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七星彩开奖时间- 线上博彩全攻略

書法篆刻

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以黑白二質,用靈動的線條傳達幽深之理,體現玄妙之意,融人生體悟於筆墨渾化中。兼具音樂、舞蹈之美。所謂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墨氣四射,臻達無窮。
宋一代宗師蘇軾,他的詩詞、散文、書法,世稱「三絕」。而他性情淡泊,性格灑脫,虛懷大度,屢處逆境卻不改忠君愛民,甘為蒼生造福的高古風範,更引歷代文人士大夫競相折腰。
比漢印,再看近代篆刻,真是差別很大,無論多大的盛名,都是無法和漢印相比的。那是一種雍雅高貴之美,一種精整大氣之美;平和之下展現博大、理性之中彰顯機趣。
士陵印風秀美,反對殘損,力求光鮮純潔的效果,尤服膺趙之謙仿漢印那種光潔妍美、古氣穆然的風格。擬漢印勁挺平整而絕無板澀,擬古璽則妙趣橫生。線條暢達爽利,酣暢挺拔,簡練平實中體現圓腴豐厚,以恬靜的基調融入靈動的變化。文字飽滿堅實,平正雍穆,饒有金石趣味。獨張一幟,後世稱之為「黟山派」。
篆刻」二字,最早見於揚雄的文章:「童子雕蟲篆刻是也」。泛指一切雕琢技法,後來專指所謂的治印之學。
陽冰嘗嘆曰:「天之未喪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李陽冰以篆書為己任,始學李斯《嶧山碑》,承玉筋筆法。線條上變平整為婉曲流動,顯得婀娜多姿。暮年所篆,筆法愈見淳勁。
書,是上古文字的合稱,包括甲骨文、鐘鼎文、大篆和小篆等。其中甲骨文質樸高妙;鐘鼎文也叫金文,字體雄偉、凝鍊厚重;大篆,為西周後期太史籀所創,也稱籀文,《石鼓文》就是其中的一種,也是今天所見到最早的石刻文字,用筆雄強渾厚、樸茂自然。小篆又稱秦篆,由秦相李斯所制。有時又把小篆以前的文字統稱為大篆。
相傳王羲之(西元321—379年)在擔任太守時,曾斷過一件案子。一天,有個叫阿興的獵人,到衙門告狀:若干年前,阿興的父親,在深山打獵,被一隻斑額老虎追趕,跌下山崖,一命嗚呼....
(shown)張俊傑說,繪畫不是技術而是心術,做一個善良、正直、率真的人是繪畫的基礎,藝術的境界走到高處,表達的是對自然與萬物的愛。提升自己的心靈,與自然結合,不斷提高層次,是沒有止境的。
蔡邕(公元132年~192年),字伯喈,東漢辭賦家、書法家。少時博學,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
中國有十大著名的「三絕碑」,或以撰文、題跋、書法而聞名,或因文章、書法、刻工均上乘,或以碑文、書法、所頌之人為世人所景仰,可以看出,每一塊「三絕碑」都離不開文章、書法、篆刻的精絕。上期,我們介紹了前六塊三絕碑,本周繼續介紹其它四塊。
中國有十大著名的「三絕碑」,或以撰文、題跋、書法而聞名,或因文章、書法、刻工均屬上乘,或以碑文、書法、所頌之人為世人所景仰而入「三絕碑」之列。可以看出,每一塊碑都離不開文章、書法的精絕為其基礎才能稱得上是「三絕碑」
柳炎辰先生為知名篆刻家,兼擅書法,他多年來孜孜於筆墨之間,篆刻作品多次獲得大獎,其作品現正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至8月26日。
康熙皇帝(公元1654~1722年)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不僅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無與倫比,為一代明君,他還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書法作為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藝術載體,有著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傳承作用。在紙帛、崖壁、碑刻上,甚至在鑄造的中國古錢幣裏,都能一睹中國書法藝術的風采。
「蜀素」,顧名思義就是蜀地製造的絹素。此卷特製的絹,是專為書寫織造的,故可見斜織的烏絲闌界格。這很類似現在的信紙或公文用紙,書寫位置的格線先印好,以助書寫得整齊。
擁有“現代化學者”美譽的政論家鄭貽春,因堅持獨立寫作,批判中共專制,被判七年徒刑,且被剝奪政治權利三年。
時光如梭,早在六十年代初,筆者拜了三位老師,都是上海的社會名流。一位是中國武術大師(八卦掌嫡系宮保田之門人),原總書記江澤民任上海市市長時,親爲簽署任命的上海文史館館員王壯飛老師。另兩位是篆刻老師,即上海文史館的謝耕石老師,和上海畫院的篆刻大家陳巨來老師(1901—1982)。
「拓本的世界──三館所藏善本碑帖展」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三井紀念美術館,以及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三館已完成兩個半月的聯展,囊括日本國內拓本收藏精品的絕大多數,可謂日本頂級拓本展,展出三位收藏家近二百件珍藏品,展現中國五千年文明中漢字的風采,其中包括連中國都沒有現存的唐、宋時代珍貴拓本。
從未想過會與「書法」產生甚麼關聯,更不可能想到自己會與「它」結下這麼奇特的緣分...
