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衝擊

中共當局無章法解封後,席捲中國的Covid-19病毒正在造成廣泛的業務中斷,人員短缺可能導致工廠生產線關閉,大量卡車司機生病也給供應鏈帶來混亂。
上週,中共突然結束三年清零政策,無章法解封導致COVID-19感染席捲全國,包括首都北京和金融中心上海在內的城市染疫人數暴增,上海外灘區和市中心大部分地區幾乎空無一人,數百萬人不得不在家避難。
隨著中國新年越來越接近,人們開始擔心,在中共倉促放棄嚴格的封鎖和清零限制之後,有數以百萬計的城市居民將在疫情中首次返鄉,這可能使中國農村出現巨大的COVID-19感染潮。
中共當局於12月7日發布的「新十條」標誌著中共防疫政策轉向。三年「清零」深度限制了中國人的生活,並重創了經濟,中共體制內經濟人士稱,「稅基較疫情前基準水平下降了15%」。 所謂稅基,是指計算應納稅額的基礎和依據。稅基和稅率是影響稅收收入的兩個主要因素,在稅率不變的情況下,擴大稅基,稅收增加;縮小稅基,則稅收減少。 就「清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規模...
中共清零政策重挫經濟,德國商會12月15日發布最新調研報告顯示,在華德國企業的商業信心及中國市場吸引力達歷史新低,越來越多德國企業正在脫離中國市場,推動產業鏈多樣化。
特斯拉老闆埃隆‧馬斯克(Elon Musk)週三(12月14日)再次拋出36億美元的股票。物流挑戰持續之際,該公司股票在兩年低點徘徊。他今年的股票銷售總額接近400億美元,令投資人感到沮喪。
關鍵會議推遲,中國經濟不確定性增加;江澤民死後被消費,中共官場再向習表忠;美中芯片戰,日本荷蘭加入美方制裁行動。
自中共當局倉促放棄大部分清零措施一週以來,中國各大城市染疫病例激增,許多企業面對勞動力短缺問題,民眾也不敢出門消費,中國經濟陷入混亂。
週三(12月14日),路透社和彭博社分別援引消息人士稱,中共領導層決定從週四起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而此前一天,彭博社曾報導稱,鑒於北京疫情高漲,中共計劃推遲該會議。
中共由「清零」到突然解封,北京等醫院出現人滿為患,疫情給已經脆弱的中國經濟增長前景注入更多不確定性。中國問題專家矢板明夫指出,這場疫情會對中共政權造成很大的衝擊,也可能給中國社會帶來巨大的變化。
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北京COVID浪潮高漲之際,中共高層正在推遲原定於本週召開的一個關鍵經濟政策會議。專家認為,中共此舉可能是不想把經濟會議變成一個COVID超級傳播者的活動。
12月初,中國多地解封。原本在新疆的民眾也紛紛離開。網傳視頻顯示,離疆火車上擠滿了人。也有私營業主透露,很多人已經離疆,留在當地的人也不準備復工,因為各方條件不具備、生意也不好做。
中共證券監管機構今年1月份誓言要嚴防市場動盪時,很少有人能預測到今年會是近期記憶中最動盪的一年。2022年最後一個季度,市場情勢更加戲劇性,從Covid到政策轉變,市場大幅波動的催化劑比比皆是。這為2023年的極度動盪埋下伏筆。
分析指出,中共高調拼外交,是因為內部政治經濟出現嚴重危機,利用外交再來爭取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因此不得不暫時低頭,收斂「戰狼外交」。但長期來看,整個美中對峙的架構並沒有改變,西方不可對中共的變調掉以輕心。
在大陸民眾的抗爭以及經濟和財政難以為繼的情況下,中共當局不得不放棄了清零政策,放鬆了疫情管控,而猝然的鬆綁讓大陸陷入了遍地是「陽人」的境地,預計的報復性消費也並沒有出現。此時的大陸一片亂象,中共已然是強弩之末。 在這亂象和危機中,被公開喊「下台」的北京高層清楚當務之急是如何保經濟、保民生,否則一旦民眾在接受遍地是「陽」並回歸正常生活後,卻意識到因為眾多...
