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感言

利用假期到教堂參加了一場教師生命成長的課程,活動內容別開生面,這是少數由基督教所辦理的課程; 活動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一位牧師,他帶領著我們禱告,也藉由禱告,希望這些師長,可以回到家裡,進到學校,也帶著孩子一起禱告。
一個不經意的名詞,讓我眼睛為之一亮:「詩意智慧」。這是一個經營者必備的,我本以為是近代那個企業或教育、哲學家發明的名詞,經查證,原來是18世紀的名詞。近來被運用於領導學與教師教學上的一種哲理與中心思想,意想以文化、人文和創新的理念去導引他人正向發展的一種思考或作為。
那天早晨,在教學樓的樓梯轉角處,看到一位白淨、清秀的女孩,她沖著我燦爛的微笑,十分專注的看著我,問:「老師,下午勞技課是做風車嗎?」 那天上午這女孩再次碰到我時,又問了一次,我看到她的眼神裏,閃爍著期待和興奮的光芒,不禁心想:這孩子這麼盼望上這節勞技課嗎?
生活的壓力與煩惱總是壓得我們透不過氣來,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得到快樂呢?
對眼高於頂的「詩人」這類人,我就不敢那麼理直氣壯了,詩人給人的刻板印象是屬於多愁善感、牢騷滿腹及眼高手低的一群「怪咖」,這些評論基本上我沒意見,因為,我曾經就是個不討人喜歡的「怪咖」一隻。
近年來課堂上所接觸的學生,特質越來越往兩個極端發展,一端是非常知道要用功,成績是學習的唯一目的,很功利;另一端是非常的自我中心,每天看起來都很快樂,喜歡輕鬆愉快的事。坦白講,若校園中的常規漸失,學生個個我行我素,老師有時很難進行課程的講授。
大學生「上課文化」的議題,藉由洪蘭教授〈台大醫科學生尸位素餐 〉一文引起各方討論,正面、反面意見皆有。廣泛討論至少引起「上課文化」的問題被社會大眾重視,或許對重新檢視教育有些幫助。
課堂上亢奮、躁動的氛圍讓我開始厭煩給一年級上音樂課了。以後每次上課時,為了管好紀律,我經常以十分嚴厲的語氣大聲的責怪或呵斥學生。記得那天,我在一年級的音樂課堂上對學生講完了「要做一個認真、善良的孩子」之 後,心想:小朋友們年齡這麼小,懂得什麼叫「善良」嗎?
華裔校長強調道德教育
布朗士科學和數學中心的校長譚偉業以馬丁路德金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的一句「智慧加上品格才是教育真正的目標」開始了他8月5日在美華協會2011年會的午餐會上的演講。他強調了培養學生道德感的重要性。他認為,這是超越於所有專項教育之上更重要的事情。
在學校輔導室已超過九年了,所輔導的學生,大都有情緒、人際、家庭問題,而問題家庭的人數逐年增加,單親人數也逐年攀升。雖然我四十幾歲了,但還是無法釋懷我已失去母親,黃曆年回娘家年味已不再有媽媽的傷感。
變化求新 成長必經之路
一些觀念最固執、最難進步,也最需要協助的學生,面對「改變」的恐懼與敵意,可能遠遠大過師長的想像。而這麼強烈的反感,到底由何而來?
塑造孩子健康身心靈
健康的身心靈,能帶給孩子正向的力量面對生活嚴峻的挑戰或環境巨大的變遷,只要親師們稍加用心,孩子未來將更有智慧與能力面對一切!