早在20世紀80年代,筆者到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蘇淵雷(已故)教授府上作客。看見客廳上掛著一幅沈尹默先生寫的橫披,內容是『缽水齋』三字,落款為『尹默書』,上面沒有年月,然而筆者馬上告訴蘇教授:『這字是沈尹老在解放前,國民黨的重慶時代所寫』,蘇教授掐指後予以肯定了。為什麼筆者能根據沈氏用筆,並確定是該時期的作品?第一,筆者是搞過沈氏從藝分期、分類的分析,知...
中國書法是中國古老的神傳文化,與棋琴畫並列為四「藝」,是借助中國文字美的結構造型來表達感情的傳統藝術。其內涵博大精深,包容了畫的意境、詩的情感、音樂的旋律、舞蹈的韻味、武術的神采、做人的哲學……所謂無色而有繪畫的絢爛,無聲而有音樂的神韻...
在唐代顏體的出現是最為顯眼,請注意這裡有個限制,主要是指顏真卿(709--785)的書寫技法。(1)從《祭侄稿》字距中發現:牽絲均處於同一角度的斜度,使人感覺刻板而毫無變化,從而證實顏氏只能應用肘部動力,不會運用腕部動作來安排牽絲變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的筆桿保持垂直地書寫著,而《告身》的真實性爭議頗多,就不便作為例證了。(2)再以《祭侄稿》的不運腕作對比...
過去我們學習傳統書法,往往不問傳統書法的基本定義就開始盲從了!而且要耗費大量時間,有時效果並不理想,結果還是不容易弄清楚怎麼會事。現在可以簡而言之地講:傳統書法主要是指,在世代相傳中具有代表資格的,是以真跡中最高等級、最優秀書寫技法為先導,含有統一的內涵,並已形成主體特徵方面的具體形象。又必須清楚什麼是書法?『書』就是寫,『法』是強調著要用方法去寫。學習書法...
〈寒食帖〉全稱〈黃州寒食詩帖〉,書於宋神宗元豐二年(西元1069年),係兩首五言十二名詩,共17行,129字。品其詩,蒼勁沈鬱,飽含著生活淒苦,心境悲涼的感傷,富有強烈的感染力;論其書,筆酣墨飽,神充氣足,恣肆跌宕,飛揚飄灑,巧妙地將詩情、畫意、書境三者融為一體。〈寒食帖〉的真跡今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為顏真卿書於唐肅宗乾元元年(西元758年),共23行,234字。鈐有「趙氏子昴氏」、「大雅」、 「鮮於」、 「樞」、 「鮮于樞伯幾父」、 「鮮于」等印。曾經宋宣和內府、元張晏、鮮於樞、明吳廷、清徐乾學、王鴻緒、清內府等收藏,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天下第一行書」即〈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東晉永和九年(西元353年),黃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修褉時(即到水邊嬉遊,以消除不祥,稱作「修褉」),眾人飲酒賦詩,彙詩成集,王羲之即興揮毫作序,這便是有名的〈蘭亭序〉。
蘇東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和詩詞大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書法名家,而自成一家,自創新意...
(大紀元記者鄒莉台灣新竹報導)竹市文化局三樓人物橱窗展,自即日起至三月底,展出「碑帖兼善的書法家-張國珍」資料,12日邀請張國珍的子孫親友共聚一堂開幕慶賀,副市長游建華代表市長許明財褒揚張國珍大師為竹塹藝文的前輩,並致贈家屬一本,由文化局整理成冊的張國珍先生畢生得獎獎狀冊,以紀念這位獲獎無數的竹市書法大師。
鄭道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魏碑書法大師。他出身於北魏名門望族,為東漢時期的經學大師鄭興之後。鄭道昭少而好學,綜覽群言,不僅書法造詣深厚,還頗有文才。他初為中書學生,後為秘書郎、侍郎秘書丞、光州刺史等,諡曰「文恭」。
共有約 555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週四(4月3日),美國副總統萬斯(JD Vance)表示,川普(特朗普)政府將在4月5日截止日期前,就TikTok達成非中方所有權協議,即宣布TikTok的美國買家。萬斯還保證美國處於「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