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在线赌场排名官网-在线赌场排名开户-在线赌场排名注册

宇宙探索

本月,國際空間站(ISS)為了避免不要撞上一塊中國衛星的碎片,不得不進行了躲閃操作。
位於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Atacama Desert)有一條長達75公里的走廊地帶,富含深色硅酸鹽玻璃。以前人們以為那是一場野火所致。一份新研究發現,那更可能是1.2萬年前一顆彗星在低空爆炸留下的痕跡。
一份新研究發現,由兩顆中子星對撞產生的、帶有特定質量吸積盤的黑洞,產生了宇宙內大量的重元素,包括黃金。
月球上大氣稀薄,但是科學家發現月球表面塵土內含氧量非常高。這是什麼概念呢?一位學者最近公佈的計算結果很驚人:如果把月球表面塵埃內所含的氧氣提取出來,足夠80億人存活10萬年。
11月3日發表於《天文物理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的一份研究提出,宇宙中的黑洞會隨著宇宙的膨脹而長大。
月球表面的地下管洞、坑窪沙地等地形對於大型探測車來說很危險,很容易造成意外故障甚至導致報廢。美國宇航局(NASA)想出新辦法,用一群迷你探測車完成這類探測工作,即使其中一個遇到麻煩,其它探測車仍然可以繼續完成工作。
科學家發現銀河系內一個黑洞,其吸積盤的亮度突然出現大幅度變化,這是吸積盤的某個位置彎曲翹起所致。這個黑洞距離地球只有9,600光年,就位於銀河系內,是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之一。
在過去幾十年裡,多數天體物理學家都認同用「暗能量」(dark energy)來解釋加速膨脹的宇宙,但是至今這個理論仍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談到外星生命的探索,一般人只能想到「有」和「沒有」兩種答案。可是這不能明確地表述探索的進程。美國宇航局(NASA)決定建立一套新的框架,供研究人員彙報進展,也為媒體報導提供統一的標準。
自從2015年科學家探測到第一個引力波信號之後的一年里,一共才探測到三個。可是一項新研究公佈,在短短五個月內,科學家一下子探測到35個引力波信號。
哈勃望遠鏡展示了星雲N44的最新照片。這一大片星雲的中間,有一個巨大的空洞,就像被人從中間挖掉一大勺一樣,是這個星雲最特別的地方。
新研究根據木星探測器朱諾(Juno)發回的大量數據,構建出第一份木星大氣層的三維圖像,提供了木星大氣層很多前所未知的細節。比如,木星極具特色的條狀色帶之間,由上下翻動的氨氣屏障間隔著。
SpaceX宣佈與新創公司瓦爾達(Varda)簽約,在地球低空軌道上建造第一家工廠,利用太空微重力環境的優勢生產地球上所需的高價值產品。預計該工廠將於2023年第一季度建成。
正如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曾經說過的那樣,我們確實是由恆星物質構成的。
美國宇航局(NASA)10月27日發現,Lucy探測器的一塊太陽能板被卡住,沒能完全張開。科學家正在討論是否要採取行動修復。
一些科學家在鑽研不斷完善現有的理論,以發展出一個涵蓋一切的「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來解釋宇宙。另一些科學家則意識到,現有的物理學、數學知識都是局限於某個層次的理論,想從這些理論中發展出萬有理論,就好比嘗試用某個層次的理論去解釋包含不同層次的宇宙,只會發現不能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多。
自從上個世紀70年代全世界進入「數字時代」以來,理論物理學家就在探索信息和物質世界之間的關係。科學家認為所有的物質都是由量子信息構成的,人類的基因信息也是編碼在DNA內部,所以整個物理世界都可以用信息來描述。
一項新研究發現,我們所在的地球和整個太陽系,位於一個巨大的磁場隧道裡面。這個隧道長度大約是一千光年。
一位哈佛大學的科學家認為,我們生活的宇宙很可能是高級生命在實驗室裡面造出來的。這種高級生命就是宗教中提到的「創世主」。
科學家一直致力於探索地球以外的星球以及可能存在的外星生命,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尋找行星。最近,天文學家可能終於找到了第一顆銀河系以外的行星。
亞馬遜公司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成立的航太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週一(10月25日)宣布,計劃打造一座最多可容納10人的商業太空站,預計將在2025至2030年之間啟用。
美國宇航局(NASA)的新一代飛船獵戶座飛船(Orion)已經一切就緒,被運到發射塔的旁邊,即將裝載到火箭的頂部,等待今年底或明年初發射進行第一次試飛。
10月16日(週六),美國宇航局(NASA)的Lucy探測器將發射升空。現場視頻通過NASA的應用軟件、他們的官方網站和YouTube頻道都可以觀看。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JWST)終於確定將於12月18日發射升空。它將接替著名的哈勃望遠鏡,開啓下一個太空望遠鏡的新時代。
天象變化難以預測。在太陽系以內,天文學家可以通過一些觀測和計算預言少數天體的運行規律,例如即將到來的月食和日食的時間以及一些彗星的軌道。然而在太陽系以外,這幾乎不可能。
銀河系的演化歷史一直是天文學中的重要議題。其中星際物質是銀河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星際物質中的氣體和金屬成分。
人類並非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很多人相信有外星生命存在,其中最令人感興趣的就是類似地球生態環境中的生命體。天文學家把能支持類似地球上生物的行星稱為宜居行星。
一份新研究第一次探明了靈神星(Psyche)全球各地的溫度,繪製出一張溫度分布圖,為美國宇航局(NASA)準備在2026年發送探測器去近距離探索這顆小行星的項目提供了重要信息。
在波音(Boeing)公司的星際航線(Starliner)月初發射計劃因故障臨時取消後,美國宇航局(NASA)確定讓SpaceX承擔國際空間站(ISS)下一趟補給任務。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由二維量子晶體構成的感應器,敏感度是現在最先進的暗物質探測器的10倍,為科學家探索暗物質帶來新的希望。
共有約 4130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