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竞彩官网

歷史故事

娶她如喝天河水 她终以「權、智、烈」滅了叛賊
桂娘暫時曲從李希烈,權也;稱陳先奇妻子為姐,智也;最終能拋卻私心,滅了賊首,烈也。當初李希烈反叛,那些有祿位的堂堂男子,或畏懼李的淫威,或貪享一時富貴,追隨他的人有不少。難道這些男子沒有才智和能力嗎?只要深明大義且根植於心,一個女子也能夠成就大事。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子女的孝心就像微小的草,如何才能報答慈母如春天陽光般偉大的養育恩情?詩中的「慈母」適用於天下所有的母親,當然也包括繼母。
三國奇女子:王經之母   臨難勉子
王經為魏朝而死,王母竟能毫無畏懼,與兒子一道慷慨赴難,臨死還勉勵兒子一番,充分表現出一個偉大母親的高尚情操。
【家教珍事】潘岳不聽母教 下場淒慘
潘岳不受母教,遭到悲慘的下場,可說是一個極其深刻的教訓。後代史官將潘岳所撰文詞優美的數篇詞賦,及其可悲結局,同載之於史冊,自有其深意在。
「食德祠」傳奇 馮婦濟助寒士 受康熙皇帝嘉獎
梁廷佐遵奉母命,在居丁莊買下三百畝沃田,供給往來的寒門子弟應試所需。諸生感念馮氏的恩德,於居丁莊之左為馮氏建立生祠。
五個繼子不愛繼母 最終為何改變了
繼母的善良感動了鄰人,也感動了在場的許多鄉民。於是眾人將她的話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官府。很快,魏安釐王就知道了,為這位深明大義的繼母所折服。
保全名節 不建新宅的李義琰
李義琰入朝後,仍然保持剛直不阿的氣節。當時,武則天慢慢開始干預政事,高宗曾經想下詔書,讓武則天攝政。李義琰和中書令郝處俊兩人一再諫阻,此事才作罷。
一堆金子擺在他面前 他卻放聲大哭
在隋朝,有一個人的言行可謂是錦上添花,為短暫的隋朝,添上了一抹錦繡之色。他就是梁毗。梁毗,字景和,安定烏氏人。梁毗秉性剛直,頗有才學。隋朝開皇初年,設置御史官,朝廷認為梁毗風骨剛正,任命他為御史。
天策府良將赤膽忠心 面對威脅利誘他們這麼做
唐初,秦王李世民因為軍功顯赫,高祖加封他「天策上將」的封號。並允許他在洛陽開設幕府——天策府,可自行招募人才作為天策府中的官員。秦王功高震主,太子李建成對開國時自己幾無建功,感到非常不安,便聯手弟弟齊王李元吉意圖謀害秦王。
辛憲英天資聰慧爽朗,善於鑒人知事,且能見微知著。她預知曹魏國祚不長,預知司馬懿將誅殺曹爽,預言鍾會將叛亂,結果全都應驗。
康熙皇帝敬老 善待老臣與老民
宴請天下老人,踐行孝德,始於康熙帝。在中國古代,認為長壽是五福之先。因長壽不易,所以古時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
學學這幾位古人處事 減少煩憂與人際矛盾
古代心胸豁達的君子將權勢富貴看得很淡,將個人的得失置之度外,因此,沒有甚麼東西的失去會令他們感到憂慮。
帝王臣子話明鏡
一面尋常的鏡子,既能照出人的容顏,還能辟邪除惡,治病救人。在文化的演繹中,鏡子已經超越自身照面飾容的作用,還被賦予了「高、大、上」的內涵。《釋名》曰:「鏡,景也,有光景也。」鏡子能照出一切光景。在古代,鏡也稱為「鑒」,有監察、監督之意,表示以往事為前車之鑑。
三國奇女子:賢明聰慧的阮氏
許允得知新娘是阮共之女,亦即當時與嵇康為友的風雅名士阮侃之妹.便欣然答應。沒想等到舉行婚禮時,許允一見新娘之面,竟然是個奇醜女子,頓如一盆冷水從頭澆下,涼透了心。
一諾千金 季札掛劍的故事
季札是春秋時期吳國第十九世君王最小的兒子。那時有首古歌謠叫「徐人歌」:「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唱的就是封地在延陵的季札沒有忘記自己的承諾,將自己的寶劍送給了亡故的徐國君主。
「其待人也輕以約」——寬容的故事(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是君子個人修養及與人相處的道德準則之一。君子以堅守正道自律,內在修身、外在達人,盡可能向他人提供方便,儘量給予他人幫助,是出於對別人的尊重和關愛,寬容是一種充滿了仁愛的無私境界。
