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靠谱 的博彩平台

香港23條立法

英國首相布萊爾目前正在北京訪問。布萊爾21日針對香港喧騰一時的23條爭議發表談話,認為香港當局決定延後表決國安條例草案是明智之舉,他同時也表明支持香港邁向更民主的未來。布萊爾21日在北京先後會見中國國務總理溫家寶、國家主席胡錦濤以及軍委主席江澤民,就經濟、北韓和伊拉克重建等議題交換意見。22日布萊爾預定前往北京清華大學接受學生提問,然後轉往上海,再由上海前往...
據回顧与展望雜誌(亞洲版)報導﹕董建華政府及其北京的后台老板看起來理解不了為什么香港人民仍然對提議中的國安法憤慨不已,既然如今的國安法提案中已刪除了大部分爭議性的條款,而且對公民自由的限制并不明顯甚于西方民主國家類似的法律。
召開自由時報記者會,承認執政六年有缺失,答應改進領導作風,但是死也不肯道歉,四次話說到嘴邊又縮回去了。這表明他始終不是一個必須向選民負責的領導人,而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大家長。所以市民對他能否真正改進作風,以及有沒有能力領導香港仍缺乏信心。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在得到北京的支持之後,目前面臨重建他的領導班子以及在公眾中重新樹立起威信的任務。董建華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 *缺乏政治技巧董特首應有副手*
讓人激動難已的消息傳來: 約兩萬多名香港民眾於13日下午參加在中區舉行的民主大會。這是自「7.1」大遊行後港人再一次大型集會。大會於晚上7點半左右結束。大會的主要訴求是還政於民、普選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當然還談不上改造全中國,也不必將矛頭指向中共政權。董建華、李嘉誠、霍英東們可以膨脹23條,民主力量也完全可以膨脹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呀!看誰膨脹得有效、成功罷了...
據報導,行政長官董建華今天啟程前往北京,將分別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會晤,除了商討香港「七一」大遊行後的局勢外,也會提交一份新任財政司司長及保安局局長人選名單。香港新報今天報導,董建華向北京推薦的財政司司長人選正是他相識三十多年的機場管理局主席馮國經,而保安局局長則是警務處處長曾蔭培。
香港新聞學者今天指出,這次香港媒體在報導反對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事宜上,部分媒體已經超越底線,值得警惕。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韜文在一個電台節目上表示,近日香港爆發的連串與國家安全(立法條文)條例草案有關的事件,都表現了人民力量,而媒體在事件中的動員作用,也引起市民的注意。
面對已屆沸點的民怨,香港特首董建華日前首度回應「七一遊行」,他雖然承認在任六年期間曾經犯錯,但在媒體追問下,他一而再、再而三,四度拒絕向市民道歉,由始至終不願對過去六年的施政無能和失誤向香港人說一聲「對不起」。有學者指出,西方政治人物每當民憤高漲時,都會公開道歉以平息怨氣。他們批評董建華的「認錯」並非出於真心誠意。
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旅居美國的學者、專家本星期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舉行研討會,就香港7月1日發生的50萬人遊行抗議23條立法事件的起因、影響和前景展開討論。不少與會專家認為,如果北京不能妥善處理好這一危機,“一國兩制”政策將失信於民,這是對胡、溫體制的嚴峻考驗。 *北京兩司令部較量決定香港前途*
大紀元香港記者報道/對於香港特首董建華表示日後會加強與各界溝通,民主黨主席楊森希望董建華能夠真正做到廣開言路,多聽民意。有學者亦指出,董建華過去已承諾過與民主派加強溝通,以及回應市民訴求,但做得並不足夠,能否真正做到,仍要聽其言,觀其行。
香港特首董建華在兩名高官辭職後,今天下午首次公開表示,心目中已有繼任人人選,會盡快公布;他又表明不擬辭職,而且沒有正面回應向市民道歉。他又說,有必要將《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立法再向全社會作諮詢,而立法進程會以諮詢情況為考慮。
「性格決定命運」,這是希臘哲學家的名言,用來形容香港特首董建華是適合不過。很遺憾的是,他的性格不單決定他個人的命運,也很可能決定600萬港人的命運。這是否一場歷史悲劇?
