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彩票预测软件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成語故事

戰國後期,秦國漸漸強大,它取用遠交近攻的策略,不斷向鄰近的國家擴張。
中國的神話中,盤古不僅是位開天闢地的英雄,其肢體還分別化生成為日月、山川河流與土地草木。當我們觀察人體的骨骼,與山脈比較時會猛然發現:兩者皆有硬實挺立的共通點;雙眼常被喻為如日月般的明亮;血脈與河流也有一致的流動意象;肌膚有毛髮滋長恰如土地上有草木繁生。
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經過一番顛沛流離,終於回到晉國當了國君。為了報答有功之臣,他將跟隨自己流亡的人列為一等功,給過幫助的為二等功,迎接歸來的為三等功。趙衰、狐偃等因跟隨流亡有功,無採地的封採地,有採地的加封。其他幫助的、迎歸的一一有賞,連一般的小臣奴僕也賞錢幣,皆大歡喜。
三國時,東吳殺了關羽,佔了荊州。在與東吳作戰中蜀主劉備大敗,退回白帝城,又生起重病來,忙派人去成都請來諸葛亮,劉備對他說:“我的兒子如果能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不能輔佐,你可以取而代之。”說完,劉備就去世了。
淳于意是西漢初年的名醫,作過齊國都城管理糧倉的長官,又稱太倉公。他年輕時就喜好醫術。漢高後八年(公元前180年),向同郡元裡的公乘陽慶拜師學習醫術。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有絕頂的聰明和口才,自以為他的軍事才能天下無雙。趙奢在世時,父子間談論兵法,父親往往被兒子駁得啞口無言。有人說:“將門虎子,真是不錯。”但趙奢不以為然地說:“戰爭是關乎生死的大事,他說起來如此輕鬆,一旦擔任大將,必定失敗。”
劉禹錫(772-842)是中唐詩人。 由於受王叔文“永貞革新”的牽連,西元805年,他被貶往郎州(湖南常州)任司馬。九年後,四十多的劉禹錫才被召回長安。聽說玄都觀的千數桃花,開得很好看,就和朋友去觀賞,並寫了首《遊玄都觀》的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王徽之和王獻之(字子敬)是兄弟倆,他倆感情很好。有一次,家裏失火。王徽之嚇得鞋也顧不得穿,逃了出去。王獻之面色不變,被僕人扶著走了出來。
來俊臣教人如法佈置妥當後,對周興說:“有人告兄謀反,我奉命調查,請君入甕。”從此,“請君入甕”一語,成為中國最有名的成語之一。請君入甕形容教人幹壞事,最後反而自作自受。
陶淵明,晉代詩人,喜歡隨其自然。 他窮得有時吃飯都成問題,有時冬天還穿著單衣,卻怡然自樂,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晉成公八年時,晉景公殺了趙同、趙括。 兩年後,晉景公夢見一厲鬼,披散的頭發一直垂地,捶胸頓足,厲聲罵道:“你殺我子孫,不仁不義。我已向天帝訴冤!”說罷,厲鬼毀壞大門和正門而入,就向景公掐撲過來,景公大懼,往內宮奔逃,厲鬼又破戶追入內室,景公甚感恐怖,呼叫而醒。
春秋時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諸樊,二子餘祭,三子餘昧,四子季劄。其中季劄品德渾厚,吳王很喜歡他。
夜深人靜,五個人都聽到悲悲切切的哭聲,他們循著哭聲來到後院豬圈旁。原來是一頭老母豬在哭泣,不由喝斥:“畜生,為什麼在這裏作怪?”那母豬竟然說起人話來:“我本是薑七的親母……”客商大為吃驚
韓信少年時父母雙亡,生活很艱難。 他和下鄉縣的南昌亭長相熟,到他家住了幾個月。亭長的妻子厭煩起來,連著幾天起大早,做好飯後,就直接與亭長在床上吃完。等韓信起來,鍋裏啥也沒了。韓信只好離開亭長家。
不久這家失火了。左鄰右舍都來救火,費了好大力氣才將火撲滅,不少人還受了傷。主人過意不去,殺牛買酒,請那些燒焦頭髮、燒爛額頭(焦頭爛額)的人坐在上席,其餘的人論功排座次。
西漢晚期,年輕美貌而又善於奉承的伺臣董賢,受到漢哀帝的寵幸。哀帝每次外出,總要與他同乘一輛車;在宮內,一刻也少不了他,簡直是與他形影不離。
有人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說他是當世的奇才。 劉備就帶著關羽和張飛來隆中拜見諸葛亮。誰知諸葛亮不在家,不知道上哪兒去了,也不知何時回來。劉備惆悵不已,只好返回。
成語“葉公好龍”出自漢代劉向的《新序‧雜事》。 春秋時,有一位名叫子高的葉公愛龍成癖。他身上佩帶的鉤劍、鑿刀上都飾有龍紋,家裏的梁柱門窗上都雕刻著龍。
韓愈所說“千載一時不可逢之嘉會”後來成為成語“千載難逢”。“載”就是年,“逢”指遇到。千年也難得碰到一次。這句成語用來形容機會極其難得。“千載難逢”有時也演變為“萬載難逢”或“千年難遇”等詞,都是同樣的含義。
從那以後, 李白每天的學習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人。就是因為他從小下苦功,他才能那樣才高學博、識見深廣。他對後代文學的發展、人們思想境界的提升有著極大的影響。
宋朝大書法家,大畫家米芾的兒子米友仁(字元暉),家學淵源,也和他父親一樣,既寫得一手好字,又長於作畫,尤其非常喜愛古人的作品。
這些文武大臣真是白拿俸祿耗費國庫,不知羞恥啊,可是他們每天還是坐高堂、騎駿馬,好酒好肉的不務正業,你看他們還是一幅威風八面、氣勢顯赫人模人樣的不可一世,他們個個不都像外表金如玉,內裏如破敗的棉絮的柑橘嗎,怎麽您對這些現象視而不見,卻專門來挑剔我的柑橘呢?”
季孫氏家臣子路和費邑宰冉求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老師孔子。孔子講了一番季氏不應伐顓臾的道理,最後說:“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一語點破了季氏伐顓臾的真正原因。
南宋大臣趙鼎出身貧寒,四歲就失去父親,在母親撫養和教育下成長。他二十一歲考中進士,當官時敢於批評權貴,受到宰相吳敏賞識,被調到都城開封任職。
晏嬰,字平仲,人稱晏子,春秋時齊國人。他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的相國,以節儉、身體力行為齊國人尊重。晏嬰去世後,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傳世《晏子春秋》,是戰國時人搜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
成語“開卷有益”來源于北宋王辟之編撰的《澠水燕談錄》卷六:“太宗日閱《禦覽》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國王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有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道:“我不相信。”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成語“潘文樂旨”出自《晉書‧樂廣傳》。說的是西晉年間,有一位名士叫樂廣,他善於談論,卻不擅長寫作。他想辭去河南尹的官職,卻不知該如何把辭呈寫得合情合理,讓皇上讀了後能批准他的請辭。
信守諾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子說:“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孔子講過: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信守諾言,言而有信不僅是做人必須遵從的準則,也是保持社會和諧的一個基本要求。
成語是中國文化精髓的一部份﹐也是日常對話或寫作上常用的基本知識。但是﹐成語的典故卻不是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在此溫故而知新﹐介紹比較特別的中國成語﹐還有它們的英文翻譯﹐希望能夠讓您的中英文造詣更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