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長篇小說

元帥得了那焦文、焦武,即表奏聖上,封為總管之職,令為鄉導,伴伍登同行。行了七八日,到了五臺山,在山下紮營。木蘭進帳稟元帥道:「喪吾禪師有書信一封,要將親身送上五臺山白雲菴靖松道人,特來討令。」
說聲未了,對陣中一箭射來,焦文急忙挑撥,射中了馬頭,也將焦文拋下馬來。兩邊軍士齊聲喝彩,各人收兵。原來元帥恐伍登有失手,令朱木蘭前來掠陣。見伍登墜下馬,恐焦文追他,遂拈弓欲射焦文。
李靖將木蘭上下一看,見木蘭寒居柔脆,兩眼有神,舉止動靜,不脫女子氣習。李靖心下明白,卻又想道:「他既女扮男裝,代父出征,我李靖不知則可,知而不為保全,失寶善之道也。」
尉遲父子上殿,啟奏人馬到齊,即日北征之意。又奏朱木蘭年十四歲,文武兼優,有大將之才,萬夫之勇,臣保此人北征,必能克敵立功。太宗見奏,龍顏大喜,命宣朱木蘭上殿。
行了半月,在黃河岸傍紮營,候明日早晨渡河。是夜,月明星稀,木蘭在帳中盤膝而坐。祇聽得風湧波濤,嗚嗚呱呱,濺濺不已。木蘭想起:父親抱病,母親年老,膝下無子,我今遠出,教我心中如何放得下去?父母心中又如何割得開?想到此處,慟哭了一會。
天祿知道,即責備朱明一番,辭了寶林,望雙龍鎮而來。誰知武昌飲酒過度,加之受了江上風寒,筋骨疼痛,日重一日,漸漸的臥床不起。木蘭見應了去年夢兆,心下著忙。
喪吾道罷,香元和尚不敢再求,祇得叩頭道:「弟子願皈依吾師門下,備灑掃之役。」忽然天鼓大鳴,金花墜地,彩雲繞殿,異香遍座。喪吾忙下法座,同大眾望天再拜。
本寺住持香元和尚,上前說道:「小僧自幼在本寺出家。清規戒律並無過犯,紫書丹經、佛典道卷,無不明白。今皇太后洪恩,公爺修造,於佛有光,與僧有緣。待小僧升座說法解經,果有不明之處。然後讓於喪吾不遲。」尉遲恭道:「知不如好,好不如樂,恐爾道行不及喪吾。我明日出一偈言,爾等依韻而和,看是誰高誰下,就不要爭論。」
木蘭佩服喪吾教訓,仍然織機,不廢工夫。卻忙中偷閑,服鍊心性。一日,臨窗織布,見日色沉西,入閨中靜坐。一時間,窗外月明,木蘭取書觀看。到了三更時候,侍女掌燈,催木蘭歇息,木蘭也覺身體困倦,睡了片時,忽然寶劍嘖嘖作聲,木蘭即將寶劍拿在手中。
一日,尉遲恭精神困倦,伏案而寐,忽然聞磬聲嘹亮,嫋嫋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尉遲恭聽之,驚訝不已,起身信步閑遊,轉過曲檻,見一座花園,十分幽靜。
朱若虛見眾賢散去,每日焚香注水,靜坐觀心見性。天中境界,愈窮愈妙。到了九月初七日,偶染寒疾,天錫、天祿請醫調治。若虛不肯服葯,將書箱中小小一個綿包袱取出來,叫那九歲孫女朱木蘭出來
小學生聽了「返我真面目」這一句,料喪吾識破機關,又見喪吾下了法座,有相遜之意,往外就跑,不知去向,喪吾也退入方丈去了。那些看的眾人,都道這個和尚果然有些道行,感得天神下降,不然,那有不上十歲的小學生,就能出口成章?
