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物

中國兩千年來只有一個狀元娶了公主當上駙馬,跟傳統戲劇公主嫁狀元的劇情相差很大。
玉璽 皇帝老爺的印章
印章集實用與玩賞於一身。早在殷商時期就已存在。印章,又稱為圖章,古人稱「璽」。如《小爾雅》上載︰「璽謂之印。」及東漢蔡邕《獨斷》曰︰「璽者,印也。」秦朝前,無論尊卑印章都泛稱為「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章專稱為「璽」,臣民只能稱「印」。
本件係利用剩餘碎布縫製而成,一針一線皆是慈母心,與鑲有寶石、墜有珍珠的王冠相較,更動人、更溫暖人心。
木魚之名稱由來,蓋取「魚日夜不合目」,故刻木象魚,擊之,用以誡晝夜思道。於誦經禮懺時,與銅磬相互配合,用以結制經頌。
在美國紐約世貿中心遺址,有新的考古發現,一艘可能是18世紀的古船殘骸露出地表。
昔日,年長者都睡較高的枕頭,以免熟睡後,會因軟骨下垂堵住氣管而窒息。所以,一般以木、竹或藤編做成枕頭。
漢人婦女以絲線纏繞紙片成花之技藝流傳已久,客家族群稱此藝為「纏花」,閩南族群則呼做「春仔花」。由於地域差異與人文背景不同,閩南春仔花與客家纏花咸各發展出獨特的風格。
木匠刨鋸木料前,須先丈量畫線,方能有所依據,而墨斗即是木匠不可或缺的畫線工具。
日治時期,因「斷髮」(不留辮子)、「解纏」(不裹小腳)後,帶動新服飾、新鞋帽業興起,而為了服務蹠趾變形無法復原的裹腳者,鞋店亦提供訂製三寸鞋服務。
日治前的社會,尚未發展出理髮舖子,理髮師(閩語稱「剃頭師」)都是肩挑營生器具,四處替人理髮或到市集兜攬生意。
薦盒亦稱敬盒、荐盒或奉案,係敬奉茶、酒及放置筊杯之檯座,通常置於神案上香爐之前。多用於祠堂和家庭,寺廟較少用。
日治時期前後的大衣鈕釦。
狩獵是原住民社會賴以生存的重要方式之一,本件係宰殺山豬用的大刀,握柄有浮雕圖案。
鼓是樂器,亦是施行號令的工具。所以,古時士大夫、富貴人家宴飲時,鳴鐘擊鼓為樂;軍隊行伍施行號令,指揮作戰時,亦是以擊鼓作為前進的號令。
虎為百獸之王、山林之王,虎的形象威風凜凜,自古以來就被視為神靈之物。我國古代對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別是在軍事上,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用的兵符,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令牌,稱為虎符。
黃顏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義
中國古人認為,五行是產生自然萬物本源的五種元素,一切事物的來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與天道自然運行的五行法則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賣糖雞的,是小孩最愛光顧的攤販之一……
沒有沒聽過「壞蛋蟛蜞的故事」?照片之後,有精彩的故事哦!
五十年代夜市買賣、夜間抓青蛙和清晨打竹筍的最佳工具……
刮魚鱗、磨薑汁,多種用途的刮板。
今年十月卅日,陜西眉縣金渠鎮教坊村一戶村民用挖掘機取土時,意外地發現多件古代寶物。
這對龍鳳禮盒十分罕見,上髹鈷藍、朱紅、貝白、墨黑和石綠等礦物顏料,畫作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鏡子,是人們重要的生活用品之一。據傳,女媧補天找到一種黑曜石,經打磨而成為石鏡,這就是鏡子的祖先。而早在軒轅黃帝之時,鏡子的雛形就已然出 現。明代羅頎編輯的《物原》中稱“軒轅作鏡”。《軒轅內傳》上說:“帝會王母,鑄鏡十二,隨用而用, 此鏡之始也。”。”《述異》上也說:“饒州舊傳軒轅氏鑄鏡于湖邊,今有軒轅磨鏡石。”由此可知,鏡子源於仙界正神之手,為解蒼生之苦,慈悲造下神鏡,以觀 天下黎民之疾苦,觀天下帝王治國之道,並且每個月都要查看,可見眾神對下界眾生的日常德行非常關心。
早期用大鼎(意即:大鍋子)煮飯,因此煮熟時,一方面「大鼎」裡水分還很多,一方面還要用「大鼎」煮其他食物,所以須先用「飯籬」必須放很多水……
《說文解字》許注:「乩,從口卜,卜以問疑也。」昔日,每遇家宅不安,或家人久病不癒等重大事故時,則請乩童至家中「起童」降示神諭。所延請之神明,或由病家至地方廟宇請回,或由乩童延請所奉祀之神,供於廳堂供桌之家神旁。
生活在今天的人們,幾乎每天都會使用到各式各樣的紙幣,有些人更巴不得能將大把大把的鈔票塞進錢包中。然而我們又對這些皺巴巴的小紙張,了解多少呢?其實在許多的人眼中,這些小紙片,都是一本本無數指紋交織而成的歷史書呢!
日治時期,為避免濫漁濫獵……
世界上到目前為止發現的唯一一種女性專用文字「江永女書」,經過科學家研究,已經可以用電腦來打字。
木製飯桶可吸收濕氣,飯粒便不會濕濕黏黏的,炎夏放一整天下來,也不會壞掉。而且食用時還有木材的香味……
排灣族女子的最愛:山紋人面鏡