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心理

(大紀元記者馬穎慧澳洲悉尼編譯報導)一項調查顯示,過早進入青春期的兒童從很小的時候就比同齡孩子更缺乏心理健康技能,並難以適應青春期這一容易令人情緒緊張的年齡段。
畢業典禮後整理教室,發現阿杰將整疊媽媽寄給他的信,棄置在回收桶中。看來他還是無法原諒母親……
記得有位家長提出讓小孩子和自己分開睡的問題。其實很簡單,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生活中的專家,生活當中很多的現象值得我們去靜下心來慢慢地觀察,細細地品味,你就會有獨道的智慧和見解。
幼兒是否對成人的態度沒有識別能力?一項新研究的結果表明,並非如此。他們能夠區分出可理解煩憂與無理取鬧,並對其作出相應的反應。
(大紀元記者凌心竹編譯報導)恰當的表達自己的感情在任何年齡段都可能是個難題。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容易情緒失控。在新的社會環境如學校幼兒園裡,學會控制和表達自己的感情尤其重要。不同情緒使用不同的面部表情可以幫助孩子控制情緒。您可以做以下嚐試。
「美國兒科學會」最新研究顯示,父母親或照顧者對兒童的言詞貶抑、威脅及侮辱,或者情緒上的虐待兒童,往往在父母親或孩子未獲得公權力介入前,已不經意的造成孩子們的心靈傷害,而父母並未察覺。
嚴女士:我有一個8歲的女兒,晚上很不容易睡覺,很晚才能睡著,第二天早上很遲才起來,上學總是要遲到,我想問有什麼方法幫助她。
如何幫助孩子應對欺負
孩子健康成長是每個父母的期望。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各種問題。受人期負是其中常見的問題之一。許多孩子都有被人欺負的經歷,其形式多種多樣,比如課堂上被同學嘲笑,在操場上或放學後受到身體攻擊等。無論如何,被人欺負對各年齡段的兒童而言均是一個可怕的經歷。告訴孩子如何避免衝突以及在被人欺負時如何妥當處理是非常重要的。
「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大人都可能犯錯了,更何況是我們小孩子。每次我做錯事被大人責駡時,我都很想跟大人說,我們做錯事很正常,因為很多事必須從錯誤中學習,不斷嘗試修正,才能真正體會、瞭解,內化為自身的知識和能力。
當孩子告別兒童歲月步入少年時代,他們的臥房就應重新裝修佈置一番了。 做父母的要敢於放手讓他們自己裝飾房間,以表達他們的喜好、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創建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天地。
「你忘了我最討厭別人說『反話』嗎?而且再怎麼說,我的孩子永遠會是我最疼愛的孩子,所以無論你做什麼事情或決定的時候,都要想想疼愛你的家人,知道嗎?」國一了,孩子的生活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同儕的影響,不再是我們隨時能掌握的。
致力於兒童行為健康的心理學家凡妮莎.詹森(Vanessa Jensen)博士表示:「如果孩子哪天過得不如意或抑鬱消沉,父母最好馬上知道,而且要讓孩子把問題說出來。」
「原來,智軒的問題出在我們大人身上,父母真是孩子的榜樣!」玉蝶鬆了一口氣。「雖然我們沒有用偷錢的觀點來處理孩子的事,但是,我們對物質的過度需求與依賴,卻讓孩子以為只有錢、物質才能享受生活,才能得到友誼。」
筱蓁當媽媽多年了,卻對自己的教養能力缺乏自信,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她看著獨生兒子忠銘在學校的表現,十分的困擾。她說:「老師,怎麼辦?忠銘總是被人欺負,越來越不想上學了,我真的很擔心。」
媽媽,您的一舉一動,早已烙印在我的心中,您無私的付出已成為我的模範。擁有您,讓我覺得無比的光榮。親愛的媽媽,您是我心目中的超級偶像!
小孩為何常問為什麼?