煬帝登極之日,思量滿朝中惟太傅兼吏部尚書伍建章老成練達,文武欽敬。令其草詔,假為遺旨,以服眾心。誰知伍建章接詔在手,就寫道:「老王身死不明,儲君無辜被殺。天下諸侯,各速興兵問罪,以擒國賊!」楊廣即將建章凌遲處死,夷其三族。
無忌心知李靖為唐公招賢之意,卻也不肯說明。秦叔寶道:「既二位兄長皆有歸唐之意,弟為兄等代執鞭之役。」程知節道:「大丈夫孰不願投明主,使名標青史,流芳百世?弟亦聞名久矣。」褚遂良但笑而不言,亦深知李靖之心也。
住了數日,魏徵吩咐兄弟魏徽好生照理家務,不可荒蕪田地,同尉遲恭望長安而來,投見李靖。李靖待為上賓,說道公子世民之賢,懇他二人往見唐公。
再說朱若虛在路上行了月餘,將及長安地界,路上行人紛紛傳說京中之事:文帝被弒,太子遭戮,太傅伍建章被誅,煬帝竟是廢倫自立。若虛聞之,仰面號曰:「天乎,天乎!吾命之不長也。」
自此李靖佐公子理農桑,治甲兵,交結賓客。天下豪傑,無有不知世民之賢者,皆李靖之教也。如此三年,公子志不少懈。
李靖與紅絹策馬而行,來至臨潼山,到了梅林鎮。日暮投宿,歇於樓上。次日天明,濛雨不休。李靖晨起,撿書觀看,紅絹亦對鏡理髮。對門樓上,坐著一頒白老者,髮如旋螺,鬚若短松,以目視紅絹。李靖心甚惡之。
,越王府中不見紅絹,左右遣使捕捉,越王曰:「紅絹入府,經五年矣,未嘗以顏笑假人,吾嘗謂絹有俠之氣。昨日席間,以目熟視李靖,必從靖去矣!」左右往察之,果如越王之言。
李靖別了柳家店,攜二位龍女行了七八日,早到西城。旋回故里,令二女權立門外,先進家中見了母親,將誤入龍宮行雨收屍之事,一一說明,又出夜光珠、寶劍為證。
李靖即取出三百兩銀子與龐母,另造房屋。又將百兩銀子,以作龐母養生之資。盤桓三日,拜別龐母,辭了眾人,望西而行。鄉人盡皆撒淚,依依不捨,李靖也切切而去。
李靖生於隋文帝之時,京兆鄉中李家村人氏。字青蓮。又名藥師,道號三元道人。幼喜讀書,父親早逝,母親劉氏勤於紡績。李靖勤於採薪,貧苦自守,分毫不敢妄為。
將交三更時候,忽聞鐘鼓齊鳴,簫管拂耳,若虛好生驚異。舉目看時,不覺身子已出房外。祇見痘母娘娘坐在殿上,好像有些面善。兩邊數十個女僮,長幼不等﹔下面數十個長衣大漢,分立兩旁。
八名秀士不看此牌猶可,看了此牌,驚出一身冷汗。齊聲道:「我等進取功名,卻累及父師,如何是好?」惟有竇建柱,字忠,其情性剛愎,怒氣衝冠,伸手向柱上將虎頭牌取下來,向石上一擊,打得粉碎
若虛到了城中,寓於安靜所在。到了試期,用了早膳,不一時衙中炮響,城中老少人等,到衙前爭看孝廉。果然一個個儒冠儒服,清氣宜人。知縣雖依著朝廷大典,礙著國制,不好張燈結綵,祇好打鼓陞堂,三班六房一齊上前叩頭。
木蘭女年十四,孝心純篤。親衰而病,適軍令至,女扮男粧,代父從征,十三年而回,無人知曉,又能居喪如禮,全命全真,豈非奇中奇人。
名《忠孝勇烈木蘭傳》,又名《忠孝勇烈奇女傳》,四卷三十二回,有清代刊本。書中不題撰人。本書是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和有關史書以及民間廣為流傳的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敷衍創作而成的。其中,有的人物和情節還受到了唐代、明代傳奇的影響與啟發。書中寫木蘭從軍十二載,轉戰千里,備覺艱辛,後因屢建奇功而被封為將軍。然最後竟蒙冤涉進武則天亂國案中,不得已剖心自殺以表對朝廷的忠誠,結局慘烈異常。木蘭從軍的故事早已流傳古今,家喻戶曉。本書將這一故事加以細緻描寫,情節更為具體。同時,書中指稱木蘭姓朱,家住黃陂,也是有一定根據的。明代人焦竑曾考證黃陂古為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塚、忠烈廟等。另外,《黃陂縣志》中有《木蘭傳》一篇,內容與本書基本相同。
聽曲文寶玉悟禪機,一句「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點醒夢中人,一切皆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魯智深曠達灑脫的人生態度令寶玉心馳神往,為日後出家埋下伏筆。
王子謹同老殘坐了兩乘轎子,來到齊東村。早有地保同首事備下了公館。到公館用過午飯,踏勘賈家的墳塋,不遠恰有個小廟。老殘選了廟裡小小兩間房子,命人連夜裱糊,不讓透風
當晚許亮就拿了藥水來見老殘,老殘傾出看看,色如桃花,味香氣濃。用舌尖細試,有點微甜,嘆道:「此種毒藥怎不令人久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