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开云体育维基百科

宇宙探索

(大紀元記者沙莉編譯報導)科學家通過對比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木衛二新舊照片發現,木星的冰冷衛星木衛二可能噴發出200公里高的羽狀噴泉。如果這些巨型水龍獲得證實,可以用來檢測可能存在於木衛二地下海洋的生命跡象。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今天表示,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擊敗藍源公司(Blue Origin),獲得租借航太總署歷史悠久發射台的權利。
(大紀元記者Tara MacIsaac報導/沙莉編譯)日本的研究人員向證明宇宙全息論又邁出了一步。據《自然》(Nature)雜誌週三報導,日本茨城大學百武慶文(Yoshifumi Hyakutake)給出了令人信服的數學證據,說明我們知道的宇宙實際上是一個較低維宇宙的投影。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表示,正在檢查國際太空站(ISS)1台冷卻幫浦故障的原因。幫浦停機後,現已恢復運轉。
美國科學家於9日公佈火星探測器「好奇號」登上火星後,在火星承受的輻射量數據,高於可能致癌的標準輻射量5%。
最近網上流傳一段縮時攝影視頻《我窗外的世界》(The World Outside My Window),係由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所拍攝的地表照片剪輯而成,能讓人一窺太空人眼中的地球,領略這個美麗星球的另一種樣貌。。
(大紀元記者林萌騫台灣南投報導)民國95年於玉山國家公園鹿林天文台發現的編號268669號小行星,經過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多年的審查認證後,正式命名為「Bunun布農」,4日由玉管處和中央大學共同舉行「布農小行星」發表會;布農族久美和人和國小學童也在玉管處以歌舞歡慶。
美國宇航局(NASA)計劃於2015年,以搭便車方式利用私營企業的月球快遞(Moon Express)太空船飛到月球,再以登陸車著陸並在月球首次種植植物。這可以協助人類測試月球的生存環境,如果這些植物可以茁壯成長,人類也可能達成近似的結果。
(中央社佛州卡納維爾角29日綜合外電報導)科學家今天表示,體積較小、更蒼白的艾桑彗星(ISON)可能熬過太陽日冕的燒灼,並可能再閃耀發光。
(大紀元記者韓婕綜合報導)美東時間星期四(28日)下午兩點,彗星「艾森」(Comet Ison)掠過了太陽表面。科學家昭告全球天文迷們,「艾森彗星」可能沒有被太陽熔掉,而是倖存了下來。
科學家今天表示,艾桑彗星掠過太陽時似乎難敵高溫而消失,550萬年來飛向太陽系內側的旅程顯然已經結束,一度閃亮的彗星尾巴消失不見,甚至沒有殘留岩石和塵埃的痕跡。
艾桑彗星(ISON)明天將通過近日點,美國天體物理學家對艾桑通過後的命運意見不同,不過,大多認為艾桑將解體。
美國億萬富翁提托(Dennis Tito)熱衷於首次送人類至火星的任務,他本月宣布,最快將於2017年12月送兩名宇航員至火星上空。這項「靈感火星計畫」(Inspiration Mars)將利用罕見的火星和地球近距離排列的時機,以最少時間及最省燃料消耗的條件,實現載人太空飛行器飛往火星及返回地球的任務。不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對提托的提議,並未積...
彗星撞太陽的天文奇觀 即將在現實生活中上演。被天文界視為本世紀最大彗星的「艾桑彗星」,它的大小約有一座城市那麼大,而11月28號是它最接近太陽的時刻。
(大紀元記者沙莉編譯報導)今年春天,地球軌道望遠鏡捕捉到距離地球37億光年的太空中最大最亮的一次爆炸──一顆超新星的奇觀。美國太空總署(NASA)天體物理學家赫茲(Paul Hertz)週四(11月21日)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這次爆炸是一次宇宙事件,最多一百年才能發生一次。」
科學家報告今天指出,貝杜因族人去年在撒哈拉沙漠發現的1顆隕石來自火星,顯示火星地殼可能約在44億年前形成,而且它的「姊妹石」是知名隕石「黑美人」(Black Beauty)。
(大紀元記者沙莉編譯報導)彗星伊森(ISON)正在繼續飛向太陽,有可能為地球人演出一場驚心動魄的場面。最近的觀測表明,彗核有部分已經破裂。或許難以成為媲美滿月的世紀彗星。
(大紀元記者沙莉編譯報導)「世紀彗星」伊森(Ison)彗星目前正在朝著太陽飛馳,即將在本月底為地球人上演壯觀的燈光秀。
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今天說,近日太陽表面黑子數量多且大,還出現大到肉眼可見的黑子群,這週將提供望遠鏡供民眾觀看。
(大紀元記者沙莉編譯報導)太陽活動週期大約為11年,每個週期的高峰期,太陽的整個磁場就會發生一次磁極翻轉——北磁極變成南磁極,而南磁極變成北磁極。造成的影響可以波及整個太陽系。太陽北極已經翻轉,南極翻轉即將到來。
目前已可用肉眼看見的史上最亮掠日超級彗星C/2012 S1(ISON),即將在本月28日通過最接近太陽的近日點。天文迷們近日頻頻仰望天際,追蹤這顆天空中最亮的明星芳蹤,並興奮的在互聯網上分享他們看到的天文奇觀。
今天刊在「自然」雜誌(Nature)的一項新研究說,黑洞噴射出強力高速物質束,其中有重原子。物質束中包含帶負電的電子,但這群物質卻不帶負電,意味著其中有帶正電的物質。
歐洲航天局的Goce衛星原計劃使用一年半,但實際運行了三倍長的時間,現在它的燃料耗盡。運行四年多後「Goce衛星」於今天早晨在南部大西洋大氣中燃燒殆盡。
一個視頻展示了從「火星快車」的角度觀賞這個紅色星球,將十多年間對火星的探索壓縮在四分鐘內,火星的景色蔚為壯觀。
(據台視新聞報導) 歐洲太空總署的一顆人造衛星,未來幾天將會墜落地球, 估計最可能墜落的時間,應該在10號的傍晚到11號,這顆衛星重達1100公斤,上個月已經耗盡燃料,它通過大氣層大約距離地球80公里就會開始解體,直到全部焚毀,因此衛星碎片擊中人的機率,微乎其微。
歐洲太空總署(ESA)表示,地球重力場和海洋環流探測衛星(GOCE)將於10日晚間或11日白天墜落地球,但殘骸不太可能導致人員傷亡。
天文學家今天表示,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哈伯望遠鏡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發現了1枚形狀奇特的小行星,似乎帶有多條變動不居的尾巴。
美國的天文學家在7日表示,由哈勃天文望遠鏡拍攝到的一顆罕見的奇特小行星,在天際運行時拖曳至少6道會閃爍旋轉的尾巴,連專家們也看得目瞪口呆,堪稱為天文學界的孔雀開屏絢麗奇觀。
台師大今天表示,9日將開放老圓頂天文台,現場備有口徑40公分的電腦遙控望遠鏡,供民眾一睹金星、木星、艾桑彗星等星象。
印度首度探測火星的任務今天順利達成,總理曼莫漢隨即致電印度太空研究組織表達祝賀和欣慰。他說,這是印度在科技領域的大躍進。
共有約 4136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