食物和補充劑。
壓力狀態下,或寒冬天氣裡,人體免疫功能易下降,給病原微生物以可乘之機。發生細菌感染時,濫用抗生素殊不可取,吃對食物則可幫助殺滅細菌,加速康復。加拿大健康導師德里克‧亨利(Derek Henry)建議,當出現細菌感染症狀,如寒戰、高燒、皮疹、關節痛等,或一夜之間病倒,不妨服用「天然食材抗生劑」,以儘快擊垮病菌。
公共政策智庫格拉坦學院11月22日建議徵收糖稅,對非酒精類含糖飲料每100克徵收40澳分消費稅,不但可以降低消費15%的含糖飲料,還可以增加國家稅收5億澳元。
。雖然神經元在生命早期會激增、隨著年齡增長,其成長顯著放緩,但新的神經元還在繼續生成。事實上,成年大腦每天會產生數百個新的神經細胞,且是在與記憶、情緒、學習和情感密切相關的大腦區域(海馬體)中產生。如此看來,我們即使是在變老,仍然有機會改善記憶力,真是個好消息!
壓力對健康的傷害,要比你從營養膳食中獲得的益處大得多——《自然》(Nature)雜誌新近發表的一項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就是說,生活方式中的長期壓力,或許比你週末吃的一大塊蛋糕更具破壞力。
新近研究發現,喝全脂牛奶的幼兒比喝低脂或脫脂奶體重更理想,體內維生素D水平明顯更高。研究者建議有關機構修改健康指南,以確保兒童從牛奶中攝取到足夠的營養。
我們總是被問一個問題:在平衡孩子、工作和忙碌生活需求的同時,如何為全家人準備味美又營養的飯菜?其實為家人做飯不一定要有壓力、費時或很複雜。以簡單為原則,提前做準備,烹飪健康飲食的過程也可以輕鬆享受!以下就是準備家庭營養西餐最關鍵的小妙招。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便秘和腎病之間有某種關聯。研究者檢視了超過350萬美國退伍軍人的健康記錄,看他們是否曾自述便秘或在近七年用過瀉藥。他們發現,排便不暢者更容易罹患慢性腎病和腎衰竭,且便秘越嚴重,患病機率越大。
很多人都知道,吃魚可幫助大腦發育。而研究顯示,有一些百姓餐桌常見的東西稱得上提升情緒的超級食物,那就是富含益生菌的天然發酵食品。
無論你是早上6點還是下午1點吃早餐,一天裡第一餐的重要都可能超過你所想:你吃甚麼東西可能對你的健康——具體來說是心理健康有相當關鍵的影響。在營養學家看來,一頓均衡合宜的早餐可以驅散消沉、提振精神,對改善抑鬱特別有效。
絕大多數需要改善腎上腺機的病都沒有必要補充激素。飲食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或許再加些營養補充劑,通常就可達到目的。
共有約 8337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美國國會眾議院一個跨黨派委員會表示,中國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他們還敦促英偉達公司交出可能用於開發DeepSeek聊天機器人模型的相關芯片銷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