中共「一刀切」解封之後,中國人普遍感到無所適從,於是各種源於真實生活與感受的段子在牆內頻現。 其中有段子寫道,解封後「興奮地站在小區門口,去哪兒呢?讓出去了,咋就不想出去了呢?屋子裡待久了,感覺適應了耶,腿已經不會走路了;見不得太陽了,見光就流淚;經不得風了,經風就抽風;見不得車了,見車就心慌;更糟糕的是見不得人了,見人就害怕,貼牆根躲著走……唉,還是...
中共當局在沒有明確路線圖的情況下,於上週草率結束清零政策,使得各地病例激增。分析指出,這可能進一步打擊中國製造業。
中共上週倉促且無章法放鬆清零政策,引發一系列亂象。民眾因擔心倉促解封會導致大規模感染,而謹慎消費;商家則因完全沒有準備,而感到無所適從。
在無準備地宣布解封後,北京每天接到的120電話(中國的緊急熱線)的數量從過去的5千增加到3萬個。據說大量的電話來自無症狀和輕微症狀的人士。



「現在是下午3點半,我儘量保持冷靜,丈夫正把一個行李箱……扔進出租車,而我則掙扎著將安全帶放在我隆起的肚子上。」半島電視台北京記者楊麗珠(Katrina Yu)講述著她緊急去醫院分娩但因清零政策受阻的故事。
長期的清零封控,已讓中國經濟陷入泥潭。專家們表示,放鬆清零短期內可能會改善一些經濟負面影響,但中國經濟下行是結構性的,放不放鬆清零政策,都不太可能改變中國經濟長期下行的軌跡。
中共清零政策使中國經濟停滯不前,並引發一波前所未有的抗議浪潮,最終未能使病毒屈服。北京週三(12月7日)對管控措施進行全面修訂,清零政策開始鬆動。但專家表示,中共進退兩難,幾乎無路可走。
從中國運往美國西海岸的貨物海運費率同比下降90%,超出物流公司對貿易需求下降速度的預期。海運合同市場的價格在11月份也創下了創紀錄的月度跌幅。
由於國內外需求的疲軟、清零政策導致的生產中斷,以及國內房地產的不景氣,中國11月的進出口貿易額大幅萎縮,給中國經濟帶來了更多壓力。
據國際結算銀行(BIS)的統計,中國的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創下新高,已達到GDP的3倍,其主因是蜻蛉政策下,中國地方政府不得不大量舉債支持經濟。
近日,中共堅持近三年的新冠防疫政策開始鬆動,不斷傳出解封消息。此前,大陸民間爆發大規模「白紙運動」,抗議習近平的清零政策。日前廣州某公職人員透露「防疫放鬆」另一真相:財政真沒錢了,到處是欠條,但該文已在網易號平台遭刪除。
2020年,在疫情的初期,中共用高壓手段強行清零封城,一段時間之內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當時西方國家正遭遇著大規模的感染和死亡,這被中共宣傳為其治理模式優越。
據路透社報導,富士康內部的消息人士週一(12月5日)稱,預計鄭州廠大約將在12月底至1月初恢復全面生產。
一項民間商業調查顯示,隨著COVID-19防控措施的擴大,中國11月的服務業活動縮減至6個月以來的新低,這表明中國經濟增長將受到進一步打擊。
在洶湧的民意壓力下,新疆烏魯木齊當局近日宣布「逐步解封」,並要求復工復產。但有私營業主透露,當地封鎖了100多天,主力消費人群大部分已經離疆,很多工廠和實體店無心復工,而百貨行業幾乎團滅,防疫3年百姓都熬得燈乾油盡。
共有約 2859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週一(4月7日)表示,已有近70個國家與美方接洽,盼就川普政府最新關稅政策展開談判。他透露,川普總統可能將親自參與磋商,為美國爭取最大談判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