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充電站

當我們很在意別人感受、但卻不習慣尊重自己感受時,面對別人的感受,我們內心很可能是有情緒的。我們會太習慣替別人的情緒與感受負責,太希望別人「情緒可以好一點」。
當我們很在意別人感受、但卻不習慣尊重自己感受時,面對別人的感受,我們內心很可能是有情緒的:
兩歲的貝雅絕望地抽噎著。她的杯子從手中滑落,而媽媽剛剛為此吼了她。她明明不是故意的!
「老師,如果我的困擾最主要是因為『自我價值感低落』,那麼,我要怎麼『提升我的自我價值感』呢?是否我應該要去完成很多成就?挑戰很多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老師,你說自我價值感低落的人,很容易陷入情緒勒索……可是,我覺得自己還算有自信,我對我工作的能力蠻有信心的,這樣不算是有自信嗎?這和自我價值感有什麼不一樣?」
找出你生氣的真正原因。孩子的行為是開關,但原因是什麼?你覺得無能為力?孩子上學遲到,你上班也遲到時,你害怕老師、孩子或老闆的眼光?你已經受夠自己做了所有家事,老公卻悠悠哉哉地下班回家?你的媽媽又打電話來抱怨她很孤獨或她的靜脈曲張?你累壞了,你多希望可以看電視上的比賽轉播?
與自己的情緒保持接觸,而不是將它們投射到孩子身上,將能讓父母專注於自己,對自己更有自覺。很矛盾地,想把錯誤歸咎在孩子身上,會讓我們更快筋疲力盡!
以同理心聆聽,在於把握孩子剛剛所說的話中重要的層面,也就是情緒、感受或慾望,並將它們反映出來。比起聽到字面上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聽出言外之意。
對孩子的感受與想法真的感興趣,會幫助孩子做自己。要陪伴孩子建立自我意識,首先要真正地聆聽他,不要評斷,不要給建議,不要試著引導他,就只是讓他說出他的經歷,幫助他辨認、接受和瞭解自己內心發生的事。
法蘭斯瓦茲.多托讓我們知道,過多的失望可能會讓孩子心靈受創,但失望也是必要的,且能幫助成長。我們知道孩子有慾望也有需求,也知道不能把兩者相提並論。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一直遇到失望這個問題。在試著盡可能不讓孩子失望的「縱容派」和常讓孩子失望的「權威派」之間,孩子需要的是什麼?
你曾經說過,我們的世界人際關係貧乏。我們生活的環境裡見到的人越來越少,即使當我們真的見到人並且進行對話,仍然沒有真正聆聽彼此所說的話,也沒有全心全意陪伴。這樣的情感斷裂,讓我們變得更容易受傷。
看著他們下棋,我的心思飄到其他地方。我想起自己的爸爸。他會帶我去加拿大福林夫隆鎮北邊釣魚。他凌晨五點會將我從溫暖的被窩中喚醒,準備出門去釣鼓眼魚。他穿上紅格紋法蘭絨狩獵襯衫,衣服上有他的獨特氣味--混合了雪茄、汗水、Old Spice 牌的古龍水。那氣味讓我感到溫暖又安心,帶給我強烈的安全感與親情。
我曾經在一家住宿式的治療中心擔任顧問,那裡大約有一百名男孩,年齡大致分布在七歲到十七歲之間。這些孩子全都是「州政府之子」--因為遭受虐待或忽視,而接受家外安置之後受州政府監護。這些孩子無法適應寄養體系,因而被安置在這間住宿式中心。離鄉背井的男孩,如何安撫他們恐懼、焦慮的心情?
如果有陌生人寄給你一張聖誕卡,你會怎麼做?真的就有一位心理學家隨機將聖誕卡寄給不認識的人,借此研究收件人的心理。結果,大多數收到卡片的人都回寄了聖誕卡給他。
果你是個悲觀的人,那麼你現在很可能正陷於愁雲慘霧中,千萬別絕望!逆境後能否成長,關鍵不在於樂觀的心態本身,而在於樂觀的人很容易便能找出事件的意義。如果你能找出一套方法來詮釋逆境對你個人的意義,並從中汲取積極的體驗,你就能從中獲益。
(接上文:12消防員死於森林大火 隊長憑逆思維獲救(4)) 本書是關於重新思考的價值。它是關於採用救了道奇一命的那種心智彈性,也是關於如何從失敗中獲得成功的啟發:在別人身上激發出同樣的機敏。 你或許沒有攜帶斧頭或鏟子,但是你有一些常用的認知工具。它們可能是你知道的事,你做的假設,或是你持有的看法。有些不只是你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你自我感知的一部分...
