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中 博彩平台 - App Store

中國經濟

四月三日,備受關注的二十國集團峰會(G20)閉幕。中國央行提出的設立「超主權國際貨幣」取代美元的議題雖有媒體大造「貨幣戰爭」輿論,最終仍未獲共識。然而與此同時,中國卻表示繼續購買美國國債。一邊囤積一邊要「終結」美元?令國際社會感到詭祕。經濟專家認為,中國政府此一自相矛盾之舉,是在扔「煙幕彈」,實際上是自身的政治及經濟危機所迫。
我們在前面的評論中分析了中國三十年高速增長背後的主要因素及其他們之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大小的變化。從高速增長背後的結構扭曲和環境污染的嚴重程度看,中國經濟確有減速調整的必要。中國政府自二零零三年以來也逐漸認識到了減速調整的不可避免性。這正是胡錦濤提出“平衡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原因。但是,巨大的失業威脅和既得利益集團的抵制使得中央政府提出的經濟調整戰略無法...
4月18日,溫家寶在海南博鼇亞洲論壇上說,他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已“初見成效,中國經濟形勢比預料的好”。這種自作聰明的中國官方話語,顯示了一種不老實的作風。因為中國當權者事前並不公佈他們對未來的預期,而總是在事後說情況比預料要好,讓人無從判斷他們講的是真話還是假話。
編者按:作者在中國市場經濟之初,便提出權力不能進入市場,但今天權錢交換已成為中國經濟的本質特色。各級掌權者及其子弟家族和商家的關係極為強勢,加深社會不公的危機。而強人政治的結束,改革更趨艱難......本文對改革三十年的困境作出深刻分析。
此報告意味著具有政治色彩的利益集團正式表達對政府的不滿,也意味著中國房價正式政治化。不過,中國房價政治化並非始於此報告,而是由眾多民粹爭議、官員定調相混雜,最終促成全國工商聯以政治身份出來「主持公道」,向政府的「土地財政」叫板。
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達到了它的政治臨界點。因此,中共是一定要保八的。
所以,出現這樣的新聞就完全不奇怪了。貧窮是不能接軌的,不接軌才能讓這些人從貧困的名單上消失掉,可惜的是,不能讓他們人間蒸發。前段時間有幾個人寫了一本書,叫做《中國不高興》,大致的意思是說中國已經如此強大,我們要讓世界看著我們的表情。看到這條新聞的時候,我倒是真的想讓這幾位臉朝外的兄弟轉頭回來看看這些人的表情。當然,最好是讓那些降低貧困線標準的人也一起過來看看...
但我至少能夠要求我自己的兒子,要認識真實的中國,一定要抱一個平和、理性和充滿愛的心,既看到城市高樓大廈的繁榮,更要看到農村和工廠裏那些好像被繁榮遺忘了的人……
在前三篇同題的評論中,我分析了“中國奇跡”背後的三個重要因素: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以國家爲主導的特殊的政治結構。這三個因素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相互補充,一方面促成了“中國奇跡”的産生;另一方面,這三個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力的相對消長又埋下了可能形成“中國奇跡”停滯甚至社會崩盤的誘因。
據白宮新聞官員說,奧巴馬與胡錦濤在會談中談臺灣和西藏問題時就直截了當地觸及到人權議題。奧巴馬告訴胡錦濤,人權問題是美國外交政策的中心要素,我們與貴國交往,就是既要討論合作,也要討論歧見,我們對眼下的西藏人權問題就深表關切。
全球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已經全面顯現︰首先是,一季度的出口與進口繼去年末以來仍處于雙跌狀態,中國過剩產能無法導向內需;其次,是中小企業停工量繼續加大,失業人數突破官方預計;復次,社會不公進一步加重,底層社會不滿情緒出現極端化傾向。
不知道是否有人記得這兩天那條「全球最賺錢的公司中,中國有三家」的新聞,那其中就有中石油,另外一個是中移動,還有就是工行。中石油這麼賺錢的企業,其錢從何來?如果這個消費稅確實是這麼高的話,肯定不會是中石油的利潤,而是被國家收走的稅款。如果沒有這麼高的消費稅,那麼,我們的「裸油」價格一定就不是與美國相似的。就此我們可以請這位副主任回答一個二選一的問題:是您在「裸...
中國經濟危機的主要受害者,是“姥姥不親,舅舅不愛”,被政府打入另冊的“農民工”。
在前兩篇評論中,我對過去三十年來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兩個重要因素進行了簡單的分析。這兩個因素是: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和全球化帶來的機遇。除了這兩個因素以外,過去三十年來中國的國家的政治制度安排也對推動中國的高速增長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一制度安排的特點也對當前中國在世界經濟危機面前的特殊困境難逃其咎。
經濟危機是一個全球性的話題,任何一個國家的領導人都不得不面對經濟危機給他們帶來的經濟、政治和社會難題,中國領導人也無法置身事外。仔細觀察中國領導人關於當前經濟危機的所有講話,尤其是本月初溫家寶在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危機的論述,不難看到,他們在關於當前經濟危機的討論中有著三大忌 諱。
房價暴漲時,地方政府和開發商一起悶聲發大財。現在房價稍有下跌,離廣大民眾能承受的範圍還很遠的時候,地方政府卻迫不及待地跳出來救市。說什麼「買房就是愛國」,「房價大跌最終受害的是百姓」。為什麼民眾買不起房地方政府不操心,房價略有下跌地方政府卻開始哭爹喊娘呢?
