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世界博彩公司排名-hkjc投注户口中文-中国博彩平台排名

環境保護

太平洋海象可能繼北極熊之後,成為全球暖化的新受害者。
美國總統奧巴馬今天利用每週視訊和廣播演說,宣揚他麾下政府如何透過把焦點擺在「潔淨能源」之上,來強化美國經濟的努力。
美國宇航局(NASA)最近發佈了一張全球空氣質量地圖,顯示世界各地低於2.5微米的懸浮顆粒分佈狀況。地圖上顯示,中國的華北、華東、華中全部和北非的PM2.5值最高。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PM2.5小於10是安全的,而中國上述地區全部高於50,有些地區高達80,比撒哈拉沙漠還要高很多。
墨西哥總統卡德隆(Felipe Calderon)今天表示,墨西哥近期發生的暴風雨和水災,突顯全球極需簽署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協議。溫室氣體被認定是造成氣候改變的主因。
(據中廣新聞報導)根據29日發表的一項研究,全球有22%、也就是將近4,000個植物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特別是在熱帶雨林,這將對地球生物產生災難性影響。
美國蒙大納大學(University of Montana )最近的研究發現,森林火災使林木被火燒燬,木炭慢慢積沉,刺激氨轉化為硝酸鹽,硝酸鹽含量持續上昇,它是氮循環中的一個重要步驟,而且作用持久。如此可促進微生物的成長,使土壤變得更肥沃。
紐西蘭科學家表示,他們正努力發明一種除臭劑,幫助原生鳥避免成為外來肉食性動物的獵物。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Administration)的專家團隊完成一項大規模研究後,今天提出警告說,今年超乎尋常的氣溫,可能造成加勒比海盆地地區的珊瑚白化。
美國科學家表示,北極海冰覆蓋範圍目前降至自從1979年以來的第3低,數萬隻海象被迫撤離沒有冰的海域。科學家還推測說:2030年夏天,北極將沒有夏季海冰的存在,同時有17種極地動物將面臨滅絕。
今天公布的聯合國研究報告說,電腦推算顯示,保護地球生物、阻絕有害太陽射線的臭氧層,大部份可望在本世紀中葉復原,但極地上空的臭氧層復原需要更長時間。
(中央社巴黎15日法新電)英國科學家今天表示,由於全球暖化加劇,被稱作極地低壓、短暫但猛烈的北極風暴出現頻率越來越少。
根據《每日科技》(ScienceDaily)報導,佛羅里達大學一項研究發現,看似微不足道螞蟻,竟能從大自然中的巨人(非洲象)的口中,保護樹木。
根據澳洲科學家,不是人類才有各種不同腔調,蝙蝠也依出沒地點不同,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叫聲。這個發現有助於辨識與保護不同物種。
官員今天說,紐西蘭基督城(Christchurch)本月發生地震時,一隻還在蛋殼內的奇異鳥(Kiwi)在天搖地動中存活下來,昨天已經安全孵化出來,這對保育工作來說是個鼓舞。
(中央社肯亞奈洛比9日法新電)最新研究今天指出,藉由改變牲畜飲食將有助遏止氣候變遷。牲畜的飼料、放屁、打嗝和糞肥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總量的1/5。
(中央社華盛頓9日路透電)如果排放暖化原兇二氧化碳的汽車、卡車、發電廠和工廠,在壽命走到盡頭後就逐漸消失,並且不再生產或興建,會發生什麼事呢?
(大紀元記者葉安多倫多編譯報導)在一個非常清潔的高山環境中進行了1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蜂類授粉率下降了50%,其原因可能歸咎於氣候變化。
(中央社哥本哈根5日法新電)在氣候變遷辯論中,幾年來一直拒絕環保人士「危言聳聽預言」的隆伯格(Bjoern Lomborg),竟在新書強調應投資數千億美元來對抗全球暖化。
在銀河系裡邊,像太陽這樣的星球有兩千億顆,現在已經發現在別的太陽的兄弟姐妹恆星周圍也發現四、五百顆行星。這些行星裡邊,如果有合適的條件,它也會慢慢演變出跟人類相類似的這個智慧生命,所以外星人可能存在的。
(中央社記者張若霆多倫多31日專電)加拿大民間公司英納坎(Enerkem Inc)今天宣布,開始興建世界第1座廢物變生質燃油工廠。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表示,即便中國極力推動乾淨煤科技,也不太可能大幅減少吸入這種最骯髒石化燃料所帶來的健康危害。
科學家近日發現,高層大氣中噴射氣流(jet stream)的異常現象,可能與「俄羅斯大火」還有「巴基斯坦洪災」有所關聯。這是今年到目前為止全球最大的兩個自然災害。
(中央社華盛頓19日美聯電)根據一項持續22年的研究,海洋中的塑膠垃圾量並未增加,科學家們對此感到困惑。
(大紀元記者沙莉編譯報導)根據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本週公佈的數據,在印尼海域海水溫度上升到90多華氏度,珊瑚出現有史以來最迅速的破壞性和珊瑚白化現象。WCS認為海水溫度的急劇上升可能與全球變暖有關。
(據民視新聞報導)南美洲厄瓜多東部的亞馬遜流域,有一個占地100萬公頃的雨林,這裡,被科學家視為全世界最具生物多樣性的地方,不過,這片國家公園的地底,卻意外蘊藏著價值760億美元的10億桶原油,幾經掙扎,厄瓜多政府決定不開採石油,讓這片野生動物的天堂,永續保存。
(中央社雪梨14日法新電)研究人員沙勒(Anya Salih)今天說,澳洲科學家發現了1叢亮麗的淺海珊瑚,可能有助於研發抗癌藥物和了解全球暖化問題。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利用台灣墾丁海域長期的生態研究,與台灣電力公司核能三廠出水口連續25年的熱廢水區「人造」高溫觀察溫度的增加對珊瑚的影響。結論是自1984年核三廠運轉後,25年來其出水口3米平均水溫比相同深度參考點的平均水溫高出0.5-6度,附近珊瑚種類也由原有20至30種減少到只剩 3 種。其中包含成群的枝狀珊瑚的消失,剝奪小漁的棲息環境。
挪威科學家開發的新技術可以讓每塊窗玻璃變成一個太陽能發電板。這種革命性的太陽能電池技術估計在五年內可以成為新的綠色能源行業。
(據新唐人電視台報導)科學家們在8月10日向美國國會能源獨立與全球變暖特別委員會成員表示,沒有確鑿證據說明幾天前自格陵蘭裂開的巨大冰山是由全球變暖所引起,不過這仍然可能是全球氣候暖化的圖景之一。
1項新發表的科學研究顯示,過去25年內,亞洲地區的主要稻米產地已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減產10%到20%。這是最近一個證明糧食生產將無法因應世界人口增長的研究。
共有約 2946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梵蒂岡週一(4月21日)宣布,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於當地時間早晨7:35,在聖瑪爾大之家(Casa Santa Marta,即教宗官邸)辭世,享年8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