楚人毀壞梁人瓜田 梁縣令一番話使楚梁成友邦
《新序》是西漢劉向所編撰的歷史故事集,裡頭記載了一段梁國縣令化解「國際糾紛」的故事,體現了古人寬容的智慧,也是成語「澆瓜之惠」的來歷。
「其待人也輕以約」——寬容的故事(上)
語云:「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指古之君子對自己要求嚴格而全面,這樣就能及時改過,不斷向上;對別人寬容而平易,使別人樂於為善。寬容是一種智慧,是道義堅守中的包容,是對他人的關愛和負責,它需要有寬廣的胸襟和與人為善的心態。
中國民間流傳著一句話:「盛世古董,亂世黃金。」說的是世人根據當下的時局,對生財保值的物品做出相應的對策。唐朝末年發生民亂,三川節度使屬官唐溪以一席話救下三十多人。對方揣著上百兩的純金箔葉答謝他的救命之恩,結果不僅遭到呵斥,還被趕了出來。
主人派他收帳 他卻一把火燒掉所有債券
一個人最缺的是什麼?一般總是認為自己缺錢等物質上的東西,其實,人最缺的東西經常是自己看不到的。戰國時齊國的孟嘗君,字田文,他廣招各國人才,沒有先入為主的偏見,也沒有身分歧視。馮諼家裡很窮,窮得沒法養活自己,於是他找孟嘗君,希望當一名食客。
唐睿宗時期,他的二個女兒出家修道。身為父王想要為女兒修建二座道觀,不料遭到群臣一片苦勸。這些大臣勸皇帝什麼呢?
一顆寶珠價值連城 卻在崔樞面前失去了魅力
唐朝時,有一顆價值連城的稀世寶珠。凡能擁有它的人,即使蹈火赴水,也不會出現任何危險。但有人卻心甘情願的將其埋於地下。
書聖王羲之 書品一如人品
王羲之(303年─361年)是中國東晉時期最偉大的書法家,後人稱之為「書聖」。他的字體飄逸而端莊,真率而蘊藉,自然生姿,給人以靜美之感。在《晉書.王羲之傳》中,他寫的字被譽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緹縈替父伸冤 吉翂代父受刑
乃德之本,在家唯孝,在外為忠,對友能親,對眾能仁,對萬物能慈愛。何謂孝?《說文解字》解釋:「孝,善事父母也。從老者;從子,子承老也。」「孝」字,古作,上面為一老人,下面為一小孩。像「子」用頭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
楚國小人物令曾國藩甘願「低頭一拜」
屠羊說是楚國的一位小人物,從事屠宰工作,是《莊子‧讓王》中講到的人物之一。春秋時期,楚平王聽信費無忌讒言,殺了伍奢父子。伍子胥連夜逃脫,輾轉來到吳國,成為吳王的重臣。為了報父兄之仇,伍子胥帶領吳軍攻打楚國。此時楚平王已死,其子楚昭王在位。楚軍難敵大軍,昭王喪失國土,逃往隨、鄭二國。從事屠宰工作的屠羊說也跟隨國君逃亡在外。
「葉公好龍」是一句人盡皆知的成語,在中國流傳了二千多年,從漢朝劉向所著《新序‧雜事》中演繹而來,後來比喻一個人言行似是而非,表裡不一。但葉公,歷史上確有其人。在正史中,他是楚國一代賢臣,曾為楚國平定叛亂,位極人臣之時,不戀權位,選擇讓賢,心甘情願回到葉地養老。我們來看看他的故事吧!
【成語故事】一將無能 累死三軍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這句話出自《左氏春秋》,這裡的「將」指的是戰國時代那位只會紙上談兵的趙軍元帥趙括。當時趙王因為中了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結果斷送了趙軍四十萬將士的性命,讓趙國元氣大傷。
原憲與子貢 一貧一富各有風采
孔子的弟子中,有的生活貧困,譬如顏回、原憲;有的善於經商,富甲天下,譬如子貢。一貧一富,在孔門之中,各有千秋,演繹得斑斕多彩。
皇帝與王孫這樣對待規勸之言
唐朝盛世,言論自由開放,至今依然令人推崇。
【文史】宋仁宗自律 忍飢挨渴不願勞民傷財
宋朝開國至宋仁宗時,趙家皇室依然遵循著一條祖制,王公貴族不得向各地索要特產和美味佳肴。因為這條祖制,宋仁宗喜歡吃淮水所產的白魚,但因宮中沒有,皇后為此也感到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