3月10日,中國統計局公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較去年同期回落1.6%,是6年多來首次出現下降,也是1999年來最大跌幅。同時,生產者價格指數(PPI)下跌4.5%,為連續第3個月處於通縮區間。對於中國經濟可能邁入通貨緊縮的議論,統計局罕見發表聲明指出,這種說法為時過早。
美國財政部近日發表公告,截至2008年底,中國持有7274億美元的美國國債,是全球第一大持有國。中國持有的這筆數量巨大的美國國債,在金融危機進一步加深之際,面臨著嚴重縮水的危險。
前天,中國總理溫家寶向每年一度的人代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此次報告正值全球經濟面臨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因此引起了世界媒體的格外關注。
我的表妹從國內發來馬克思的這段論述,馬克思這段論述的前部太簡單膚淺偏頗,後面的論斷是錯的。這段論述也不能說明美國這次金融危機的起因和發展。
希拉里最近首次以國務卿身份訪華,正式拉開了美中G2時代的序幕。而這個序幕令雙方都頗爲尷尬。此行最引人注目之處,就是在人權問題上奧巴馬政府放棄了當面教訓中國人的一貫做法。
據《人民公安報》消息,從今年2月18日起到6月,全國共計3080名縣公安局局長將分7批到北京,接受進行為期10天的特殊學習。這是繼去年11月中共輪訓全國2800名縣委書記後的又一大動作,凸現中共執政的深重危機感。
素有橡皮圖章之稱的內地人代會,將於今天開始。財政部提交了2009年的財政預算。今年的預算赤字,從當初計劃的2800億元(人民幣,下同),大幅提高至9500億,遠遠超過各方預期,同時創下中共建政以來最高財赤記錄。渣打銀行分析師表示,在與北京官員接觸中了解到,中國的兩年4萬億刺激方案,可能會演變為高達兩年8至10萬億的規模。
在上篇評論中, 我談到了過去三十年來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大因素: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全球化帶來的機遇、以及中國政府在資源配置上的特殊作用。在這三個因素中,有的因素 雖然並無多少負面的效應,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正在或者已經失去了推動經濟增長的功能;有的因素則在其正面功能逐漸減弱的同時,逐漸發酵其負面的功能,日益 成爲經濟持續增長的阻力。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奇跡”一詞常常被用來形容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如今,這個奇跡已經持續了三十年。將高速增長稱為奇跡並非始於中國;早于“中 國奇跡”,便有“東亞奇跡”一詞。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先是東亞地區的日本,隨後是被稱為“亞洲四小龍”的韓國、新加坡、臺灣、香港等曾經都有過二十多年經 濟持續增長的紀錄。他們的高速增長也曾都被稱之為奇跡。
共有如蜘蛛網一般掌控一切,證據俯拾皆是。這種掌控把中國禁錮在低生產力、低創新力的經濟當中,經不起商業氣候考驗的小型企業比比皆是。世界經濟論壇的競爭力指數評比,1998年中國在116個國家中名列42名,到2005年已滑落到57名。
最近,中國政府與海外媒體路透社在打一場“口水仗”,起因是路透社上月發表一篇文章“中國統計資料迷霧重重,經濟學家不知所措”。該文提到,中國的統計 資料就像“包裹在謎團之中的一個謎語”,尤其是2008年第四季度經濟資料,令人如墮五里霧中,因為“廣義GDP資料與潛在名義增長趨勢不相符”。該文引 用多位外國經濟學家的看法,提到“對中國經濟資料的解讀要留有餘地,而且不...
目前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可以說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下滑尚在繼續,盡管似乎是出現了某種止跌跡象,也仍須更多的觀察與分析,二是投資主導的增長方式仍強勁有力,新的增長方式也仍只是體現在口頭上「科學發展觀」的高調。這樣來看,「基本面沒有改變」應該不屬于誤判,只是,這樣的基本面,以及它支撐的信心,風險實在是很高。
(BBC中文網 點評中國)在中國,刺激消費其實是一個老話題,與世界各國相比,中國消費率明顯偏低,從2003年降至55.4%以後一直走低,至2007年降至36%左右,中國的消費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1個百分點,目前中國的消費率不僅遠遠低於美國等發達國家,甚至低於印度等發展中國家。
今年的世界經濟論壇一月底在寒冷的達沃斯舉行。不少西方主要工業國家的領導人正忙于解決國內的經濟難題,更擔心值此危機之時在華而不實的達沃斯論壇上出風頭引起選民的反感,所以絕大多數都回避了今年年會。倒是不擔心選票的俄國總理普金和中國總理溫家寶著實地在今年的達沃斯論壇上出了一回風頭。普金聲色俱厲地指責了西方國家的經濟管理制度,並沒有忘記以尖刻的口吻嘲諷一番隨風消逝的...
共有約 1547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週一(3月24日),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暗示將對多國給予對等關稅豁免,特定產業關稅延後,帶動美股各大股指全面反彈。其中特斯拉(Tesla)大漲近12%,科技股領軍收高,道瓊上漲幅度更高達近600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