稍早在曼恩峽谷時,消防員錯過另一個重新思考的機會,而這個機會就近在眼前。在道奇開始把火柴扔進草叢之前,他命令組員卸下身上的笨重裝備。他們在過去八分鐘內拚命跑上坡,而身上仍舊揹著斧頭、鋸子、鏟子,以及二十磅重的背包。
你或許在某個時候聽說過,假如你把一隻青蛙丟進一鍋滾燙的熱水裡,牠會立刻跳出來。不過要是你把牠扔進溫水裡,逐漸提高水溫,青蛙會死掉。牠缺少能力去重新思考這個情況,沒有領悟到眼前的危險,直到為時已晚。
經過了一段顛簸的飛行之後,十五個人從蒙大拿州的上空一躍而下。他們不是跳傘運動員,而是空降消防員:一群精銳的荒野滅火人員,跳傘降落去撲滅前一天由閃電引起的森林大火。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內,他們將會為了保命而拔腿狂奔。
「你人真的好好~」同事、同學、朋友、家人的要求,總是讓你難以拒絕……你是這樣的人嗎?如果你是,那麼,你多半是大家口中的「好人」。然而你的「好」,反而成為造成「情緒勒索互動」的重要養分之一。
有些情緒勒索者,他們重視自己的需求與感受大於別人的,是因為他們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被虧待」。可能從小到大,他們時常感覺到委屈、不滿足,所以一旦有機會,他們就希望別人能夠「非常」重視他的需求。為了要讓別人重視他們的需求,他們不惜使用情緒勒索的手段,讓自己在這段互動關係中,能夠占上風。
為什麼有人會成為情緒勒索者?尤其,他很可能是我們的重要家人、親密伴侶、知心朋友、主管同事……究竟是什麼,讓他們變成了對我們不停索求的情緒勒索者呢?他們的心裡,究竟在想些什麼?而他們,又有什麼特徵?
所謂照顧不勉強,並不是偷懶,也不是放棄被照顧者。相反的,是不放棄希望。不要讓自己的精神、體力過勞,自己身心穩定,被照顧者也能穩定,照顧品質會更好。
價值的衡量不能只定睛在金錢數字上,也不能靠列舉自己在社會階級的層別上,保持明亮開朗的好心情,是一個人可以靠自己就強大的隱形富裕。站在貴賤兩頭的中間,我能平衡自己的內在,服膺世界本來就有兩極命運的事實。因為,我就是我,我相信千古流傳的真理,也努力但不費力的活出我反芻後的生活道理。
為什麼有人會成為情緒勒索者?尤其,他很可能是我們的重要家人、親密伴侶、知心朋友、主管同事……究竟是什麼,讓他們變成了對我們不停索求的情緒勒索者呢?他們的心裡,究竟在想些什麼?而他們,又有什麼特徵?
為什麼有人會成為情緒勒索者?尤其,他很可能是我們的重要家人、親密伴侶、知心朋友、主管同事……究竟是什麼,讓他們變成了對我們不停索求的情緒勒索者呢?他們的心裡,究竟在想些什麼?而他們,又有什麼特徵?
你的人生,都在滿足別人嗎?試著問問自己這個問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再問問自己:「發生了什麼事,讓我願意拿我的人生去滿足別人?」 當你開始問自己這個問題時,或許,你會慢慢發現,發生在你與別人之間的互動樣貌,似乎愈來愈清晰;你愈來愈看得清楚,你們之間的互動,好像對方總是當負責「要求」你的人,而你是負責「滿足」他的人。如果不滿足他,似乎就會有不好的事情發...
俗話說:「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在茫茫人海中,一對男女能相識並結為連理,真的是要靠緣分。而能不能長相廝守,維繫一生一世的愛,那就得看雙方的努力。對此,有專家分享了3個能達成這個目標的訣竅,可供夫妻和即將成為夫妻的情侶參考。
相處了大半輩子的夫妻就會明白,哪對夫妻不吵架。大家都說「相愛容易,相處難」,就是因為夫妻長時間在一起很難不碰撞,不一樣的個性,不一樣的思考,不一樣的情緒,不一樣的個體,怎麼可能總是在對的時機點,對的心情下,永遠講出對的話。因此意見不合,情緒不對,話不投機的情況就會發生,甚至變成日常。
共有約 913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在聯邦法官正式駁回對紐約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的貪腐指控後,亞當斯於週四(4月3日)早上宣布,將不參加即將舉行的民主黨市長初選,轉而以無黨籍身分參加今年11月的市長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