港府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及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十六日宣布辭職,紐約時報今天表示,香港突然間發出了民主的聲音,而中國至少還在傾聽。下一步可能就是書面的文件傳到北京,這勢必仰賴面臨最大政治考驗的北京政權的智慧和成熟,解決這個情勢。 自七月份以來,香港陸續發生七一大遊行、九日的立法會前集會及十三日萬人集會,港府不得已將引起爭議的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工作延期二讀。
一個航運巨頭與一個把選民看成是下層民衆的地産大亨之間的爭鬥,看上去也許並不十分重要。但對於香港民衆來說,他們之間的爭鬥已成爲英國人離開後香港所發生的最重大的事件。
對於香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和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宣布請辭且獲行政長官董建華接受,本地商界及學者認為,兩名高官辭職使特區政府出現不明朗因素,但對於財資市場來說是好消息。在商界方面,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陳永棋表示,商界對梁錦松一直有意見,例如在經濟政策方面,現在梁錦松辭職是好事,表明香港政府願意做對管治有益的事,相信香港的政局會逐漸好轉。
星期三,香港特區政府兩名高級官員先後宣布辭職。國際間普遍認為,香港高級官員突然辭職,與香港50萬人上街抗議“第二十三條”立法導致董建華政府的信譽危機有關。 *葉劉淑儀辭職與“23條”有關*
16日,香港在一夜之間沒有了兩個問責高官,市民卻感到欣喜若狂,因為他們的不滿聲音終於見效,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更稱消息讓他肅然起敬。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和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在這一天請辭,有學者和政黨認為,董建華政府已出現管治危機,董應該趁機改組領導班子。
對於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和財政司司長梁錦松雙雙請辭,立法會議員李柱銘大律師認為香港政府應該在這件事上吸取教訓,不應該再倉卒就《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應該從頭到尾再度審議二十三條所有條文,並以「最低限度的立法」和以完全保障香港人的人權和自由這兩大原則下立法。同時,他覺得推動二十三條立法是中央和香港政府的責任,要葉太獨力承擔全部責任很不公平。
港「民間人權陣線」相信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和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的辭職有部分原因與七月一日有五十萬人上街表達對政府就二十三條立法及其他施政的不滿有關。「民陣」認為雖然葉太請辭,但「七一遊行」的主題「反對廿三、還政於民」仍然沒有取得任何的勝利,因為二十三條立法仍然存在。
在香港回歸中國六年之後,香港民眾最近要求民主的示威集會,不但令北京政府措手不及,在台灣也引起政治反應。 北京政府一度明確表示,中國大陸回收香港後在香港實行的“一國兩制”、保持當地原有的政治經濟法律制度不變,可以成為台灣以後回歸中國大陸的樣板。但是,香港近來的政治形勢發展,給北京造成了一種難堪的局面。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高層今天出現大震動,行政長官董建華先後批准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和財政司司長梁錦松請辭,這是香港政府體制歷來從未有過的事情。
香港政壇大地震﹐政局在16日出現戲劇性發展。特區政府16日晚上先後發表聲明,宣佈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辭職﹐財政司長梁錦松辭職。董建華則在本周六(19日)將赴往北京述職。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高層十六日出現大震動,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和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同一天內先後宣布請辭且獲行政長官董建華接受。
香港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今天宣佈辭職,這位因為推出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而觸發五十萬人「七.一」大遊行的香港保安局長雖聲明是基於私人理由辭職,但這實際上顯示了港府難以消化反二十三條壓力,所以特首董建華在拖延葉劉淑儀請辭三個星期後,仍只有無奈接受她的辭呈。
(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特稿)香港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終因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引發五十萬人上街而下台,成為特別行政區政府首位因政治責任而下台的問責官員。在港英政府時代,香港並沒有所謂的問責官員,當時香港除了英國委任的總督為政治任命外,其餘十九萬公務員(現在只剩下十八萬左右)包括各主要官員,都是公務員,類似西方政黨政治體制的事務官,不需要負政治責任。
香港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因為強硬執行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工作,最終因此下台,結束其二十八年的公務員生涯。葉劉淑儀於一九七五年加入前港英政府出任政務主任,之後先後任職於公務員事務科、民政署、新界民政署、政務總署、保安科、貿易署、布政司辦公室及工商科,公務員資歷深厚。
香港保安局長葉劉淑儀辭職事今天公開後,特首董建華拖延批准辭呈的做法受到批評。據香港明報報導,獨立議員黃宏發認為,董建華在葉劉淑儀請辭後三個星期才接受她的辭呈「是拖延得太遲」。民主黨黨團召集人李華明則說,「不論由何人接任保安局長推銷國安條例,政府一定要聽取民意」。李華明對葉劉淑儀辭職表示歡迎,他同時認為如果董建華早一點接受葉劉淑儀的請辭, 就不會激起五十萬人上...
香港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問題引發五十萬市民上街抗議,在強大的民意壓力下,今天香港問責官員中民調排名吊車尾的保安局長葉劉淑儀辭職。一般認為,這是香港特首董建華棄車馬保將帥的做法,董建華希望藉此盡力維持特區政府的穩定,但能否如願還有待觀察。港大民意網站曾於五十萬人大遊行之後的七月二日至四日,以電話隨機抽樣訪問一千零四十六名十八歲以上的香港市民,結果發現,市民對十四...
香港自七一大遊行後,響起一片"董建華下台"的聲音,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去留,引來多方猜測。早前北京有消息指,董建華已向中央政府請辭,但已被行政長官辦公室否認。不知道曾指禮賓府(前港督府)風水不好而拒絕入住的董建華,有否就其去留求神問卜,但坊間已有10名堪輿學家,為他的前程推算。
共有約 1422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美中關稅戰對中國外貿製造業企業造成巨大衝擊。廣東東莞一家有18年歷史的老牌出口製造企業近日發出通知,表示由於美國加徵關稅等外部經濟環境變化,生產訂單暫停,工廠自4月11日起放假一個月。多方報導顯示,美中貿易目前已處於事實停擺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