小孩自呱呱墜地後,認識這個新的世界最快的方法就是問「為什麼?」這已成了小孩每天說最多的話。常有父母親不堪其擾而回應小孩:「不為什麼!」科學家表示,小孩常常會問「為什麼?」並不是為了要惹惱父母親,他們只是想要獲得正確答案。
辛苦的媽媽除了上班以外,還要幫忙做這麼多事情,我能平安、健康的長大,都是媽媽的功勞。
爸爸的感覺有時很像個軍人,走路很快又筆直,行動也很講效率,說的話也很條理分明,所以我媽就笑稱如果當時我爸去為國效勞的話,「我肯定就是個將軍夫人啦!」
如果真有前世今生的話,我和爸爸前世一定是好朋友,因為只要有空他都會陪在我身邊。
最近有許多人確實感受到災難就在不遠處,例如針對莫拉克颱風情勢報告,經濟部公布本次風災淹水戶(50cm以上),共有136,401戶受災;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辦公室(OCHA)報導莫拉克颱風對台灣與中國東南沿岸帶來嚴重衝擊,造成數百人死傷,公路受創嚴重,經濟損失估計達到新台幣1,100億元(34億美元),超過2萬4,000人被撤離,5,300人被暫時安置。
爸爸也很會做早餐呢!他常常會煮一壺香濃的咖啡,還有小孩子愛喝的薄荷巧克力茶,加上藝術品似的三明治,邀請左鄰右舍在櫻花樹下共進早餐。大家都說爸爸做的早餐真好吃,我想他應該是社區裡面,最受歡迎的爸爸了。
我很愛我的爸爸,如果爸爸是古時候的人,就可以用文武全才來形容他。爸爸每次幫我檢查功課都很仔細,家裡有任何東西壞了,爸爸馬上就能修好。遇到生病要看醫生時,都是爸爸帶我們去的,他會讓我們帶著喜歡的玩具、象棋或書本,在等候的時間裡,陪我們一起玩或是看書。
在西方社會學會與他人分享是一個小孩子從小就學習的美德,也是重要的社交能力(Social skill)之一。那麼如何教育孩子學會分享呢?對我自己的孩子,我採取了以下幾種方法,直接或間接的引導他,效果還不錯,願我的一點經驗會對家長朋友們有所幫助。
我是家中獨子,同時也是老么,在我上頭還有三位姊姊。因著我是家中唯一的男生,所以父親對我格外寵溺有加,連罵都不捨得罵一句。即使我如何叛逆使壞,父親也從未對我疾言厲色......
愛他,就不要抱他
“少將兒子抱在懷裡,而是讓他隨便地爬,父母不應該是他的保護神。當兒子不慎摔倒在地時,我不會去扶起他,而是讓他自己站起來。兒子應該從這些小事 中學會獨立的能力。他應該明白,他不能永遠依靠父母,要靠自己。”
家長和同伴對孩子的影響差別在那裏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表明,與孩子的同伴相比,家長和老師對孩子學業的影響最大,而對孩子社會及情感方面的影響,則同伴的影響要高於孩子父母。
(大紀元記者葉澄旭編譯報導)學齡前幼兒已經懂得思考和解決問題,然而父母卻對他們的情緒與思考方式,缺乏正確的認識,常常造成誤解,以為他們故意不聽話,幼兒更不了解為何父母要生氣並責備他們。如果父母能了解幼兒的發展過程,便可幫助他們更快樂的學習與成長。
(大紀元記者胡維真編譯報導)美國醫學專家布萊恩博士及其研究小組發現,青少年看太多電視易導致憂鬱、煩躁等負面情緒,其中男性又比女性明顯。
與其讓孩子感到對陌生而緊張,不如讓孩子抱有一種新鮮感來對待要發生的事......
「害怕」現象在2歲至3歲的兒童中非常普遍,可以說是幼兒成長中一種正常的現象。從某種意義說,害怕情緒也是一件好事,會讓孩子有一定的危險意識,不會做出特別出格的事情。這種情況剛剛出現的時候,父母們可能會有些擔心,擔心是不是孩子出現什麼問題了,不知道如何應付。那麼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們平穩地度過這一階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