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經:分析評論

中國經濟持續面臨通貨緊縮(簡稱通縮)的衝擊,而產能過剩問題更是加劇了通縮壓力。北京的萬客來(Wankelai)店每天要舉行四次限時特賣行動,產品的價格一降再降...
「兩會」(中共政協和人大會議)召開前夕,中共頻頻向民營企業示好,「民營經濟促進法」成為「兩會」焦點。但分析普遍認為,中共國進民退政策並未改弦更張,對民企的支持沒有落到實處,民營經濟難有起色。
中國經濟增長乏力、持續下行,為擴大內需、提振消費,中共週三升級了「以舊換新」政策,但股市不升反降。該政策自去年初實施以來,未對經濟起到明顯提振效果,而且被批寅吃卯糧,透支未來消費能力,同時被指陷阱多,「薅羊毛」「套補」「騙補」等醜事不斷。
隨著股價上漲引發首次公開募股(IPO)熱潮,印度今年已超越中國,成為亞洲最大的公司上市市場。
經濟學者分析,外資出逃是對未來「美中貿易戰」的提前反應。中國經濟下行是結構性變化,並非景氣循環。就長期而言,人民幣匯率貶值有到8兌1美元的可能性。
歐盟新關稅使中國產電動車的進口成本增加了最多35%,中國汽車製造商在歐洲電動車市場的份額在11月縮為8個月以來的最低水準。其中,中共國有企業上汽集團受衝擊最大。中共海關週一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中國電動車對歐盟的出口量同比下降23%,出口額同比下降36%。
近日中鐵四局在中共搞高標準的農田政策扶持下,在山東承包了1.5萬畝地,引起網絡輿論極大關注,同時引發民間擔憂農民未來生計問題。專家認為中共的這種強制性的農業實體經濟模式,難突破以往失敗的經驗教訓,最終可能一地雞毛。
今年以來中國國債收益率持續下跌,進入12月後10年期國債收益率屢創新低。週三中共央行約談部分金融機構,試圖阻止國債收益率持續下跌。但分析指出,由於中國經濟持續低迷和寬鬆貨幣政策已經上路,央行很難阻止國債收益率長期下跌趨勢。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3月28日至30日,英文《大紀元時報》駐白宮資深記者埃梅爾‧阿坎(Emel Akan)第一次跟隨美國總統出行,報導總統行程。她分享了記者手札,讓外界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近距離了解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