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常識

沒有讀過書,但從學習班上下來後居然能寫詩,從這首詩中我們能感受到那種質樸,純真的美;這也是任何華麗的語言所無法替代的
如果說您的詩詞作品哪怕一個地方出韻,對仗不工,平仄不對,都不能稱之為律、絕、詞。可以稱之為古風,歌,行,等類。當然古風,歌,行等也有一些韻律要求的。如果通篇沒有一點韻律,那最好用“詩歌:您的詩詞作品題目”或直接用“您的詩詞作品題目”命題,不要冠上“律,絕,詞牌名”等,以免爭議,尤其是讀者對象以常人為主的作品。
「千古風流」顧名思義,我們要談的是人類文化中經過歷史的洗鍊,而流傳下來的經典文學作品和雋永的名人軼事,透過我們純真善良的心靈,一起來體會生命中的美好境界。
「天韻舞春風」系列與您相聚,共同來談一談歷史上的一些經典文學作品,以及與之相關的名人軼事。或許在經過了歲月的錘煉、風雨的沖刷之後,再回頭看看歷史上走過的路,我們都會有一番新的看法和體認吧!
我們打算向讀者介紹的詩詞方面的常識已經全部介紹完了。無論讀者是有志於詩詞寫作的入門還是只想獲得一般性的了解,我們這一系列文章的內容都足以滿足他們的要求。
詞本來是配樂的歌曲,因此詞的最初全稱為“曲子詞”。詞作者依照曲譜填寫詞句,曲名就是詞調的名稱,也叫“詞牌”。後來詞的音譜散失,詞樂失傳,詞就逐漸脫離音樂而成為一種長短句的詩體,以格律嚴整的特殊形式流傳下來。
歌的每一樂句有聲音的高低變化,對應著詩句的平聲和仄聲字的交替應用。以五言詩為例,如果我們對每一個字都變換一次平仄,就只有兩種可能的句式: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要用這兩種句式來寫詩幾乎是不可能的。
中國過去讀“私塾”或者在家里讀書,從三歲起就可能讀一些諸如《聲律啟蒙》或者《訓蒙駢句》之類的詩詞啟蒙書。小孩子扯開喉嚨大聲讀“云對雨,雪對風,大陸對長空,雷隱隱對霧蒙蒙”[1]或者“天轉北,日升東。東風淡淡,曉日蒙蒙。”[2]天長日久讀得多了,再加上做對子的練習,自然就知道哪些字押哪一個韻,哪些是平聲字、哪些是仄聲字。但這种從感性入手的辦法顯然不是成年人學習詩詞的好方法,因為成年人理解力強,從理性上入手就快得多。
中國古代把字音划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其平聲包括了現代漢語的陰平和陽平(即第一、二聲)兩個聲調。因此現代漢語的四聲沒有囊括古代漢語的平上去入四聲,而其中的入聲字在許多方言和現代普通話中已經被“消化”到其它各聲里去了。除了一些方言里還保留了入聲字以外,現代普通話基本上沒有入聲的讀法。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集是由孔子刪訂的《詩經》。它由《風》、《雅》和《頌》三部份組成,其中《風》是先秦各國的民歌,《雅》和《頌》則是朝廷郊廟祭祀或典禮的樂歌的歌詞,在當時都是和樂而歌的歌曲。
    共有約 100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