東方教育以課本為主,老師擁有至高權威,注重知識的累積和灌輸,以成績為重,培養學生嚴格、嚴謹的精神。西方教育,課本只是引子,以實用知識為主,注重學以致用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信、自主的精神。換言之,中式教學以授課為主,美式教學以互動為主,反映出不同的教育觀念。 
東西方教育不同,東方教育以課本為主,老師有至高尊嚴,注重知識的積累和灌輸,成績為主要因素,培養學生嚴格、嚴謹,嚴肅的精神。西方教育課本只是引子,以實用知識為主,注重學以致用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信、自主、自力的精神。也可說,中式教學以授課為主,美式教學以互動為主,來反映教育的文化背景。
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的付出與恩情,同學們不能視而不見,或認為理所當然。我是一位老師,也是屏東科技大學的研究生,我愛護我的學生,我也敬愛我的老師。自從政府取消9月28日教師節後,同學對教師的尊重也跟著日漸式微。
為什麼會有學生霸凌老師的現象,不是因為現在老師不能體罰學生,而是因為管不動學生,老師對學生沒有任何的教育專業權威,以及教育專業權威背後所代表的強制力。家長過度干預老師教學,當家長指著老師鼻子開罵的時候,家長眼中沒有所謂的師道尊嚴。孩子看了有樣學樣,也開始對老師不尊重。當初台灣的零體罰立法與執行進程過快,並沒有事先設計完備的配套措施,讓身在第一線的老師們無法在零體罰的狀況下,有效地管教學生。
即使絕大多數的師長都不贊成國中生談男女感情,課堂上屢次諄諄告誡應該把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的尺度,仍舊有同學形成「班對」或陷入難解的三角習題中,為捍衛自己的「愛情」,不惜與父母師長反目成仇。
一晃,開學已兩個半月,教師與家長一對一的會面又將開始了。教師短短的自我介紹,拉近了與家長的距離,使家長心中有個概數。家長對孩子的簡單介紹,使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長及不足之處有個初步瞭解,這將對一年中的教學是很有幫助的。有些沒有機會見面的家長,開學後見縫插針與教師的會談仍有其效應。俗話曰: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頗有道理。
網路資訊分享的初衷是平等、友善與共享。在網路打破人我分際之下,勢必得重新檢視與安排某些倫理與秩序。因此,怪罪張大春與賈伯斯,以權威姿態高高在上,甚至傷害小女孩或大學生研究與報告的熱忱,如此的迴響,大有人在。但是一個友善的環境,該如何架設彼此的界線呢?畢竟自由發聲的社會裡,「尊重」是必要的,也不能漫無紀律與省思,這些絕對是無法迴避與忽視的問題。
雨中的小孩
再次代課的因緣,我遇見了昔日輔導過的學生偉豪。上課時他沒帶課本,只得無奈的遵循舊例,先讓他到教室後面罰站,他倒是挺安分的站著聽課。我不由想起當年那位幾乎被老師放棄的孩子:父親酗酒成性,母親長年在外工作,一直是年邁的老祖母照顧著他。當年他的父親對老師出言不遜, 又強烈干涉老師對學生的管教,深深的傷了老師的心,以致於老師幾乎要放棄他……。
有個流傳已久的網路笑話,內容大致是:一個臨時抱佛腳的考生,考前到孔廟拜拜,希望能有好成績。當成績單發下之後,他的成績依然不如理想,有人提醒這位考生:「你求錯地方了,要考英文怎麼去拜孔子,孔子又不懂英文!」
高職老師上課管教學生,遭學生拿手機側錄並回嗆、po上網。站在教育第一線的學校老師會不會因此事件,而開始害怕管教學生?學生偷拍管教情形po上網,老師會不會介意把事情弄大,從此不去管教翹課不守規矩與一時迷惘走錯路的學生?而這種惡性循環所造成的教育惡果將由無辜的學生來承受,不是噬血的媒體。
福禍自招
所謂「福禍自招」,好事、壞事,在發生之前,都有一段長長的「潛伏期」,不會忽爾而至。 平時聽到的一些喜事或者憾事,本來都以為是巧合,但細細深究,其實不是偶然發生的。
標準答案 不一定標準
年後,和幾個朋友相約,一起去看望一位我們都很敬重的高中老師。老師是很有個性的,經常和我們談論一些與課本背道而馳的觀點。有其他老師覺得他故作清高,我們卻一致認為他是唯一一位沒有被洗腦,也不拿成績逼我們的老師。
我所在的美國東部小學,每年的八月下旬,教師們就開始返校,為新一學年作準備工作:參加各種教學培訓、佈置教室,以迎接新生。
網路的力量無遠弗屆,陌生的網友靠著共同的興趣串起無限的可能,最近一則新聞是最好的例子。
在教育的第一現場,那些我們以為「不太重要」、「難見速效」的環境教育、環保教育、生態教育……,似乎是該換個角度想:如何真正的「教育」,讓那可見的環境反撲,能更慢一點來到呢!
記得學期末為一位特別的學生監考,他是肌肉萎縮的障礙者,手腳都不太能用力,必須由同學攙扶行走,但是他在智力方面卻沒有問題。由於他的狀況特殊,所以考試的時間比一般人長,也因為手腳沒力,需要有人協助畫答案卡。
孩子啊!教室裡的課程就要告一段落了,但是呀,人生的課程卻沒有教室,也未設修業年限,自己既是學生,也是老師,可得好好用心的探索與鑽研!
【吳校長隨感】桃花烙
「人往往會因為一件事、一句話或一個人而改變了一生。」我對教育的熱愛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